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训练1(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训练1(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0 16: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以欧盟目前的体制形态来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职能配置上,欧盟都显示出一种超越国家的能力倾向。但是,如果我们追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材料揭示了(  )
A.欧盟建立的根本原因  B.欧盟的发展途径
C.欧盟的组织形式     D.欧盟的性质
2.阿登纳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不属于上述材料的观点是(  )
A.德法和解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生活基础
B.和解应建立在民主政治之上
C.和解的主要途径应以经济合作为主
D.经济合作可消除战争
3.1990年初,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建设以欧共体为核心的“三环欧洲”设想:以欧共体为同心圆的中心,第二环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七国,第三环为东欧国家。其设想旨在(  )
A.削弱苏联的势力范围     
B.建立统一的欧洲联邦
C.推动欧洲成为最有力的集团国家 
D.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4.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
A.时装  B.欧共体 
C.欧元  D.欧盟宪法
5.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
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6.(2014年烟台高二期末)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7.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8.对下列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B.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C.世贸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9.(2014年广水高二期末)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被外企吞并
10.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11.(2014年德阳高二三期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全球化(  )
A.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 
B.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D.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2012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计划就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向世贸组织提交正式诉讼,控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试图为其本土制造商降低成本。中国正在准备积极回应。针对这一贸易纠纷,根据世贸组织的宗旨与原则(  )
A.中国应取消针对稀土出口的种种限制
B.中国应运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C.世贸组织应协调与缓和贸易双方的矛盾
D.美、欧、日应在国际市场上另寻稀土资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体呈现出由地域性向全球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8分)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哪些重大的进步影响。(10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不应该是死板的,它必须尽可能伸展自如和富有弹性。它不应该是束缚欧洲各国人民的紧身衣,而应该是他们和他们赖以发展的共同依靠,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各自正常特性发展的共同支柱……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准备采取的政策及其政治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目的。(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析说明世界格局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8分)

答案
1.A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故选A项。
2.D 解析:A项可从“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得出;B项可从“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得知;C项从“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得到反映。D项与材料不符。
3.C 解析:题干中“三环欧洲”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因此应选C项。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C 解析:题干材料关键字眼“口袋里的欧洲”指的是欧元,故答案为C项。
5.C 解析:通过提取材料信息“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可以判断区域集团可以推动全球化。
6.C 解析:从材料中的“成立于20世纪90年”“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选择C项。
7.D 解析:由题干可知,中国经济的崛起冲击着美、日的经济主导地位。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故选D项。
8.A 解析:从统计表可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故A项正确,B、D两项可排除。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可排除C项。
9.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世界各国汽车品牌与中国汽车企业各种形式的合资,实质上是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影响,也属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10.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可以在各地消费,说明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反映全球化趋势。
11.C 解析:从材料可以判断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故选C项。
12.C 解析:世贸组织旨在推动贸易自由化,B项错误;A、D两项与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原则”相违背。
13.(1)形成原因: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领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东亚国家区域内部贸易活跃。(4分)
解体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等。(4分)
(2)内在动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4分)
影响:打破世界各大洲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或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分)
(3)基本因素: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6分)
进步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14.(1)政策:马歇尔计划(或欧洲经济援助计划)。(2分)政策目的:实施“冷战”、遏制苏联;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6分)
(2)背景:欧洲经济逐步复兴;法德实现民族和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6分)
目的: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发展;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4分)
(3)关系:世界格局的紧张,会严重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可以缓解世界格局紧张的压力,推动世界和平。(4分)
举例分析:如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长期“冷战”对抗,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冷战”初期,美国一度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欧洲国家通过一体化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而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