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3本课综合与测试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3本课综合与测试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2: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一单元
3 蜀道难 蜀相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处]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节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诵读鉴赏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赏]
感情瞬息万变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
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合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结合 这首诗开头两句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雄健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他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杜审言之孙。后人称他为“诗圣”。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作品背景
《蜀道难》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作者政治预见的正确。
《蜀相》
杜甫写《蜀相》时,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破灭,生活也陷入艰难困苦之中,而“安史之乱”尚未平定,黎民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杜甫心情极为苦闷,来到诸葛武侯祠,面对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联想到诸葛亮的英雄业绩以及他和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不由得百感交集,泪流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诗作。
相关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写的诗,都算是古代的诗,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省略句)
(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介词结构后置)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蜀道难》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蜀相》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理脉络——分析诗歌的思路
这两首诗一首是李白非常擅长的古体诗,一首是杜甫最擅长的律诗,描写的对象分别是“蜀道”和“蜀相”,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禁不住感慨:蜀道难,蜀相也难。我们要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必须要明确诗歌的思路。
1.《蜀道难》共3段,请填写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段落 内  容 情  感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提示 第1段: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 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2段: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 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3段:述剑阁险要,想凶险景象 感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元代范德机《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请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蜀相》的思路。
提示 这首诗在结构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紧扣诗题,运用设问,引出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接承袭首联的内容,写祠堂内的春色,描写景物,有的称这一联为“景联”,这是“承”。颈联转入议论抒情,也就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有的称为“情联”,这是“转”。尾联收束全诗,总括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之情,这是“合”。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完整有序,符合格律诗的结构章法,更有益于情感的抒发。
研读任务二 全面深刻细思量——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他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杜甫则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成为后代诗人追寻的另一座高峰。
3.《蜀道难》最后一段写剑阁,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并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写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15千米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峭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既描写蜀道猛兽,又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4.《蜀相》是诗人在武侯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提示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他所仰慕、钦敬的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5.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提示 准确。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一统天下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研读任务三 巧借方法赋诗情——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李白和杜甫一个如白云般飘逸,一个如群山般厚实,共同氤氲成一幅意蕴丰富的“壮美画卷”。《蜀道难》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想象的景),擅长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渲染烘托出蜀山之高险;杜甫诗擅长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情景交融。
6.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论家殷璠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手 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①    ②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③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 ④              
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 ⑤               ⑥              
手 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借景抒情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提示 ①引用神话传说 ②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③虚写、衬托 ④映衬人行走蜀道难上加难 ⑤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⑥凸显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7.《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的描写好在哪里
提示 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连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对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就更加惊心动魄了。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提示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综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吟唱,诗人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9.《蜀道难》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诗人奔放热烈的感情,也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10.诵读全诗,探究《蜀道难》在语言上的特点。
提示 《蜀道难》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诗人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11.《蜀道难》中一“悲鸟”一“古木”一“子规”一“夜月”,一“号”一“啼”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请赏析。
提示 “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诗人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12.试结合《蜀相》全诗,总结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提示 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着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从诗歌来看,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表明了武侯祠的地点。“何处寻”是抒情。诗人运用设问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是写景,是对祠堂总体环境的描写。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是写景,其中“自”和“空”也是抒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叙事为主,交织着议论和抒情,也有对诸葛亮的评价与赞扬。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抒情,也是议论,抒写了诗人的感叹和哀切之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13.《蜀相》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提示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景,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景虽好,诗人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之情。本诗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比较鉴赏
鉴赏活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结合本课所学的诗歌,比较鉴赏两位诗人各自的语言风格。
提示 李白、杜甫两位诗人具有不同的风格,一个是飘逸,一个是沉郁。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渲染烘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想象的景),句式灵活,跳跃性强。如《蜀道难》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字数逐渐递增,感情愈加强烈!“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节奏快,跳跃性强,有利于突出惊险程度。诗歌表达感情直接强烈,飘逸豪放。
杜甫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严格,对仗工整,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有利于凸显深沉的格调。杜甫擅长写实在的景,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情景交融。杜甫诗表达感情含蓄深沉,以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为主,风格是沉郁顿挫的。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诗人无心欣赏。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群文呈现
忧黎叹息为谁雄
材料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材料二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材料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阅读思考
杜甫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歌,余光中先生说,杜甫是比屈原更加关注民众的人。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请结合诗歌分析一下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参考答案 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对社会上穷人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人说如果自己能有“广厦千万间”,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士人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诗人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劳苦士人受罪,这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
②在《登岳阳楼》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动荡、兵荒马乱,诗人倚定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
③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