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 望海潮 扬州慢(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 望海潮 扬州慢(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2: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4 望海潮 扬州慢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学习目标
1.品味意境,把握情感,培养鉴赏能力。
2.领悟词人寄寓词作之中的情怀,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体会两首词作的声韵之美。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奉旨填词。
[出处]
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柳永第一次考进士不第,写了《鹤冲天》一词,该词让人一眼就能读出怀才不遇的心情。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至此,柳永便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是皇帝不许他用心于功名利禄,让他专心填词的。
[解读]
宋仁宗的一笔朱批,破灭了柳永的仕途梦。仕途对他来说意味着克制守礼,而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他就要往另一个全然相反的道路上走去,并且走很远。
柳永科举上牢骚满腹,生活上沉迷酒色,作品的重要内容是流落江湖的感受。
诵读鉴赏
[原文]
鹤 冲 天
柳 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鉴赏]
狂荡傲世 全词充分地展现了词人的狂傲性格。“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开口辄言“龙头”,词人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作偶然,见“遗”只说是“暂”,其自负可知。词人把自己称作圣明朝代暂时遗落的人才,这是颇有讽刺意味的。
细腻心理 这首词真切细致地表述了词人落第以后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何须论得丧”,正是对登第与落第的得与丧进行掂量计较;自称“白衣卿相”,也正是不忘朱紫显达的思想流露。词人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繁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慢词之祖,婉约之宗——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仁宗景祐年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并通晓音律,这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主要作品有《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
艺术全才——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作品背景
《望海潮》
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投赠他。
《扬州慢》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姜夔路过扬州,见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扬州慢》这篇名作。
相关常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望海潮》描写了西湖景色的优美和杭州城市的繁华,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扬州慢》聚焦于扬州昔今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时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因物寻志见真情——赏析词作中的景物形象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望海潮》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扬州也是自古以来的繁盛之地,淳熙三年(1176),姜夔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扬州慢》。
1.《望海潮》上阕是如何描写杭州的繁华盛况的
提示 此词一开头就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一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这里主要指富人)穷奢极侈的一面。
2.《望海潮》下阕重点写西湖,选取了哪些景物呢
提示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3.《扬州慢》一词中描写到的扬州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提示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所见的景象——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走在过去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野生麦子。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美景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了。日落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词的下阕,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凄冷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
研读任务二 炼字炼句品诗情——赏析词作的语言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这两首词的词牌分别为二人首创,词作也极富声韵之美,特别在词句的锤炼上,更是值得细加体会。学习时要注意赏析。
4.《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中的“绕”和“卷”好在哪里
提示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卷”字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
5.请赏析诗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提示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6.《扬州慢》的词眼是什么 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空”字是词眼。上阕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阕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7.请赏析《扬州慢》上阕中的“寒”和下阕中的“冷”。
提示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冷月无声”,让触觉感受“冷”与让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研读任务三 巧借方法赋诗情——赏析词作的表现手法
柳永和姜夔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都擅长写慢词长调体。在写作手法上,《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扬州慢》古今对比,突出词人的情感。学习时要注意赏析两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8.《望海潮》写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提示 ①铺叙。铺叙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本词善于铺叙。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继之而来的九句,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②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同时“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水澎湃与浩荡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这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
③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指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这首词开篇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是面。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是点。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9.反复使用对比手法,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之一,请对此试作分析。
提示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扬州慢》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10.在《扬州慢》中,词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
提示 《扬州慢》的虚景是昔日的扬州,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眼前的扬州,“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比较鉴赏
鉴赏活动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载体。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请探究《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在意象选取上的不同。
提示 《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青山(叠 )、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从不同角度如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这些意象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扬州慢》:春风十里、二十四桥、荠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这些意象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群文呈现
黍离之悲
材料一 
诗经·王风·黍离①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①黍离:《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材料二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
注“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刘禹锡《石头城》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说明秦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材料三 
淡 黄 柳①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此词作于宋光宗赵淳绍熙年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阅读思考
“黍离之悲”表现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千百年间,黍离之悲所带来的沧桑感和心灵震撼,在历朝历代文人志士的笔下回荡着、延绵着。这种忧伤根植于民族的内心,深藏在每个仁人志士的脑海中,并且每每在国破家亡、民族兴亡之时被激发,成为文人反复咏叹的主题之一。请分析这几首诗歌中的“黍离之悲”。
参考答案 ①《诗经·王风·黍离》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之情,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②《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由昔而今,从王室衰落、宫廷荒芜方面更进一步描写“六代繁华”的衰歇。旧日帝王们避暑的离宫已寂然无人,“辇路”上年复一年长满了荒草,入夜后松径里便空无一人,“鬼火高低明灭”。词人抓住了几个生活片断,生动地反映出六朝宫殿已变成一片废墟和残破不堪的景象,字里行间,浸透着“黍离”之感。
③《淡黄柳》中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