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3: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8 茶馆(节选)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
4.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乘风破浪
[出处]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宋书·宗悫传》)
[解读]
宗悫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叔父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打了很多胜仗,立下赫赫战功,被皇帝封为洮阳侯,他少年时的志向终于实现了。
“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原指船乘着风势破浪而行,后多用来形容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现在仍具现实意义,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诵读鉴赏
[原文]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鉴赏]
画面具有视觉冲击 上阕以一组画面感十足的场景依次铺开:秦始皇建阿房宫,殿上红袖翻飞,舞姿蹁跹,令人陶醉;石崇自建金谷园,雕梁画栋,倚红偎翠,醉生梦死;隋炀帝南巡扬州,龙舟巨舰,遮天蔽日,蔚为大观。下阕以一组悲情画面展开铺垫:霸王别姬,相对垂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火烧赤壁,三分天下,建王霸之业;班超安定西域,年老体衰,上书乞骸骨,天子驳情,他为汉埋骨玉门关。
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 往事不堪回首,阿房宫被烧,金谷园荒废,巨龙舟被毁,留下一地的尘土,东风吹来,野花盛开,又是一个春天到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朝代更替演变,受苦受累的还是劳苦大众,百姓流离失所,倒毙路旁。作为读书人只能发出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引人深思。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作家。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五四运动”后,他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他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1936年,老舍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946年他写完了《四世同堂》。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这是献给新北京的一曲颂歌,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0世纪50年代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作品。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完成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 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作品背景
1949年10月,在美国讲学已逾三载的老舍,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召唤下搭上了归国的航船。回国后,他以积极热情的创作为人民大众服务。三幕话剧《茶馆》发表于1957年,这是老舍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得最充分的剧作。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茶馆》不仅是老舍最成功的作品,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相关常识
现代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1.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给予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人物的对白和唱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zuò标 坐 侦jī 缉
茶zuò 座 作yī 揖
莫谈国shì 事 编jí 辑
共商国shì 是 舟jí 楫
3.掌握词语
(1)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
(2)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
(3)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4)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4.词语辨析
工夫 功夫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 功夫:两个义项,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二是指本领、技艺或学问。
相同点:都有“花费时间”之意。
不同点:指人的本领、造诣时只能用“功夫”。
例句 ①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②他经过三年的潜心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包涵 包含
包涵:为客套话,请人原谅;宽容,原谅。由于情有可原而宽恕某种过失、疏忽、失职或失败。 包含:里边含有。
相同点:读音相同。
不同点:意义截然不同。
例句 ①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②他话语里面包含的意思值得我们慢慢思考。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茶馆》第一幕描绘了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的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生活。话剧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吃洋教的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风卷云舒现世态——把握戏剧冲突
第一幕中所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矛盾事件,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暴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1.既然秦仲义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提示 二人是在救国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上有分歧,思想矛盾。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在常四爷的眼中,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却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
2.请谈一谈秦仲义与庞太监的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提示 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仲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3.《茶馆》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 这些冲突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
提示 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
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小业主的矛盾。
③庞太监和秦仲义的冲突,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研读任务二 片言百意细体悟——鉴赏戏剧的语言
好的台词,读者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神情举止、内心活动,对塑造人物有重要的作用。理解戏剧语言,要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
4.如何理解马五爷“我还有事,再见”的含意
提示 ①划清界限,表面客气实则趾高气扬,充分显示出假洋鬼子神气十足的傲慢劲。②说再见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借用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虚伪的习惯用语,以壮声威。
5.“秦庞斗嘴”的语言尤为精彩,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试分析这段对话,读出每句话的弦外之音。
(1)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提示 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2)“天下太平了”“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提示 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爽,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
(3)我早就知道!
提示 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意即“你不用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吃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有点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
(4)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提示 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意即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
6.作者为何在第一幕结尾处加上一句“将!你完啦!”
提示 这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也达到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研读任务三 千面人物深挖掘——品读戏剧的人物形象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但每一个人物都很生动,独具特色。
7.试分析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王利发——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从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头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挺会耍嘴皮子。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说成人家就有这份好心,巧于周旋。
8.《茶馆》中鲜有正面人物形象,但是常四爷是例外,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常四爷是旗人,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他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常四爷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体现他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 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与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研读任务四 多维思考思品味——探究作品价值
9.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处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采用了独具一格的编剧方法。老舍不追求编织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刻画人物,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编剧方法,是属于散文化的编剧方法,这是老舍的一个创举。
观点二:“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独特巧妙。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聚集地,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台词的人物就有二十多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中,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女儿的农民、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他们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观点三:事件与情节巧妙结合。老舍善于选择特定的事件和让人物亮眼的情节。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顽固派获得了“胜利”。那么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 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顽固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充分的揭露。又如马五爷早就在茶馆里了,但作者让他在二德子动手的时候亮相,马五爷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二德子的气焰灭了下去,也把压在旧社会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展示了出来。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群文呈现
小场景,大主题
材料一 
茶馆(节选)
老 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 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 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 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 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 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有删改)
材料二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地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作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忧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影院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 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大哥!”
“啊 ”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有删改)
阅读思考
1.《四世同堂》是一部鸿篇巨制,老舍先生却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寻常百姓的描写,反映出北平陷落时整个民族的风貌。请以材料二为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预备挂旗的李四爷等人,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者。②听日本广播的老二瑞丰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讨好巴结的意志不坚定者。③想走不能走的瑞宣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厌恶、不合作却又无力抗争者。④愤然出走的瑞全代表了以实际行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者。
2.《茶馆》和《四世同堂》都在日常生活的静水流深里折射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意识的因袭、特定情境的定势,都以穿透时空的魅力,为后人不断提供思想启迪。小人物反映大主题。两则材料分别塑造了王淑芬和瑞宣两个人物,请分别分析二者在表达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二者都是在社会变革中部分人物的代表,能够表现出在社会洪流中的立场态度。
①王淑芬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大茶馆的老板娘,勤劳善良,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这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也是当时一些小人物的代表,体现了作者对她的认可。
②瑞宣这一形象,具有坚守良知与爱国,却温和隐忍、保守软弱的特点。作者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意在揭示批评“老派市民”的国民性弱点,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与期望,唤醒瑞宣这一类市民,摆脱保守与怯懦,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