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黔驴技穷
[出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黔之驴》)
[解读]
从前黔地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敢远远地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的叫声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扑上去饱餐一顿。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不值得畏惧。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诵读鉴赏
[原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鉴赏]
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对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对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诗人之愁既有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也有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全诗用“愁思”贯串,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散文峭拔矫健,说
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其寓言笔锋犀利。
其诗幽峭疏淡。著有《河东先生集》。
作品背景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作于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这期间柳宗元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可以看成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相关常识
传 记
传记是一种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以司马迁《史记》的撰写为标志,“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人物传记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是“稗官之属”,把它当作小说来看。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古义:不是过多。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古义:小民。
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5.特殊句式
(1)理,非吾业也(判断句)
(2)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文白对译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细思量——理解文本内容
作者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1.这篇带有寓言性的人物传记是如何塑造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角度 文中语句 人物特征
名字 “不知始何名”“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出身卑微
体貌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身体病残
性格 “甚善。名我固当” 豁达豪爽
技艺 (职业)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技术精湛
2.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项目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3.从文中看,“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提示 “养树”,勤虑害树:“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养人”,烦令扰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二者的结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4.结合文章内容来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 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传。郭橐驼竟以为绰号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性格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于一般人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
研读任务二 精读深思细揣摩——把握思想感情
柳宗元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尊奉顺性养民,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为官治民的道理。他认为,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是还要“养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
5.本文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例,规讽统治者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从一个种树人口中阐述治国养民的严肃主张,显得婉约而多讽。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提示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6.柳宗元写这篇文章,运用“养树”与“养民”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学习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提示 一是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动机和效果必须统一,不能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研读任务三 反复阅读细涵泳——鉴赏表达技巧
作者以寓言的方式,将“种树”和“治民”进行对举,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7.郭橐驼是怎样将叙述种树之事与评价官吏烦令扰民之理融为一体的
提示 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数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即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8.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中所用的对比手法。
提示 本文在阐述种树的道理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较,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构成对比。以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说明郭橐驼深知树的本性,更知道应如何去适应它,使其“天者全”。其他种树人中又以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对比,说明这两类种树人都违背了树木生长的自然本性,必然种不好树。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相对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与种树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政令重重,催逼不已,使百姓不得安宁。
9.有人评价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简洁而生动”,试举例分析。
提示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文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群文呈现
文人情怀
材料三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阅读思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唐朝时,侍御史所居称“台院”,居三院之首。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宏辞,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
D.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移”一般指平级调动,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陟、改”等。
答案 D
解析 D项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陟、改”等,表述不准确,其中的“陟”指提拔升迁,如“陟罚臧否”。
2.余秋雨说:“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结合材料概括分析柳宗元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①柳宗元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
②他对刘禹锡的帮助,突出他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
③他关注百姓,关爱生命。励精图治,革除陋习。
参考译文材料一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他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官位)终于侍御史。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灿烂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博学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尉。
材料二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惯例被调任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知心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 ”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被改任连州刺史。
材料三 元和年间,(柳宗元)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 ”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