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3 鸿门宴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此书是中国最早的通史。
【了解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起义后的第四年(前206)。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集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河北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相关链接】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万余字。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用“书”或“志”记载天文、地理、律历、灾异以及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周边部族及外国。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重要虚词
3.特殊句式
(1)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 )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 )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判断句 )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 )
(6)贪于财货( 介词结构后置 )
(7)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结构后置 )
(8)得复见将军于此( 介词结构后置 )
(9)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
(10)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
(11)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
(12)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
(13)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
4.文化常识
①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②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③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④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理清故事情节
1.课文第1段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对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将矛盾挑开,是故事的“开端”;第二件事是“范增劝战”,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使情节迅速发展。
2.课文第2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对故事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策”,使项伯受其蒙蔽,直接引出了“鸿门宴”事件,为下文鸿门宴中项伯保护刘邦埋下了伏笔。
3.鸿门宴上有哪些惊险而又精彩的情节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刘邦谢罪”,迫于形势,却绝不认错,让人为之捏一把汗;②“范增举玦”,杀机已到,气氛渐紧,千钧系于一发;③“项庄舞剑”,刘邦命悬一线,却节外生枝,气氛又急中有缓;④“樊哙闯帐”,刚刚缓和下来的气氛陡然紧张,而项王不但不怒,反而有敬,实出意外。
4.在文章第5段中,刘邦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5.在鸿门宴上,双方的攻守形势是如何发生转换的
参考答案:刘邦被动,项羽主动。 刘邦被动,项羽主动,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 刘邦主动,项羽被动,局势逆转。
6.文中不惜笔墨,详细地介绍了“鸿门宴”宴席上的座次,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刘邦作为客人,按常理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项羽却让刘邦“北向”坐,自己与项伯“东向”坐,以尊者自居。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将此细微处一一写来,就是要表现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自高自大藐视刘邦的倨傲心理。
【任务二】 赏析人物形象
1.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后裔。“怒”字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的性格。
2.刘邦是如何让项伯偏向自己这一方的
参考答案:刘邦不但卑躬折节地一再向项伯“奉卮酒为寿”,而且和他“约为婚姻”。此外,他在项伯逐渐失去戒心之时,正式展开了他的说辞。“秋毫不敢有所近”,语气虔诚恭顺而婉转。他为了表示自己“敬谨”的心情,在自称上,由“吾”变为“臣”;在他称上,直呼项伯为“伯”等。
3.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何以见得
参考答案: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意”,侥幸而已,但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4.文章对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刻画主要是通过对照烘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5.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项羽的重要谋士,这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他有很强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并不完全了解,不能把握项羽的心理变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课堂活动
1.“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刘、项第一次正面交手。在这场“交手”中,拥兵四十万、自视天下非我莫属的项羽显然败给了只有十万士兵、低声下气的刘邦。仅从这场宴会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略
2.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结果的人物。够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英雄吗 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答案示例:(1)项羽是英雄。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他重情守义,甚至穷途末路之时,还在为虞姬着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有气节有操守,他认为兵败战死是天命所定,至死不回江东,有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2)项羽不是英雄。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在武力上占绝对优势,但在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
(3)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确有许多缺点,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他予以肯定。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高超的写人技巧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之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益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3)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刻画人物。项羽与刘邦、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曹无伤与项伯这四对人物在对照中显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
【素材挖掘】
●为人处世要有主见: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项羽即感有愧。项羽缺乏主见,他的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