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2 祝福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2 祝福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4:0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六单元
12 祝 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预习助读
【了解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大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相关链接】
1.祝福:我国某些地区的旧俗,除夕祭祀天地,祈求赐福。(《现代汉语词典》)
2.“画眼睛”: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他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本文对祥林嫂的描写就运用了“画眼睛”的艺术手法。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间或:偶尔。
(2)踌蹰:犹豫。现在写作“踌躇”。
(3)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
(4)谬种:坏东西。
(5)俨然:显得十分庄重的样子。
(6)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
(7)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8)窈陷:深陷。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鄙薄 刻薄
辨析:“鄙薄”,①轻视;看不起。如“脸上露出鄙薄的神情”。②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如“鄙薄之志”。“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如“待人刻薄”。“鄙薄”强调轻视,“刻薄”多用于表现对待他人的冷酷态度,二者当区别使用。
例句:①他这个人,其他方面都好,就是说话尖酸刻薄,有时让人难以接受。
②她坦然地站在我面前,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温柔与怜悯,但绝对没有一丝嘲笑和鄙薄。
(2)百无聊赖 兴味索然
辨析:“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兴味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百无聊赖”强调的是无聊,而“兴味索然”强调的是寡趣,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例句:①这篇文章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读起来使人兴味索然。
②他退休在家,一下子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反而感到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很不适应。
(3)异乎寻常 与众不同
辨析:“异乎寻常”,不同于平常。“与众不同”,与其他人不一样。“异乎寻常”与“与众不同”都强调比较,但比较对象不同。前者是与“平常”进行比较,后者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例句:①师长望望他那天真而又异乎寻常的严肃的神态,不由得微笑起来。
②他用这种方式来寻求答案,真是与众不同啊。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1.小说有三次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各有什么变化 找出相关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用:通过这些外貌描写,尤其是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2.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周围人听了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因为她内心极度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②镇上的人们刚开始听时还有一些同情心,但不久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③镇上的人们“鉴赏”祥林嫂的痛苦、悲哀,“鉴赏”过后厌弃、取笑,表现了镇上的人们的冷漠、麻木,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3.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不屈从于悲惨的命运,表现出反抗和质疑的精神;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吞噬。小说通过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任务二】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些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这些环境描写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同时,这些环境描写也勾勒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②小说结尾的祝福景象描写与开头的景象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既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也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2.文中多次描写雪花,对表现祥林嫂有何作用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巧合还是有意
参考答案:文中多次描写雪花,一是借雪花的洁白表现祥林嫂的无辜,二是借雪花的飘飞表现祥林嫂挣扎的人生,三是借雪花的短暂表现祥林嫂生命的短暂。
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3.在小说中,作者三次落笔写到“我”要离开鲁镇,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鲁镇是《祝福》所描写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其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鲁镇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地方:有卫道士之流把持,有许多封建的陈规陋习。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特别是年终的“祝福”时节。③鲁镇的人们冷漠、无情而且愚昧无知,缺少同情心,具有“嗜血”性。这些正是“我”说无论如何要离开鲁镇的原因。
知识窗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政治生态、经济水平等,主要是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所指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市区域。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暗示小说结局;⑤折射社会现实。
【任务三】 探究小说的主题与标题意蕴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小说三次写到“祝福”。“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以《祝福》为题的用意:①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祝福》想表达什么主题
参考答案: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原因:鲁四老爷剥削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拐卖了祥林嫂;柳妈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短工鄙弃她;鲁镇人以“看戏”的心态听她诉苦;“我”虽然善良,但是无能为力,无法挽救祥林嫂……祥林嫂没有了容身之所、立足之地,且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和同情,最终在肉体的饥寒交迫和精神的饱受摧残中绝望死去。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鲁镇的人、“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礼教,最终杀死了祥林嫂。小说的主题正是要批判这“吃人”的旧社会,革除旧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唤醒麻木的民众。
课堂活动
有人说,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有恶意的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请根据下表,写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或影响。
情节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①
卫老婆子 ②
被迫改嫁 夫家堂伯 ③
婆婆 ④
再到鲁镇 柳妈 ⑤
鲁镇的闲人 ⑥
寂然死去 “我” ⑦
鲁家的短工 ⑧
钳制精神
剥削金钱
掠夺财产
剥夺人身自由
精神恐吓
嘲笑打击
增加其痛苦
毫无同情心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祝福》的艺术特色
《祝福》截取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运用倒叙手法和传神的描写,反映了祥林嫂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精神状况,收到了令人触目惊心、掩卷沉思的艺术效果。
1.设置悬念,展开情节。
小说以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为开头,然后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领叙作者所知的祥林嫂的故事,巧妙地运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
2.外貌描写,生动传神。
小说在刻画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即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面进行描写,并从比较中突出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又只是顺着眼”,一个“顺”字写活了主人公的性格。二到鲁镇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泪痕和眼光都成了其饱受摧残、境地凄惨和心灵痛苦的明证。临死前,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既表示其生命历程即将走向尽头,也表现了封建礼教残害生命的本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借助眼睛,勾勒灵魂,展现人物命运,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3.语言描写,个性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个人的语言风格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身份地位,充分显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语言,显示出了她的悲剧性格。她在儿子阿毛死后,老是“直着眼睛”和别人讲孩子的故事,而且老是重复“真的,我真傻”这句话,这既是她对别人的倾诉,更是她内心的独白。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她遭到沉重打击后精神麻木的状态,反映了她急于向人们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心情。
【素材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