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4: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等编撰工作。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疏二百余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了解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广求珍宝,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疏。太宗醒悟,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本文是魏征所上四疏中的第二疏。
【相关链接】
1.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2.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晁错的《论贵粟疏》、李斯的《谏逐客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古义:植物的根干。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义:视听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5)重要虚词
3.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后置 )
4.记诵有关名句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观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行文思路:魏征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从创业守成、民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该观点;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唯有如此国家才可以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3.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参考答案:(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容易为国君接受。
(2)要“木之长”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之远”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比喻,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为“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第2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创业守成、民心向背两方面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问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引起思考。再揭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论说如果失掉拥护,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论证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好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被说明的道理凸显出来,增强了说服力。如第1段中先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后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如第2段中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唐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对比鲜明,从而使唐太宗引以为戒。
4.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经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引用经典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论据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③援引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的经典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少总多,言简意赅,使内涵更为丰富。
课堂活动
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观点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化建议。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下属才能发挥出所有的力量。
答案:略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的艺术特色
1.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作者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使说理更加生动、直观;全文论证多用排比句式,铺陈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限制,交替运用骈散语句。文章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3.对比论证,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
【素材挖掘】
●居安思危,方图长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