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如何论证
许多同学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恰当运用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下面详谈四种常用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举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广为人知的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论点,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要丰富,同类事例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
4.列举之后要简要分析,不能将例证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
二、引证法
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广为人知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本单元所学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和《六国论》均运用了此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有特定的交际目的。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点,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中。
2.引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论证。自己的论证应是议论的主体,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论证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对于直接引用的内容,务求文字、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对于间接引用的内容,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论点更易懂,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谏太宗十思疏》中喻证法运用得十分精当,作者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比喻形象贴切,说理通透明白。
2.本体与喻体不必形似,但要神似。喻证中的喻体与比喻修辞中的喻体不同,后者的运用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是以形比形;而前者的运用是为了阐发观点,是以意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运用了喻证法,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比喻精到,形象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四、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类比与对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需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是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论点的目的。《六国论》的第2段中多次运用此法,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再如,论说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等,读来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当然,为强化说服力,议论文一般兼用多种论证方法。
例文点评
用心一者诣其极
常春晖
古人治学,常常因心无旁骛,而有诸多“痴”“醉”之举。据《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信都芳以研习算术、天文为乐,尝对人言:“算之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另据《东坡全集》记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见路旁一古碑为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题,旋即下马观看,许久才舍得离去。走离不远,又折返回来,继续下马观察,“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二人用心之专,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痴”“醉”之举,并非愚钝笨拙,实为用心专注,不顾其余,如痴如醉罢了。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者,都绝不可能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之辈,大多是用心专一、笃志前行之士。缘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华秋实,这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云:“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诣极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诣极者。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其言,阐述的也是“时间精力在哪里,成就收获就在哪里”的道理。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用心一者,寡欲静心,方可沉潜于事。《庄子·达生》记载有一则“粘蝉”的故事。孔子在路上见到林中有老人以竹竿粘蝉,技艺娴熟令人叹为观止。孔子询问其中的门道,老者说自己在捕蝉时站得像树桩一样,视拿着竹竿的手臂为枯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此之可谓用心于一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药工等为师傅,考古证今,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方完成鸿篇巨制《本草纲目》。此之可谓用心于一世。
用心一时也好,用心一世也罢,考验的都是钻研的功夫、坚韧的定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23年如一日,从壮年走到暮年,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硬是凭借一股子专注的劲头,将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守岛卫士”王继才,在远离大陆的开山岛上,坚守着“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上岛誓言,32年,11 600多个日日夜夜,让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毋庸置疑,他们都是用心专一、事有所成的典范。
反之,“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面对世间林林总总的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有的人一味求权势、慕虚名,却对业务提升浅尝辄止,不愿深钻细研,不愿劳心费力;有的人虽然时常感受到“本领恐慌”的压力,常立志却无恒志,屡“掘井”却从未“及泉”;更有甚者,片面求速成、速效,在学问、业务上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最终毁了自己的名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也分别对应了“立志”“苦索”“顿悟”三个阶段。无论治学抑或立业,绝无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之理,必当专心笃志、久久为功,多下一些“痴”“醉”功夫,方可积跬步而至千里,从量变达到质变。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让我们多一些专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持之以恒,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终,少一些虎头蛇尾。
(有删改)
边阅读,边思考
1.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文章引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话有何用意
3.在论证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这篇文章中多有警句,圈画出来,熟读成诵。
点评文章先提出问题,以古人“痴”“醉”之举引出立论;接着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认为用心专一,方可沉潜于事,反之,欲多、心散、志衰而思不大,则事业难成;最后,提出做事应该“多一些专心致志,少一些心浮气躁;多一些持之以恒,少一些朝三暮四;多一些善始善终,少一些虎头蛇尾”。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观点明确,论证层次鲜明,论证方法丰富,极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