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6: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下 《1.古诗词三首》
年级单元 四下第一单元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总课 时数 2
总教学 目标 通过字音字形辨析的方式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通过重点字形辨析书写“杂”“稀”等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诗歌情境展开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主要 教学内容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和《宿新市徐公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字音字形辨析的方式认识“杂”“篱”等4个生字,通过重点字形辨析书写“杂”“稀”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诗歌情境展开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 本课前两首是七言绝句,第三首是词。三首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纯朴自然的四园生活。范成大的《四时四园杂兴(其二十五)》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春日美景,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展现的是悠闲的农家生活。范成大的诗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杨万里的诗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的画面变面得生动。辛弃疾的词清新质相,浅显易懂,整首词三处写到小溪,正将好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诗歌情境展开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诗歌情境展开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其他说明 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其他准备:多媒体设备
学情预估及应对方法 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来学习,可以用学习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在学习前两首古诗时,坷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读诗,抓住两首诗中的景物进行联想,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词的时候,可以与诗进行比较,发现词的特点。学习本首词,可重点关注人物的行为,以及通过这样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意境。
教学课件典型截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 过程设计描述 二次修改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5) 本环节主要过程描述 出示本单元的篇章页,自读,说说人文主题中的关键词:纯朴的乡村。 翻看本单元课文内容,说说教材安排了哪些与乡村有关的内容。 齐读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要求。 提出本单元学习任务:体会乡村风情,描绘喜爱之地。
环节设计目标意图
二、初读诗歌(8) 本环节主要过程描述 自读两首诗,要求读得字字准确、节奏分明。 个别读两首诗,正音,特别注意“杂兴”中多音字的读法。 四人小组轮读、合作读。
环节设计目标意图
三、学习两首诗(22) 本环节主要过程描述 自读两首诗,想一想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你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了季节的特点,把它圈出来。 同伴交流景物及其特点。 全班交流,重点学习: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①想象画面:当你读着这句诗的时候,你看到了哪些颜色?闻到了什么味道?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②朗读诗歌: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诗歌。 ③在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中,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乡村风情?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①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②朗读诗歌: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诗歌。 ③理解诗句:为什么“无人过”,人们都到哪儿去了? ④补充诗句:朗读诗句,想一想人都到哪去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王建《雨过山村》 ⑤理解写法:诗人为什么只写蜻蜓蛱蝶飞,不写人的活动?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①理解诗句:你觉得诗人写的是初夏还是盛夏的景色?为什么? ②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③朗读诗歌: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诗歌。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①理解诗句:和《四时田园杂兴》相比,哪首诗写的景色在时间上来看更早一些?为什么?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就无处寻了? ②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看到 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③朗读诗歌: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诗歌。 朗读两首诗歌,说说哪个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画一画、读一读、唱一唱。 找一找这两首诗有哪些共同之处,交流。 诵读积累。 书写指导:归类指导“蜻、蜓、蝶”,细节指导“疏”。
环节设计目标意图
练习设计及要求(作业) 课堂练习:完成生字书写 课后练习:朗读诗歌,给诗配画
练习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