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7: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之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3.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
4.“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__________风光。 (  )
A.动静结合 早春 B.动静结合 晚春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坐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孤云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只有敬亭山。
6.把古诗补充完整。
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被世人誉为________。
8.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闲: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
9.读第1、2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 ________ 的写法,烘托了诗人心灵的____________。
(2)想象画面,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第3、4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与_______之间的深厚感情。
(2)“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_______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示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补充诗句。
12.请写一写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是_____代爱国诗人_______的绝笔。诗中描写诗人临终遗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叮咛儿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希望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怀。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15.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
16.诗句中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17.解释下列词语。
(1)千锤万凿:__________________。
(2)吟:__________________。
(3)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是一首( )诗。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
19.这首诗中“烈火焚烧”与“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照,衬托出石灰石的顽强。
20.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2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同。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22.诗句“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了诗人______的追求。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3.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24.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5.解释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_________ ②却看: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
26.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7.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28.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
3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诗人 ___________。
3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可以感受到( )
A.轻松、愉悦的环境 B.壮丽、雄伟的场面
C.紧张的战争气氛,苍凉悲壮的情感
33.解释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反映了戍边战士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B.表达了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C.全诗的基调是由低沉而转向高昂的。
D.诗的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无家可归的同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遥指杏花村。
35.把古诗补充完整。《清明》一诗描写的是 (节日)时的景象。
36.这首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 )的情景。
A.踏青时十分喜悦 B.扫墓时凄凉、忧伤 C.喝酒时逍遥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
38.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的 。
39.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宋 杨万里 6 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3. 新绿 未成阴 菜花 春季 4.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 5.B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要识记作者的知识。要细读古诗,找出具体描写文中景物,从景物中感受表达的感情。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从关键词语中 “儿童、花丛、捕蝶”去诗中找对应的句子。
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找出文中哪些景物是表现季节特点再去分析是什么季节。
4.本题考查理解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结合“儿童追蝶”的场景来感受词语的表情达意。
5.本题结合重点词语“新绿、未成阴”,参考选项答案作答。
6.众鸟高飞尽 相看两不厌 7. 唐 李白 诗仙 8. 形容云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满足 9. 以动衬静 孤独和寂寞 示例: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10. 拟人 敬亭山 诗人对敬亭山无比喜爱
【解析】6.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7.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用到平时学过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相关文学知识的积累。
8.“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孤云独去自在悠闲。“闲”的意思是“形容云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是: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厌”的意思是“满足”。
9.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涵,理解作者在诗中所用的写作技巧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要根据诗意合理想象,来翻译诗句,注意语句通顺,表意明确。
10.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涵,理解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掌握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2.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时,不要忘记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13. 宋 陆游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4.收复失地、祖国统一
【解析】11.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2.同学们在做此题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古诗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古诗内涵,正确翻译古诗。
13.同学们在做此题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古诗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古诗内涵。
14.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非常热烈、真挚。
15.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明 于谦 16.C 17.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18.B 19.若等闲 20.要留清白在人间 21. A A A D 22.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坚守高尚节操
【解析】15.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解答此题。
16.“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浑”的意思是“全、都”的意思。
17.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容,掌握古诗句子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18.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9.“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是: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对照,衬托出石灰石的顽强。
20.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写出了石灰的特点,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2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关联词。
“即使……也……”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2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作者在此句中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23.D 2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5. 眼泪 还看 随便 26.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27.喜 28.一是失地收复;二是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29. 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0. 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
【解析】23.D. 尾句中,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2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25.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古诗词字词解释。
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容,掌握古诗句子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26.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因此,此诗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27.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喜”。
28.因为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一为收复失地而喜;二为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而喜。
29.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涵,掌握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0.尾句中,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穿”字表现了作者及家人乘船从“巴峡”到“巫峡”,疾速飞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31.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 王昌龄 32.C 33.身经百战的战士连身上的战甲都磨破了,他们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34.D
【解析】31.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解答此题。
32.这是一首边塞诗,此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气氛以及苍凉悲壮的情感。
3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诗句翻译。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古诗内容,掌握古诗句子的意思。我们在翻译诗句时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
34.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要征战沙场、杀敌立功度的豪情壮志。
35.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节 36.清明时节雨纷纷 37.B
【解析】35.《清明》一诗描写的是清明节时的景象。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6.清明节的时候,天上经常会下起小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能很好地描写清明时节,小雨纷纷的自然现象。
37.清明时节,人们要扫墓、祭祖,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这首诗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时凄凉、忧伤的情景。
38.唐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39.重阳节,插茱萸 登高 40.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38.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9.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孝敬老人的日子。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风俗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等。
4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一首思乡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4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此句是一首名句,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们的思乡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