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7:1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次作文
小学三年级,多了一门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我记得很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桌前,挺直的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
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看的是《上甘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张老师让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就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我的这篇作文。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那么亲切。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童年的一颗幼稚而骄傲的心,使我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啊,原来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着这样的魅力!
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这些,我统统忘记了。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我的作文。张老师对我格外器重起来,他常在课下对我说:“多读些课外书!” 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在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一语,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完成填空。
(1)短文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这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我”的新班主任张老师。
(2)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次作文课,并没有______,而是_________,地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在括号里。
( )→( )→( )
4.张老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我”会对张老师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木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穿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市间把它们碰倒。
5.文中加点字“挨”的读音是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6.第1自然段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事例说明“这段时光不好挨”。从这些事例中能读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与第1自然段相比,第2自然段中“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作者是怎么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匆匆<节选>
( )去了,有( )的时候;( )枯了,有( )的时候;( )谢了,有(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8.按原文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内容。
9.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0.“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我”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12.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叹息”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汤姆的诡计
波莉姨妈让汤姆刷墙,汤姆干一会儿就心灰意懒了。他想到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快乐地走过,而且嘲笑他星期六还得干活,他急得团团转。他想用玩具诱惑伙伴们替他刷墙,可这些家当还不够换取半小时的自由。
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很妙的主意。他拿起刷子,心平气和地干起活来。班恩拿着个大苹果走过来,凝视了片刻,说:“嗨,你真倒霉!星期六还得干活。”汤姆对那只苹果馋涎欲滴,却不动声色。他俨然艺术大师,上下打量刷过的地方。煞有介事地进行润色。“喂,我去游泳,你去不去?”
汤姆把刷子蘸满石灰,像美术家一样来来回回地刷着,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我倒更喜欢干这个,小孩并不是每天都有刷墙的机会的。”说着,退后几步看看退后几步看看效果如何。
班恩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他注意着汤姆的一举一动,越来越产生了兴趣。“喂,汤姆,让我刷一会儿。”班恩说。
“不行!不行!你没有见波莉姨妈对这围墙有多么讲究!一定要刷得非常仔细。我想,在一千个或许两千个孩子里面,也找不出一个能干好这活的孩子来。”“真这样吗﹖多有趣!就让我试试吧。汤姆,我会很仔细的。”“好——不行,班恩,我怕你——”“我这苹果给你。”
汤姆放下刷子,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心里巴不得这样。
班恩在太阳下干得满头大汗,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坐在附近阴凉的地方,啃着苹果。孩子们陆陆续续来了,想过来嘲笑一下,却一个个留下来刷墙了。并且还得以一个心爱的玩具为代价。
活儿一小时接一小时地干下去。下午快过一半时,汤姆发财了。他得到了一个风筝、十二粒弹子、一个可以透光的蓝色玻璃瓶……这段时间他过得愉快又清闲,许多孩子陪着他。围墙刷了三层浆,要是他的灰浆没有用完的话,全村孩子最心爱的东西可能都会被他骗光。
1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心灰意懒:__________ B.走投无路:__________
14.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句子中的“这件事”是指( )(填序号)
A.星期六帮大人刷墙。 B.自己也能刷墙。
C.汤姆竟然想去刷墙而不想去游泳。 D.小孩并不是每天都有刷墙的机会的。
16.文中加点的“离了职的‘艺术家’”指的是( )。(填序号)
A.班恩 B.汤姆 C.刷墙工匠 D.波莉姨妈
17.结合短文内容把“汤姆放下刷子,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心里巴不得这样”的心理活动具体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汤姆为了让伙伴们替他刷墙,想出了“诡计”,有人说他是个坏孩子,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阅读《浮躁》,边读边问边思考。
花丛中,有个人在捕蝶,不!是在扑蝶。他东奔西跑,气喘吁吁,累得一头汗,但蝴蝶并不搭理他,每当他扑来,它就转身飞去,仍然在花丛中跳着舞。
另一个人却在静静地等蝶,在花丛里画着花,并把那花画得亮丽无比。果然,蝴蝶飞来了,落在他的画上了!亲吻画上的美丽了!
他也便欣然一笑,也笑成了一朵花。
于是我想起了一个词:浮躁。
浮躁是什么样子?就是上述第一个人跌跌撞撞的样子,鲁莽,急匆匆,甚至有点张牙舞爪!就算是真的捉住了蝴蝶,那蝴蝶也是非死即残,何美之有?不是吗?
既然爱美,就理应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小心翼翼地“锄草”“捉虫”,直到收获一个叫作“美丽”的故事。
19.“捕”和“扑”这两个字能互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指谁?题目“浮躁”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我对这些有了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能结合生活谈谈对“锄草”“捉虫”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完这篇短文,我对“美丽”有了新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中,边提问边思考是深入阅读的好方法之一。生活中,你常用的帮助自己深入阅读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向大家分享一种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二月二这天,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基本的有上香,敬供,舞龙仪式,祝贺冬眠的龙王醒来抬头。有用灶灰在地面上画一条龙,或用灶灰从院门口撒上灰线,一直到厨房围绕水缸转一圈,俗称引龙,也叫迎龙。迎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一是起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吃的方面,也有很多讲究。各地普遍都把食品的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在襄阳地区,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含意是是去掉旧的晦气,新的一年百病不生,顺顺溜溜。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但不论哪种方式和活动,均围绕着对龙神的信仰展开,寄托着先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24.文中写了三个禁忌分别是什么?作者详写的是哪一个?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二月二龙抬头”这样的龙神,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龙神信仰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这些风俗全部传承下去。
B.龙神信仰源于古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企盼,也可以作为现代人的美好寄托。
C.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龙神信仰对于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应该摒弃。
D.龙神信仰中的“思旧”是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现在的我们不必具有“思旧”情怀。
现代文阅读。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节选)
从入学到现在,身边的这棵槐树已经增添了六个年轮。每一个年轮,都仿佛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记录着学校的生活,记载着我们的故事。此时此刻,我耳边又回响着充满墨香的书声,快乐童真的歌声,尽情嬉闹的笑声,诲人不倦的心声;我眼前又浮现出引人入胜的课堂,热火朝天的劳动,有趣开心的郊游,你追我赶的赛场……
……
再见,敬爱的母校,在您的怀抱里,我们从无知变得懂事,从幼稚变得成熟,从胆小变得勇敢。今天,我们为您而骄傲;明天,您一定因我们而光荣。
再见,敬爱的老师,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开启智慧的门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的无私奉献,我们永远也忘不了。
再见,亲爱的同学,我们彼此都把友谊的种子播进心田,在朝夕相处中,我们一道成长。请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日日夜夜,让友情地久天长!
26.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比作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画“____”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__________》。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来抒发什么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选文中作者深情地向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作了告别,表达了即将离开校园之际心中的____________之情。
课外阅读。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9.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恶劣的( )  严峻的( )  晶莹的( )  破旧的( )
30.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艰苦——( ) 好像——( ) 带领——( ) 严格——( )
31.“丰碑”原指什么?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怒发冲冠”的意思是头发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形容极端愤怒。这样写的好处是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联系更加紧密。 2. 姓名 年龄 口音 外貌 让我们写作文 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 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 3. 害怕 亲切 柔和 4.张老师让“我”对作文产生了浑厚的兴趣,迷上了作文。
“我”会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我一定会刻苦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作答。结合“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可知,“怒发冲冠”的意思是头发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形容极端愤怒。开头和结尾都用到这个词语,使文章首尾呼应,也写出我们对张老师的印象的变化,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联系更加紧密。
2.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1)结合文章第一段“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桌前,挺直的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可知,从姓名、年龄、口音、外貌这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我”的新班主任张老师。(2)结合文章第二段“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可以得到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注意观察人物情感变化。结合文章第一段“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可知,开始“我”是害怕张老师的;结合文章第三段“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那么亲切。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可知,经过写作老师朗读“我”的作品后,“我”觉得张老师很亲切;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可知,我觉得张老师变得柔和了。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这些,我统统忘记了。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可知,张老师让“我”对作文产生了浑厚的兴趣,迷上了作文。张老师的教导使“我”迷上了作文,有了积极的变化,“我”可能会对张老师表达感谢等,围绕此作答即可。
5. ái 困难地度过 6. 跳房子 看云彩走 拨弄蚁穴 翻看电影画报 焦急、无聊、无奈 7.“我”的情感变化:从焦急、无聊、无奈的心情,逐渐变成越来越焦急、甚至不耐烦。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独白的方式,平时质朴,明白如话地表现出“我”焦急程度的加深。
【解析】5.本题考查的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挨”为多音字,在“不好挨”中读音为ái;还可以读作āi,挨近。
本题中“挨”的意思是困难地度过。
6.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1自然段中,作者开始写了“这段时光不好挨”,说的是,这段时间不好过,指时间漫长比较难熬。
然后写了这段时间了“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这些事情都表明“我”在等待母亲的时间里焦急、无聊、无奈的心情。
7.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第一段写了“我”在等待母亲的时间里焦急、无聊、无奈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写了母亲买菜回来了,可是母亲丝毫没有想要带“我”出去玩的意愿,只是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表明“我”此时的心情逐渐变成越来越焦急、甚至不耐烦。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是作者询问母亲的语言,问母亲为什么还不走?
“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是“我”追在母亲的腿底下,念念叨叨的语言。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是“我”的心理独白,母亲明明已经答应“我”了,为什么还不带我去玩?
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独白的方式,平时质朴,明白如话地表现出“我”焦急程度的加深。
8.燕子 再来 杨柳 再青 桃花 再开 9.C 10.为时光匆匆逝去,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慨叹、伤感 11. 排比 洗手 吃饭 默默 12.“叹息”就是叹气的意思。作者因为时间容易流逝,一去不复返,而自己又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所以只能无奈叹息。
【解析】8.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本文选自朱自清的《匆匆》,课文内容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A项理解错误,本句表明的是日子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并没有说明时间多的是,像汪洋大海。
B项理解错误,本句表现了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并没有表现出作者的悲哀。
C项理解正确,这句话说明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10.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头涔涔,泪潸潸”是指汗水从头上不断向下流的样子像是泪水满面。
文章写了过去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因为作者感觉到时间流逝的很快,自己在过去没有做过一丝丝的贡献和留下一丝丝的痕迹,而感到悲伤和自责。表达了作者的时间的无奈、惋惜。
1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分析。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抓住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等细节,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1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自然段中“叹息”的意思是叹气。
第三自然段中“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中“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这些句子都表明作者感叹时间如流水般飞逝,因为作者觉得时间过的太快,而自己又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没有办法让时间不那么快溜走,所以只能无奈叹息。
13. 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文中指汤姆不想刷墙,对刷墙毫无兴趣。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文中指汤姆除了刷墙,别无选择。 14.姨妈罚汤姆刷墙,汤姆设法让小伙伴们主动替他刷墙,而他自己则一边休息,一边用刷墙的机会换来了一件又一件物品。 15.D 16.B 17.汤姆心里暗喜:哈哈,我这个主意多妙啊!你上当了吧!这么热的天,你慢慢干吧,我去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休息。 18.我认为他并不是坏孩子,因为他只是用了“激将法”让小伙伴帮自己做事,也没存心害别人,这恰恰反映了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结合句子“波莉姨妈让汤姆刷墙,汤姆干一会儿就心灰意懒了。他想到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快乐地走过,而且嘲笑他星期六还得干活,他急得团团转。”可知“心灰意懒”意思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文中指汤姆不想刷墙,对刷墙毫无兴趣。
结合句子“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很妙的主意。”可知“走投无路”意思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文中指汤姆除了刷墙,别无选择。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姨妈罚汤姆刷墙,汤姆设法让小伙伴们主动替他刷墙,而他自己则一边休息,一边用刷墙的机会换来了一件又一件物品。
1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在上文中,汤姆说:“我倒更喜欢干这个,小孩并不是每天都有刷墙的机会的。”所以题中的班恩从来没有想过的“这件事”应该是指“小孩并不是每天都有刷墙的机会的”。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结合上文“汤姆放下刷子,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心里巴不得这样。”可知“离了职的‘艺术家’”指的是汤姆。
17.本题考查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根据具体的情景想象下汤姆心理的想法,写出汤姆诡计得逞之后开心的心理,合理即可。
18.本题考查个性化的表达。根据文章内容,表达你的观点即可。
19.不能互换。“捕”是捕捉、捕获之意,不含有摧残、毁坏之义。“扑”意为扑打,含有攻击毁坏之意;“扑”准确地体现了扑蝶人浮躁的心态。 20.等蝶人。“浮躁”就是上述第一种人跌跌撞撞的样子,鲁莽,急匆匆,甚至有点张牙舞爪。 21.“锄草”是指除去浮躁、焦急;“捉虫”是指改正错误。 22.美丽是要小心呵护的。 23.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
【分析】1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此类型题目需要先解释两个词语的含义,再从表达效果上分析,词语能够体现出文中句子的内容,而另一个词语不能,所以不能互换。
例如本题的“捕”意思是捉,逮,更体现手上的动作,可能还需要一个网。
而“扑”指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强调身体的动作,来势汹汹,在文中还可以体现一种迫切焦急的意味。而“捕”没有体现这种表达效果,所以不能互换。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文中找到“他”的位置,联系上文可知,“他”指的是静静等待,并画着花的人。
“浮躁”可以用拆拼法解释,即轻浮躁动。在文中定位“浮躁”,有更贴合文意的解释:浮躁是什么样子?就是上述第一个人跌跌撞撞的样子,鲁莽,急匆匆,甚至有点张牙舞爪!
2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题目要求结合生活来理解“锄草”“捉虫”,这两个词一般出现在栽培植物中,杂草会抢夺营养,虫子会破坏植物,要收获“美丽”,也需要排除一些妨碍其生长的东西,例如残忍地破坏、粗暴地对待、揠苗助长般地违背自然。学生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22.本题考查中心思想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作者把美比作一种植物,可能是一朵漂亮的花,要小心呵护,培育,不能操之过急,粗暴对待,要耐心对待,才能收获“美丽”。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深入阅读的方法还可以写:给文章画结构图,圈出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子等。学生能举出一个阅读方法,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24.二月二这天妇女忌做针,忌磨面、碾米、行大车,正月忌剃头。
详写:正月忌剃头。这样写主次分明,使文章有层次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5.B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个禁忌:可以定位到第二自然段: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第四自然段: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
“正月忌剃头”占了两个自然段,属于详写,其它的忌讳只是一笔带过,属于略写。这样可以让文章主次分明,有层次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错误。龙神信仰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在传承这些风俗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接受。
B正确。
C错误。可以定位到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虽然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展,但是这不代表龙神信仰对于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它寄托着先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D错误。选项对风俗所传递的情怀的否定是不可取的,故错误。
26. 年轮 画册 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27. 无题 对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28. 母校 老师 同学 依依不舍
【解析】26.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句子“每一个年轮,都仿佛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记录着学校的生活,记载着我们的故事”把年轮比作画册,从“色彩斑斓”一词可以看出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27.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识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全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话来描写对老师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
28.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从句子“再见,敬爱的母校”、“再见,敬爱的老师”和“再见,亲爱的同学”可以看出作者深情地向母校、老师和同学作了告别,表达了心中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29. 环境 考验 丰碑 衣服 30. 艰难 似乎 率领 严峻 31.“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32.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深深的敬意,他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解析】29.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即可。
根据文中“晶莹的丰碑”、“破旧的衣服”、“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考验”完成填空。
30.本题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
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丰碑》这篇课文就是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冰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结合文章内容,从“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可知,文中的“丰碑”指军需处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本文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冰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称楷模。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可知,将军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感动了,敬了军礼是为了向他表达敬意和不舍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