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外阅读。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选文出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2.“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里的“生”应选解释( )
A.出生,诞生。 B.活,跟“死”相对。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3.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的正误。
①“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是比喻句。( )
②“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是比喻句。( )
③“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不是比喻句。( )
4.选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上________的经过。
5.“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 )
A.夜里很冷,“我”睡不着觉。
B.“我”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C.“我”做事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
D.“我”怕火熄灭了,没有火柴点燃。
阅读乐园
我的老师
他,已是我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他西装革履地迈着大步走向讲台,“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郑!”大家都为这洪亮的声音鼓起掌来。随后,他走出教室,不知道去了哪儿,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会是太紧张了吧?”“不可能吧,我觉得可能是去拿什么东西了,难道语文书忘记带了?”正在这时,郑老师进来了。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同学们更加困惑了。他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有三四个同学举了手。“再仔细闻闻。”又有几个人举起了于,他看了看用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 )瞧这花多美丽( )多香( )你们都没到吗( )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着大多数人举了手。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你再仔细闻。”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真的没闻到。”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是假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郑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自信一点儿!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
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他的语句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的“真理观”永远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
6.这位语文老师以“_________”为教学内容,为我们上了一节“______”课。
7.老师为引导学生们辨别花是否有香气,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不包括( )
A.先入为主 B.大肆渲染 C.以身示范 D.故作失望
8.“七嘴八舌”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同学们内心的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章第2自然段的“( )”内加上标点符号。
10.读画横线的部分,文中“________”这个词语能形容“我”此时的心理和行为。
11.结合文章的主题,请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并谈谈自己更换的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bō bāo)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xìng xīng)旺起来。
13.短文选自《 》,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5.词语解释。
精兵简政:__________ 固:________ 或:________ 鸿毛:_______
16.按课文内容填空。
17.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比泰山还要重的?你还能举例说明谁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 )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 )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8.按课文内容填空。
19.作者选取了洗手的时候、____的时候、____时、伸出手遮挽时、________时来写,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中的一些________事联系起来,给人真切的感受。
20.仿照上面的句式,用排比句式写写你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糕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感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糖,搅匀;
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蒸好的年糕,软滑如水,不黏牙,不滞齿,切片而食,幽香绕舌,那股适口的甜味,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飘飘地流进了胃囊里,通体舒畅。
别人做年糕,做不出同样的水准,登门讨教,祖母在倾囊相授之余,总会加上这两句话:“磨粉的时候,心一定要诚。年糕小气,你心不诚,便做不成。”
祖母已去世多年了,然而,每逢新年吃年糕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祖母磨粉时那一张虔诚至极的脸。而这些年来,“你心不诚,便做不成”这句话,也成了我重要的处世哲学。
21.年糕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详细写的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六步完成。
23.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______和_______等来写。
24.试着运用本文中学习的方法介绍一款自己喜欢的家乡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2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张口结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_的感情。
28.敌人要杀害吉鸿昌时,他提出了哪两个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章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成语概括)的高尚品质。
失去的一天
妈妈清晨去上班,她把十岁的佩佳叫醒,对他说:“你已经放假。你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当他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干活,可又一想,还来得及呢!
佩佳坐在一棵绿荫如盖的桑树下,他想:我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然后他走到果园里,吃了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了大约半小时,然后又在桑树下坐了下来。
傍晚,妈妈回来了,她笑眯眯地问儿子:“说说看,孩子,你都干了些什么?”可佩佳什么事也做他羞愧得不看母亲的眼睛。
“可你要知道,我的孩子,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读过《远处的青山》这本书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走吧,我会告诉你,人们在你失去的这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事。”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块刚犁过的田地上,,说:“昨天这里还是一片收割后的麦茬地,今天已全部翻耕了一遍。这是拖拉机手千的活。”
妈妈把儿子领到用砖砌成的墙跟前,说道:“这里早晨还只有基脚,可现在已经是堵用砖砌好的墙啦。瞧,砌工干得多么出色!”
妈妈把儿子领到一座白色的大楼跟前,这里的一切——空气也好,墙壁也好,甚至楼房前面的青草地也好,都散发着面包的芳香。
“这是面包房。早晨,这些面包还是面粉,可现在令人馋涎欲滴……这是面包师一天的工作。”
最后,母子俩走进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指着一个大书架说:“这些书是今天大家看完后还来的,而且又借走了同样这么多的新书。”
“可我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30.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游手好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馋涎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认真阅读第8自然段,文中“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佩佳羞愧得不敢望着母亲的眼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羞愧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一写)
33.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读完了这篇文章,你对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什么新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鲁滨逊漂流记 英 丹尼尔·笛福 2.C 3. × × √ 4. 时间 烧陶器 5.C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仔细阅读这句话可知讲述的是生火。在这里“生”的意思是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3.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辨析。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①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只是用“石头”“砖”来形容碎片的硬与颜色。②虽有“像”,但是,是表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不是比喻句。③判断正确。
4.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的分析。通过阅读,结合“到了第二天早晨”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知,选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在荒岛发现烧过的陶片十分坚硬、试烧陶器、实验成功这一烧陶器的经过。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从时间上、做法上表现了“我”做事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
6. 花香 真理 7.C 8. 人多嘴杂说法不一 疑惑 9.:“ ! ! ? ” 10.随波逐流 11. 一堂真理课 这一堂课没有夸夸其谈的说教,在亲身体验中“我”体会到了“真理”的含义,这堂课有人生的百度,使“我”受益无穷。 12.这是一位睿智、教导有方的老师。
【解析】6.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晓文章的起因是语文老师让“我们”闻花香;经过是同学们为了掩饰自己都假装闻,并举手示意自己闻到了花香,只有一位女生坚持没有闻到花香的立场;结果是老师带来的花是假花;启示是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真理”课,成为“我”的指路明灯。知道了这些,就不难作答了。
7.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闻花香”的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首先,老师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也就是先人为主,让同学们对有花香深信不疑;其次,看到只有几个同学表示闻到了花香,老师“脸上很失望似的”,也就是故作失望;然后,老师大肆渲染“这花多美丽!多香!”,也就是大肆渲染。所以,A、B、D三项是正确的。老师始终也没有亲自示范去闻花香,所以C项是错误的。
8.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文中句子,同时联系生活体验。通过文章情节可以知道“七嘴八舌”形容同学们议论纷纷的状态,也就是人多嘴杂,说法不一。由此也就体现出了大家对老师的反常态的行为感到疑惑。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完成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具体情境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语气。这几句话是语言描写,是老师为了迷惑“我们”,故意大肆渲染花的美丽和芳香所说的话,有一种“鼓吹”的味道。所以“多美丽”和“多香”是夸张的赞叹,后面分别添加“感叹号”,在“你们都没闻到吗”后面添加“问号”,最后不要忘了冒号和双引号。
10.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结合故事内容可知,同学们被老师提前下的“花有香气”的结论牵着走,没有闻到花香还要假装闻到了花香,却没有坚持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这正是第四自然段老师说给大家的话,其中“随波逐流”一词是老师对同学们的批评: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坚持自己的理念,跟着别人的思想和认识走,最终不能取得成功。
11.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本文原来的标题是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拟定的。我们在拟题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来拟定。抓住文章的主题拟题目,可以从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句子中提炼关键词,如抓住文章第四自然段中老师对同学们说的话,可拟题目为“坚持”“不随波逐流”;抓住第五自然段,可以拟题目为“一堂真理课”“前进的明灯”根据拟定的题目,有理有据地阐述理由。
12.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在事例中提炼人物特点。郑老师的课堂告诉同学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真理,这个道理融进了生动的课堂之中,同学们在亲身体验里明白了道理。所以,郑老师很睿智,对学生的教导讲究方法。
13.《为人民服务》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14.bō xīng 15. 意思是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本来 有的人 本来是指大雁的羽毛在这里作者用鸿毛比喻人死得不值得,毫无意义。 16.只要……就…… 17.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
【解析】13.语段选自《为人民服务》。本题考查了对语段中心句的掌握情况。语段引用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阐述了人生的意义,赞扬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从而告诉我们“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因此,这句话就是语段的中心句。
14.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剥削,读音bō xuē;兴旺,读音xīng wàng。
15.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精兵简政:意思是精减人员,缩减机构。固:本来。或:有的人。
鸿毛:本来是指大雁的羽毛在这里作者用鸿毛比喻人死得不值得,毫无意义。
16.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语,做这一类题,先要仔细读句子,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分句的关系选择至于对应的关联词语。
“你说得对”和“我们改正”之间表示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17.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紧扣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这一要求即可,“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有意义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是有价值的。
死得比泰山是重要的人。例如: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他们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18.水盆 饭碗 默默 遮挽 天黑 19. 吃饭 默默 天黑 琐事 20.聊天时,日子从语言中过去;玩耍时,日子从嬉闹中溜走;写字时,日子从笔尖滑走。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文章,从“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可知答案。琐事:意思是繁杂零碎的事。
20.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如: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脚步中过去;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中过去;画画的时候,日子从画笔上过去。
21. 圆滚滚 亮晃晃 喜庆、圆满 22. 年糕的制作过程 买糯米 磨糯米粉 加入水、椰糖 铺蕉叶倒糯米粉 放入蒸笼 蒸年糕 23. 样子 制作过程 24.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解析】2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它们圆滚滚、亮晃晃,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可以得到答案。
22.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本文从年糕的样子、制作过程以及口感方面介绍了故去的奶奶制作年糕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和对家乡美食的喜爱之情。文章第四到第八段详写了年糕的制作过程,从买糯米、磨糯米粉、加入水和椰糖、铺蕉叶倒糯米粉、放入蒸笼、 蒸年糕这几步完成。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纵观全文,本文从年糕的样子、制作过程以及口感方面介绍了故去的奶奶制作年糕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和对家乡美食的喜爱之情。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样子、制作过程和口感等来写。
24.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仿照文章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美食即可。
可以抓住制作过程,味道等介绍,如:西安羊肉泡馍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作料大火煮烂。吃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掰馍,馍掰得越小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馍掰好后,店家会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花、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这样一碗羊肉泡馍就做好了。
25.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6. 睡觉 死亡 27. 神态 语言 对国民党非但不抗日,反而迫害抗日人士的愤怒 28.不能跪下挨枪;不能在背后挨枪 29. 吉鸿昌与敌人做斗争英勇就义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解析】25.本题考查解释词语意思。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再去原文中找到该词形容或描述的对象,组织语言。
张口结舌本指意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文中指何应钦哑口无言。
从容不迫本指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文中指吉鸿昌态度镇静地出发了。
2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出处再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文,“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第一个“休息”指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活动,这里指睡觉、歇息。联系上文,吉鸿昌快要被处决,第二个“休息”指吉鸿昌死亡或牺牲。
2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看看句中有无使用修辞,或人物描写,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赏析。这里考查的是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点出所用人物描写的方式,再根据文章内容看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画线句中“眼睛一瞪”属于神态描写。“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是说的内容,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吉鸿昌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的深恶痛绝之情。
28.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
根据4自然段中他说的内容——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这里要求不能跪下挨枪。以及6自然段“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这里要求不能在背后挨枪。 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的概括,以及品质的感悟。先叙述清楚文章的内容,可利用六要素作答。例如写清楚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件事情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本文写了吉鸿昌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壮烈牺牲的故事。从文中可以看出,吉鸿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不改初心、坚强不屈,最终从容赴死,由此可以感悟到吉鸿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质。
30. 游荡成性,不好劳动。 馋的口水要流下来,形容十分贪吃。 31.解释说明 32. 他浪费了一天时间,什么事也没做 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 我没有完成昨天的家庭作业 33.时间一去不复返,虚度的光阴是无法弥补的,就像佩佳那样,游手好闲地度过一天,失去了栽树、读书的机会。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 34.把握好每一天,好好利用闲暇时间,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不要虚度光阴。
【解析】30.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出自:宋朝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与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
“馋涎欲滴”的意思是馋的口水要流下来,形容十分贪吃。语出唐朝柳宗元《招海贾文》。
31.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要了解不同标点符号的作用。
“空气也好”是对“这里的一切”内容的解说;“都散发着面包的芳香”也是对前面内容的解说,据此分析可知破折号在此处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提取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结合文章的第四段“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望着母亲的眼睛。”可以得到答案。
(2)根据第一句,模仿句式,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3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意味着时间一去不复返,虚度的光阴是无法弥补的。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答案不唯一。
3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组织、表述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再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珍惜时间,不拖延”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如: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让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