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解缙敏对
解缙①尝从游内苑②。上③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④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应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应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选自明·冯梦龙《白话笑史》)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④遽:立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缙( ) 上遽曰( ) 欲诡言以困之( )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解缙尝从游内苑 尝:__________________
(2)上大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
(3)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以:__________________
(4)深叹其敏 敏:__________________
3.皇上在游内苑时,听了解缙的回答后,为什么“大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说说文中“君王昨夜降金龙”中“降金龙”的意思:____________
5.“卿”在古代有多个义项:A.古代高级官职及爵位的名称。B.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敬称。C.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D.对男子的敬称。请指出下列句中“卿”的意思。(填序号)
(1)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 )
(2)拜为上卿( )
(3)卿卿我我( )
6.读了本文,你认为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完成练习。
张乖崖严惩污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诘②之,云:“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③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杖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崇阳人至今传之。
注释:①〔巾〕头巾。②〔诘〕盘问。③〔勃然〕气愤变色的样子。④〔仗〕拿着。⑤〔申〕详细说明。⑥〔劾〕揭发罪行。
7.“一钱何足道”中的“何足道”的意思是( )
A.值得一说 B.不值得一说 C.不值得一说吗 D.值不值得一说
8.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张乖崖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你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陈际泰勤读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ニ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注】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研读经书的书生。
11.解释加点字词。
(1)遂通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携至田所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为文,敏甚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若际泰者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1)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强调了“勤”的重要性,请写出两个关于“勤”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欧阳询①尝行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②索靖:晋代书法家。
1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良久而去:_______________ (2)三日方去: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与“驻马观之”的“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杨氏之子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6.翻译下列句子。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本文,分析一下欧阳询的人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士兵所骑的马匹,抢走士兵的弓箭,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汉营。
18.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广居右北平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出画横线句子的大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
A.大惊失色 B.兴高采烈 C.不慌不忙 D.气急败坏
21.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2.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题目,写在上面的横线上。
23.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认为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
——《猫斗》
25.文中描写了两只猫打斗的地点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打斗时的具体样子是_______________。对比课文《书戴嵩画牛》的内容,牛打斗时的姿态和猫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文中“两不相下”的僵持中,发生了怎样的转机?最终是哪只猫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篇
秦桧之肉
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火寻去毛鬣,肉内有字云: “秦桧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 桧之肉,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27.我会读。给短文划分节奏。
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火寻去毛鬣,肉内有字云: “秦桧七世身。”烹而啖之, 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 桧之肉,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点拨: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8.我会解: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烹而啖之 烹:_____________ 啖: ________
(2)杀一豕 豕:_____________
(3)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恐: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投诸犬 诸: ________
(5)烹而啖之 而:_____________ 之 :________
(6)桧之①肉,恐犬亦不当食之②矣 之①:____________ 之②:_____________
点拨: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字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29.我会译:翻译下面的句子。
(1)烹而啖之,其肉臭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桧之肉,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翻译方法:五字诀:留、替、调、补、删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30.我会思:
(1)请写出一个跟秦桧相关的故事情节。根据文意,写出一个形容秦桧名声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xiè jù guǐ 2. 曾经。 同“悦”,高兴。 来。 机敏,才思敏捷。 3.因为不管上桥和下桥,解缙都很巧妙地称好,言下之意还称赞明成祖胜过以往的君王,所以皇上龙颜大悦。 4.生儿子。 5. B A C 6.聪敏绝伦,随机应变,出口成章,幽默风趣,有非凡的文才。
【分析】译文:解缙曾经跟随皇上游览御花园。皇上登上桥,问解缙:“应当怎么讲?”解缙说:“这叫做一步高一步。”等到下了桥,皇上又问他,说:“这叫后边又比前边高。”皇上十分高兴。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后宫中夜里有喜事吗 可以作一首诗。”解缙正吟诵:“君王昨夜后宫中生儿子了。”皇上立刻说:“是女孩。”解缙立即应答:“化作嫦娥下到凡间。”皇上说道:“她已经死了。”解缙随即应答说:“想必是世间留不住她。”皇上说:“已经把她投水里。”解缙又回答道:“跳入水晶宫化作龙女。”皇上本来想用假话来为难他,得到诗之后,深深地感叹解缙的才思敏捷。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掌握程度,平时要注意正确拼读字词发音,同时多注意积累一些难点字词。这里要注意“解”是多音字,在表姓氏时读“xi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归纳积累一些古文常见字词的意思,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明白题目所问,这里“说”同“悦”,意思就是要找出皇上听了解缙的回答后十分高兴的原因。根据前文内容可知,不管是上轿还是下轿子,解缙都十分巧妙地夸赞了皇上,因此皇上很高兴。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对词语进行理解,前文中提到宫中有喜,可知“降金龙”是喜事,而后文中又提到“是女儿”“化作嫦娥下九重”,结合常识可知古代称帝王为真龙天子,这里说皇上的女儿是嫦娥,则“降金龙”就是生儿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中多义字含义的理解掌握程度。“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是皇上对解缙说的话,因此这里“卿”是君对臣的称呼。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古文内容可知,解缙是一个机敏过人、文采斐然、能说会道的人。
7.B 8.你能够用杖打我,但是你不能够斩我。 9.张乖崖从细节把关,杜绝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严惩污吏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他因为偷一文钱就斩首,处罚显然过重。 10.这句话是用来比喻日积月累,积小为大,积少成多的意思。
【分析】译文:张乖崖是崇阳县令,一名卒吏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她鬓角的衣襟下面有一文钱,就责问他怎么回事,那名卒吏就说是库房中的钱。张乖崖命人用杖刑惩罚他 ,那名卒吏生气地说:“一钱又算什么你就打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却不能斩我!”张乖崖拿起笔写下判书:“一日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文钱,用绳子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能把石头打穿。”张乖崖拿起剑走下去将这名衙吏斩首了。
7.本题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一钱何足道”翻译为现代文为“一钱又算什么”可知一钱不值得说。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尔是你的意思,杖我是用杖打我的意思,斩是杀人的意思,直译为你可以打我,但是你却不能杀我。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能力。开放性试题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关键在于一定要言之有理。
认同张乖崖的做法是为了防微杜渐,杜绝损公肥私的腐败行为,严惩污吏是应当的。
不认同张乖崖的做法因为偷一文钱就斩首,执法过严,会造成其他人的恐惧心里。
1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理解成语的意思,系实际生活加以合理的解释。
绳锯木断是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水滴石穿是指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11. 通晓 带 迅速 没有比得上 12. 时常借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通读。 十岁时,在外婆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书)就快速地跑了。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分析】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1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1)“遂通其义”意思是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遂”是通晓的意思。
(2)“则携至田所”意思是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携”解释为带。
(3)“其为文,敏甚”意思是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敏”是迅速、敏捷的意思。
(4)“无若际泰者”意思是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无若”意思是没有比得上。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1)“时”是有时的意思,“屏人”指躲着人,“窃”翻译为偷偷。连接起来整句话翻译为时常借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通读。
(2)“于”解释为在,“疾”指快速,“走”是跑的意思。连接起来整句话翻译为十岁时,在外婆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书)就快速地跑了。
13.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积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勤”,再结合自己对名言的积累进行作答即可。
【点睛】
14. 离开 才 15.D 16.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写的。 17.欧阳询的书法久负盛名,他聪敏沉稳、勤学刻苦,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分析】译文: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14.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1)“良久而去”意思是过了很久才离开,“去”是离开的意思。
(2)“三日方去”意思是三天才离开。“方”是才的意思。
1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驻马观之”的“之”用作代词,代指古碑。
A项,“杨氏之子”的“之”用作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表示“的”,即杨氏家的孩子。
B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之”用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即在天下人的担忧之前担忧,后一句亦是如此。
C项,“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表示往,到,即送孟浩然去广陵。
D项,“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之”用作代词,代指撤退的齐军。这句话的意思是:(曹刿)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尽可能做到字字翻译,如果翻译后句子的意思表达不完整或者不通顺,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调整语序,做到“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尝:曾经。行:出行,这里指欧阳询骑马赶路。了解字义后,串起来连成通顺的句子翻译即可。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人物特点,要看人物的所作所为,欧阳询路过古碑,看到晋代书法家的作品,停下脚步,去而复返回来仔细观看。可见他是个热爱书法,且虚心向前人学习的人。
他连续观摩石碑三天三夜,可见欧阳询学习书法的态度很热忱、着迷、认真,一丝不苟,勤奋刻苦。
18. 驻守 听说 19.躲避他几年,不敢进犯右北平。 20.A 21.李广的神勇使匈奴军队望而生畏
【分析】出自《李将军列传》。选段译文: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18.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广居右北平:李广驻守右北平。居:驻守。
匈奴闻之:匈奴听说后。闻:听说。
1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译文:(匈奴)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结合上下文语境,匈奴是很害怕李广的。
A合适。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B不合适。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C不合适。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D不合适。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2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
由阅读链接可知李广武功高强,骁勇善战,爱国。关键词“射杀追骑无数”。所以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22.孟母三迁 23.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24.孟母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善于用环境教化孩子。
【分析】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2.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通读文章,结合译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文章标题可拟定为“孟母三迁”。
2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曰:说;居:居住。整句话的意思是: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通读文章,结合译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孟母是一个注重孩子的教育,且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善于用环境教化孩子。
25. 屋上 呼呼 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牛斗的时候,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而猫斗的时候却是竖起尾巴。 26.白猫稍微往后退了退,黄猫乘胜追击,白猫跑到了房间里,不敢出来。最终黄猫赢了。
【分析】译文为: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它们四只眼睛对视着,两只猫不相上下。久而久之,白猫有点退缩了,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急忙跑入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对关键词的提取。从题目可以知道需要找到打斗的地点。
发出的声音和打斗时的具体样子。在第一句“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中就可以找到打斗地点是“屋上”,发出的声音是“呼呼”,打斗时的具体样子是“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题目中提到的《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在文中描写的牛打斗的姿态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意思是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而在本篇文言文中猫打斗是毛和尾巴耸立起来,通过“耸毛竖尾”可以知道。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在文中发生转机的句子是“久之,白猫稍退缩”,说的是时间久了,白猫有点退缩了,而这时“黄猫奋起逐之”,也就是黄猫立马追着退缩的白猫而去,最终是“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也就是白猫急忙跑入屋子里,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是黄猫赢了。
27.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火寻去毛鬣,肉内有字云: “秦桧七世身。” /烹而啖之, 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 桧之肉,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28. 烹饪,煮 吃,食用 猪 恐怕,觉得 数量,几 表承接 代指猪肉 的 作助词 29. 将猪肉烹了一尝,味道恶臭 秦桧的臭肉,恐怕狗也不愿吃啊! 30. 油条的起源,据说秦桧害死岳飞后,南宋的老百信都非常气愤。但因为其高居相位,老百信只能敢怒不敢言。后来有一天,临安城的一条街道上,有一个小贩在卖早点。边卖还边吆喝:卖“油炸桧”了!……不禁引得许多临安百姓争相购买。后有许多商家观其生意兴隆,也效仿其卖起了“油炸桧”。这在临安城里大名鼎鼎的“油炸桧”应该就是现在油条的起源。
东窗事发 表达了人们对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的人的尊敬,对小人奸臣讥讽和厌恶。
【分析】译文:青州的一位姓冯的中堂家里,杀了一头猪,用火把肉表皮的毛脱去,肉的表面有字写着:“秦桧七世身。”烹煮之后吃它,猪肉气味难闻,于是扔给了狗。哎呀!秦桧的肉,恐怕狗也不会去吃啊!
27.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
节奏的划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音节划分,即把一个音节作为一个停顿;另一种是按意义划分,即把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或短语作一个停顿。在朗读时根据情况可灵活选择,解答此类题,应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参考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等。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的理解与解释。
参考点拨的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结合所给句子进行推测是个不错的方法,平时也要注意识记积累。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参考点拨要点,注意意译和直译相结合。
(1)“烹”用作动词,烹饪或煮;“而”表顺承;“啖”是吃、食用的意思;“之”用作代词,指代猪肉;“其”指示代词,代指猪。
(2)“桧”指“秦桧”;“之”助词,的;“恐”是“恐怕”的意思;“亦”译作也。
3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四字词语的应用、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主旨以及四字词语的应用。概括一个与秦桧相关的故事情节:这是开放性题型,注意语言的组织和概括性,不要写错别字。
形容秦桧名声的成语有声名狼藉、身败名裂 、遗臭万年。
(2)本题考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秦桧的肉狗也不吃可体会出百姓对秦桧的厌恶,由此得出表达了人民对小人奸臣的厌恶和对人民有好处的人的尊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