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
以铜为镜,正衣冠
以史为镜,知兴替
以人为镜,知得失
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经典好文都与述(评)历史有关
《荆轲刺秦王》《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之死》
《六国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阿房宫赋》两篇史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心:借古讽今
基本点:叙史实 论史训
战国七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在三苏的家乡四川眉山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4),苏洵得欧阳修推誉,将其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名曰《嘉祐集》。
欧阳修评其文:
“博辩宏伟”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曾巩评其文: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典范的结构
透彻的论证
精警的语言
博大的情怀
起:开宗明义,一个中心两个分论点
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转:假设推理,由古转今
合:关合“不赂”,关合古今
典范的结构
透彻的论证
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论点。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例如,安徽卷高考优秀作文《变则通,通则久》
鲁迅,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因为电影里中国人麻木的镜头而改变了自己的奋斗路线,选择弃医从文,从拯救人的身体转为拯救人的灵魂,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李彦宏,曾被美国杂志《财富》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在美国硅谷取得让人羡慕的成就,生活优裕,可如日中天的他教然放弃美国的生活,决定回中国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他的这次转变,让他成了中国IT界的领头羊,他也因此创造了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敢于改变自已的还有杨振宁,一个本来很少关注物理学的学生,却因老师的建议而选择了物理学,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史铁生,一个对未来失去信心的人,却因自己的及时转变,最终成了众人钦佩的作家。这些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成功就要像水一样,时时处处改变自己。
文章列举了鲁迅,李彦宏,杨振宁,史铁生的事例后,分析归纳,指出其共同点——“要成功就要像水一样,时时处处改变自己”,证明了中心论点“变则通,通则久”。
运用归纳论证法时要注意:
所选用的多个事例的角度要具有一致性。要紧紧围绕所论述的观点来选材。只有把握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才能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
选取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的、被人们认可的、有说服力的,这样归纳出来的观点才具有说服力。
演绎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正好相反,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即用已知的一般事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观点。也就是根据某类事情都有的某种共同属性,来推断证明出这类事物中的某一个别事物同样也具有这种属性。
例如:浙江卷高考优秀作文《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就是失败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把酒,把山、把水、把悠悠的盛唐气象融入杯中,吞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就是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为盛唐鼓掌,为自己慷慨激昂的人生鼓掌,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赢得了历史。
本文成功的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简析如下:
大前提: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就是失败者。
小前提:李白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结论:李白是成功的(“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赢得了历史”)。
演绎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它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所有的M都是P,
小前提:所有的S都是M,
结论:所以,所有的S都是P
1.大前提 2. 小前提 3.结论
人皆会死 张三是人 所以张三会死
(m) (p) (s) (m) (s) (p)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因为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
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所以“一般”中必然能够推演出“个别”,而推演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
——大前提是否真确;
——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2017年浙江高考第5题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透彻的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类比论证
归纳论证 比喻论证
演绎论证 归谬法
引用论证 反证法
《古文鉴赏辞典》: 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
欧阳修: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江苏李元洪在《建立在沙滩 上的大厦》一文中指出,《六国论》至少在论点、 论据、论证三方面都存在致命弱点:观点草率, 判断虚假;论据含糊,史实无稽;论证牵强,不合逻辑。
浙江董鸥也认为文章从论证的严密性角度来看“是有缺陷的”,把它作为范本向学生推荐的做法“值得慎思”。
你觉得《六国论》论证漏洞、缺陷在哪?
你觉得《六国论》论证漏洞、缺陷在哪?
1. 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才导致六国贿赂秦国,六国破灭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打仗不行。
2. 秦早就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荆轲刺秦只是秦灭燕的导火线,而并非“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而且荆轲刺秦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 ,实在是兵不利战不善之下的无奈之举。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他们的土地主要应该是分封所得。
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
秦灭六国顺序:
秦赵交战的历史:
是六国联军和秦军作战的史实: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以伐秦,楚王为纵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关,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
合 纵
连 横
“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六国长期保持合纵联盟是不可能的。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分析当时的形势时说:“合纵的目的,在联合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造成统一的阵线,西抗强秦。连横的目的,则恰与此相反,在使六国分别向秦妥协,而服事之。”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对于六个独立的诸侯国来说,合纵与联横看似背道而驰,但能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却是一样的:———自保,哪怕是暂时的自保。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力量的此消彼长的形势下,一些诸侯国难免认为,既然都可以自保,就不一定非要坚持合纵。
另外,像齐、楚这样的大国,在自保的基础上可能还存在着扩张的期盼。于是,大家在风暴来袭之时就会彼此靠拢,风雨稍止就会另生杂念。更何况六国之中,有的离秦国近,有的离秦国远,国力也有强有弱,这样的联盟不可能长久。因此苏洵作出的第二个假设“并力西向”,短时间可以,长期保持却不可能。
反转:破绽百出的《六国论》
“赂秦”这一论点是不可靠的,
六国灭亡的论据多个是不可靠的,
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不可靠的,
因此这篇貌似论述严密的文章简直可以说是破绽百出。
为什么破绽明显的文章却能成为经典?
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地,赵稍远,而燕齐尤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
这些漏洞既然前人已经发现,此文为何依然能够成为古典名篇?
写作背景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写作背景
1004年
契丹-每年
白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
1042年
契丹-年增
白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
1043年
西夏-每年
白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
茶叶三万斤
这种行为与战国时期“六国”的“赂秦”情形有何二致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战:战术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表因果的连词,因而。
亏:削弱。
道:道理,原因。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以:介词,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凭。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邑:小邑镇。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较:比较。
之:定中之间。
而:修饰关系。
其实:它实际的数目(古今异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所亡:(由于贿赂秦国)所丢失的土地。
固:本来。
所大欲(大患):最大的欲望;最大的忧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厥: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暴(于)霜露。
以:表承接。
视:看待。
举:拿。
以:来。表目的
芥:小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表转折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 决定,分清。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分清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致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古今异义)
固:本来。
宜:应当。
以:用。
颠覆:灭亡。
事:侍奉。
得之:得其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迁:改变。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之后。
免:幸免。
始:开始。
义:坚持正义。名词为动词。
译: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始:才。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速:招致。
斯……效也:判断句。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而:连词表并列。
再:两次。
赵……秦:介后句。
却:使……退却,动使动。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
洎……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为:成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秦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革灭:(把其他国家)革除,消灭。
殆:几乎,副词。
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诚:确实,的确,副词。
译文: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穷竭,国势孤单,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以前假使。
则:那么,与“向使”呼应,表假设关系。
“数”、“理”,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这两句是互文 。
当:通“倘”,如果。量:估算,判定。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爱:爱惜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分封,赏赐。
事:侍奉。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待。
西向:向西(对付秦国)。西:方位名词做介词的宾语前置到介词前面 。
下:名词用作动词,咽下。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喉咙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之所……,相当于“为……所……”,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以:以致,以至于,连词,表结果。
为(wéi):动词,掌管,主持,治理。
无:通“勿”,不要。使:后面省略“之(自己)”。
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于:虚词,表比较。
以:凭仗,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之”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自取下策
而:表转折关系,却。从:跟随。
故事:旧例,前例。
是:指代词,这。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可:可以,以:用。
论 证 方 法
“古人云:… …”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假设法
向使三国……
进一步回扣论点
类比法
苟以天下……
联系到借古讽今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明确方法
对比说理
攻取所得
受贿所得
其实百倍
尺寸之地
五城十城
有限之地
今日明日
一夕安寝
无厌之欲
对比说理
附秦之非
用兵之效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六国之弱
犹可胜之
天下之大
从其故事
借古 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递交,相与为一。
——贾谊《过秦论》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必然性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
——德国·海森堡
破灭 迁灭 革灭
“破灭”统指六国灭亡的事实,至于各是如何灭亡的意思,不包括在内。它是就“灭亡”的一般性而言。而“迁灭”是专指“齐人”的,“革灭”专指“秦”之灭韩、魏、楚等国的,都不似“破灭”之用于一般,乃就“灭亡”的特殊性而言。
破灭 迁灭 革灭
“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松柏之间,饿而死。“
破灭 迁灭 革灭
革,“皮治去其毛”。因军卒打仗用的“甲胄”是以革为之,所以“革”又引伸用以指“甲胄”和“军卒”;从而引申代指战争。
“革灭”,即用武力消灭。
其文《六国论》
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据1
固不在战矣
分论据2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论据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分论据1
与嬴而不助五国
分论据2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分论据3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
演绎(假言)
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据1
固不在战矣
分论据2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论据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分论据1
与嬴而不助五国
分论据2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分论据3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
演绎(假言)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类比推理
裸婚时代的那句: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其不靠谱程度类似于:虽然我没看书,没上课,没复习,没做题,但我有一颗不挂科的心。对于爱情最大的误解,在于以为它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