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01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02
理解本诗的内容,背诵本诗。(重点)
03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生逢北宋灭亡之际——
出生那年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
叔叔陆宲是位抗金英雄,陆游小时候还同叔叔习了武,叔叔的爱国精神也对陆游有很大的影响
陆游十二岁能属诗文,十六岁时参加进士考试,未考取;十九岁时再次参加考试,在文章中力主抗金,由于当时秦桧当政,秦桧又是主和派,陆游考举再次失败,不久陆游的父亲去世了,陆游要守孝三年,又逢陆游感情上的变故,所以考试的事情被搁置。
二十九岁陆游再次登上了考场,仍是发表力主抗金的言论,当时的主考官是主战派的陈阜卿,他给陆游的文章判了第一名,巧的是当时一同考试的还有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就暗示陈阜卿第一要是秦埙的,可是陈阜卿没听秦桧的,于是秦桧以同样理由刷掉了陆游。
最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张孝祥夺得(《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也仕途不畅)。但陆游从此仕途不畅。一直到1158年,秦桧病死,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廷。
陆游仕途经历
青年时期
40岁
47岁
51岁
少有才名,20岁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却被秦桧除名。
1164年,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
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任军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
1175年,范成大守川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而被免掉官职……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言下之意是,你只管做好本职工作,抗金之事不必劳烦。孝宗显然不想重用他。
陆游素以国事为重,以收复中原为志,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素志不合,但迫于“圣命”,只得接受。《临安春雨初霁》
便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成的。
整体感知
01
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室南迁,定都于此,升杭州为"临安府,称为“行在”。
一是寓有“君临即安”之意;
二是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镠对杭州的历史功绩,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
三是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解题
深入探究
02
读文鉴赏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人世情味/功名宦情。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京华:指都城临安。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临安伟观图》局部
1.“谁令”——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讽喻——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世味(做官)薄——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比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①诗人壮志未衰一心北征,收复中原。
②看到南宋统治者在浮华的临安偏安一隅的悲愤,深深的无奈,彻底的绝望,
③透露出自己此时客居京华的懊悔,也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失望
反问和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不平之气、自问自悔的情感。首联提挈全诗,奠定了抑郁惆怅的感情基调。结构上与最后一联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照应,诗末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有人说:“‘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是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你怎么理解这三重诗境?
第一重(实)
“小楼一夜听春雨”是诗眼,清新隽永。“一夜”两字暗示了国事家愁伴随雨声涌上眉间心头,诗人一夜未眠。“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2)第二重(虚)
主要是写杏花带露开放,是虚景,也是诗景,是美好的诗与远方,和首联世味薄似纱构成了强烈对比。杏花、春雨构成明媚的春光图景,反衬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情怀
第三重(实)
第三重,深巷子卖杏花,声声入耳,告诉人们抓紧时间买花,自有一种召唤之意。已是春深了,更添诗人一层落寞怅然。
手法:虚实结合
手法二:本联抓住初春时节典型的景象,放在小楼深巷的背景之中,写出江南春景的美丽图画,春意盎然,饶有生活情趣。以听觉为主,暗含形象画面,有声有色,有虚有实,生动可感。与陈与义名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意境相似。
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
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
卖杏花——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
乐景抒哀情
3.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手法——细节描写、用典
效果——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些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消磨时光,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茶 礼
①人生失意,志不得申的惆怅。②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可见他和“京华”气氛多么格格不入,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淡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颔联-长夜无寐;颈联-日中无聊。)
颈联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情感——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表明心志与自我解嘲。诗人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与开头呼应。回家本非诗人之愿,但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诗歌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
借景抒情 辗转难眠,落寞惆怅
细节描写 草书分茶,闲极无聊
以典明志 远离污浊,及早回家
主旨提升
03
1.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2.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营造了闲适恬静的境界,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
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