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三单元检测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00分)
“4·23”是全民阅读日。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的文章。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8分,共18分)
作为知识的载体,书籍也是人类 和想象的延伸,潜(qián)藏着无限的可能。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wǎnɡ)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 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和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zhì)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jiàn)……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 不一样的气质。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桓地用书卷气给自己赋能,就能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载体 B.博大 C.含英咀华 D.持之以桓
【解析】D.持之以恒。
【解析】C.炽(chì)。
A.潜(qián) B.惘(wǎnɡ) C.炽(zhì) D.鉴(jiàn)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记忆 积蓄 气象万千 闪耀
B.回忆 积蓄 气象万千 闪烁
C.记忆 积累 包罗万象 闪耀
D.回忆 积累 包罗万象 闪烁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读书有益于开阔格局、提升眼界。
B.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
C.读书有助于开阔眼界和格局。
D.读书有助于提升眼界和格局。
【解析】画线句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开阔眼界”“提升格局”。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田园生活是陶渊明写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其中,《桃花源记》是他隐居之前写的一篇表明心志的文章。
B.《小石潭记》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C.《核舟记》是明末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雕刻家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所雕刻的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在艺术手法上,《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解析】A.《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写的一篇文章。
6.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胡为乎中露?(《式微》)
(3)悠哉悠哉, 。(《关雎》)
(4)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句子是: , 。
(6)正如歌曲里唱到的“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古人也常常借诗歌抒发思念之情。请写出含有“思”字的连续两句古诗文名句: , 。
涵虚混太清
微君之故
辗转反侧
无为在歧路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示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一)学习与探究。(4分)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人与人需要直接当面沟通才能进行知识分享。而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直播、视频、语音聊天等形式,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流与分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享大众化。近年来,随着知乎、在行、得到等知识分享平台的不断发展,知识的生产环节从精英拓展至大众,同时让知识的普惠、知识的分享和共创成为可能。
材料二:
属性 阶段 特点 代表现象
阶段一 特权垄断,统治阶级专享 夏商周时期,礼、乐、射、御由统治者参与,知识分享少数人享有。
阶段二 私学出现,教师传道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创办私学。
阶段三 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分享 视频博主“十万个阿拉蕾”寻找当地的“真实面孔”。
材料三:知识分享改变着分享者的生活,也改变着接收者的生活。知识分享者通过分享自己擅长的知识,不仅可以让更多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得以分享,还能够选择更自主灵活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得以丰富,困扰他们的部分疑问也得以轻松解答。有学者表示,知识分享时代,有价值的信息交互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优质信息的更广泛传播,还能催生越来越多的灵活岗位,让社会变得更好。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知识分享由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知识分享促进信息传播,改变社会生活。
(2)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2分)
示例一:知识接收者,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知识,解答困扰自己的疑问。
示例二:知识分享者,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分享给大家,帮助他人,让社会更美好。
(二)名著阅读。(3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8.阅读《经典常谈》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有删改)
(1)【概括性阅读】作者认为,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2分)
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于溯源;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答出四点即可)
(2)【探究性阅读】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1分)
示例: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简化字使用便利,更适合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也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但简化字对汉字的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意对即可)
(三)临写与鉴赏。(3分)
9.仔细观察以下正楷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2分)
10.《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 (人名)创作的书法作品,整幅作品章法体势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草书”。下列属于《自叙帖》的是 图。(1分)
【解析】甲为颜真卿草书,乙为怀素草书,丙为王羲之行书。
怀素
乙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3分)
三、阅读(11~23题,共32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 葭
11.诗歌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启全篇,有什么妙处?(1分)
示例: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冷寂的晚秋画面,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12.请谈谈诗歌中三个“宛”字好在哪里。(2分)
“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三个“宛”字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痴情,也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0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甲】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京中有善口技①者。口技人坐屏障②中,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③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④欠伸⑤,其夫呓语⑥。既而儿醒,大啼。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⑦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有删改)
【注释】①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②屏障:屏风。③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④惊觉:惊醒。⑤欠伸:打呵欠,伸懒腰。⑥呓(yì)语:说梦话。⑦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 ,
(2)佛印绝类弥勒 类: ,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
(4)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少顷: ,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拿
像
擅长,善于
不久,一会儿
·
·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各种声音)同时响起,全都模仿得极像。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5.甲文按照 (说明顺序)来介绍核舟,凸显了雕刻者技艺的精巧;乙文中的画线句运用 描写的手法,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空间顺序
侧面
16.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微雕技艺和口技绝活。然而,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困境。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或传承文化遗产?请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示例:①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倡导全民参与,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专业人才。④创新宣传普及方式,落实保护责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乙】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众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立刻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人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着梦话。不久,孩子醒了,大声哭着。妇人抚慰着孩子喂他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人拍着孩子轻声哼唱着哄孩子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唱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哭的声音,大儿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儿子的声音,(各种声音)同时响起,全都模仿得极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宋协伟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9分)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原文见试卷P11
17.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3分)
绘制历史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18.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3分)
“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19.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徐则臣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原文见试卷P12
20.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3分)
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答出三点即可)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之情。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22.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3分)
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答出三点即可)
23.“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2分)
示例一: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笔下的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乙己》《五猖会》。
示例二: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示例三: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他的笔下展现了湘西传统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比如《边城》《湘行散记》。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40分)
四、写作(40分)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道:“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
同学们,阅读完《经典常谈》后,你有没有“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呢?在品读经典中,你是否享受到了阅读的无穷快乐呢?
请以《阅读的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