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7: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人物简介
毛岸英(1922年-1950年),谱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以字行。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其弟为毛岸青。朝鲜战争时任抗美援朝志愿军元帅彭德怀的机要秘书。
助读资料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毛泽东的资料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
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
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美援朝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主席的情感世界。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3):收到电报,悲痛万分。
第二部分(4—7):两种抉择,心中矛盾。
第三部分(8—9):强忍悲痛,写下批示。
默读课文,本文是怎样描述毛主席的?
课文解读
父亲角度:丧子之痛
领袖角度:伟人胸怀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交待事情发生的地点,为后文做铺垫。
近义词:
编辑
志愿军 彭德怀 拟定 倾注 锻炼 眷恋 奔赴 若有所思
特殊 踌躇 黯然 马革
会认字
志愿军 彭德怀 拟定 倾注 锻炼 眷恋 奔赴 若有所思
特殊 踌躇 黯然 马革
pénɡ


shū
chóuchú
àn
ɡé
我会读



pénɡ


shū
chóu chú
àn
ɡé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互动课堂
(课后第二题)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描写
“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语言描写
深情呼唤
从“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动作描写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语言描写
说明毛主席强忍丧子之痛,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毛岸英应该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
宽广豁达的胸怀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黯然”是主席经历悲痛后的表情。
“转向”“指指”“示意”等一系列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找出描写毛主席心理的句子,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反问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感彩更为鲜明。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的修辞手法
【心理描写】“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这句话描写了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毛主席是多么的悲痛和遗憾。
写作手法
【举例】我觉得自己飘起来了,飘上了蔚蓝色的天空。心里那股子乐劲哟,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了!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
电报 是否回国安葬
朝鲜 要求葬在朝鲜
决定 何须马革裹尸还
结构梳理
课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堂小结
爱国诗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给下列加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拟定(nǐ yǐ) 特殊(shū sū)
奔赴(fù pù) 踌躇(chú zhù)




随堂练习
二、课内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随堂练习
“黯然的目光”说明了毛主席________的心情。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分悲痛
有着博大的胸怀,是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随堂练习
把描写毛泽东心理活动的句子抄下来。
课下阅读毛泽东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事迹,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