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构造地貌的形成
——探究构造地貌的形成及影响
课前记忆:
1.地质构造的定义课本P26
2.褶皱、断层、地形倒置概念P27
3.P28第二段
4.板块运动及其对地貌影响P29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的地理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汇集水流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断层线岩石破碎,岩隙易被蚀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归纳总结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2012·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7-8题。
7.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8.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一)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地表形态 图示
挤压 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或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岛弧、海沟、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
(二)板块运动类型
1.相向运动--消亡边界
案例
板块挤压碰撞典型案例
青藏高原的形成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地表形态 图示
张裂分离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海岭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
(二)板块运动类型
2.相离运动---生长边界
案例
案例
板块张裂分离典型案例
东非大裂谷与红海的形成
大西洋中脊的形成
在图中找出(地图册P108)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P32 活动: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道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道路应避开沼泽地
道路通过小村庄
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地质结构不稳定以及洪水、泥石流多发区
道路跨过河流修建桥梁
道路连接小居民点
通往大城市的最短路线
沿山谷分布
少占良田
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呢?
第一步,以型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
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和山洪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
山区交通线路选址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为主)
1.尽量沿山间盆地和河谷分布
2.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之”字形或盘山公路
3.避开河流沼泽冻土、避开地质结构不稳定,自然灾害多的地区
4.必须跨河、谷、大山时可建桥或开挖隧道等(技术、成本)
社会经济因素
5.连接居民点人口分布较多地区或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
生态环境因素
6.一定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尽量避开生态脆弱地区
地表形态对人类其他活动的影响
农业
人口
地势低平地区,人口数量和密度较大;山地,人口数量和密度小。
聚落
决定了聚落的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及聚落的形态(条带式的兰州)
工业
攀枝花因地形因素规模受限制
1.影响农业类型
平原:种植业;高原:畜牧业;山地:林果业(梯田、立体农业)
2.影响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
小结
外力作用下发生地形倒置
地质构造的判读和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本节所学整理落实本节课内容。
内力作用的总的趋势是使地表高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