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3.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勇敢,教会学生何为勇气,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遥远的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为了寄托心中所想,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通过图片你能猜到是什么神话故事吗? 没错,就是精卫填海。 理解大意,感知形象 1.泛读课文 这是一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的课文,首先,让老师来为你们朗读一下。 2.文言注释 课文读完了,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吧。看题目,《精卫填海》,这里的精,是神话中鸟的名字,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的化身。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精卫是一只神鸟,那他为什么要填海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句子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其中“炎帝”是指“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之”是“的”的意思。“少女”是指小女儿。“名”是“名字”。“曰”是“叫”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说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我们可以发现,看注释组词,联系句子猜一猜,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好办法。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看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溺”是指“溺水,淹没”。“故”是“因此”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古人说话的语序和我们有些不同,女娃游于东海,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女娃于东海游,于是在的意思。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请你运用前面的方法,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大意讲述 相信你已经将这句话翻译出来了,下面我们来看下课文的大意,看看你翻译的对不对。 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有一次到东海游玩,结果溺水被淹死了未能返回,因此化成了精卫鸟,常常用嘴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感受形象 非常好,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全文了,接下来请你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一下在日复一日的填海中,精卫能将东海填平吗? 东海和精卫的力量悬殊,仅仅依靠树枝和石子精卫很难将大海填平,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去实现。但小小的精卫有决心,更有行动,面对狂风暴雨,面对质疑不解,它依旧没有放弃。 三、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同过这篇神话故事,我们看到了一只勇敢的、坚定的、勇往直前的、百折不挠的精卫。知道了什么是勇敢与坚定,课后也可以尝试着将这篇神话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