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三单元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人文主题 生命的诗意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精灵,它穿越千年,回眸浅笑,依然百媚顿生;它思接万载,延续文化,仍然活力无限。这个精灵就是中国诗词。也正是它引导我们弄清楚了哲学三问:“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要到哪里去 它能让我们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它能激发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我们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学科素养目标 1.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2.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4.尝试写文学短评。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7.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①诵读两首诗,感受诗歌韵味,把握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②品味语言,理解并赏析两首诗的不同情感与风格。 ③把握诗人形象,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可以用吟诵的方式反复品读诗歌,结合诗人的经历、志向和其所处的时代揣摩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①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 ②理解并感受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③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因诗人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际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风貌。 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诗人的相关材料,然后以对比鉴赏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比较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不同,进而体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的不同。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①了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三位词人及其创作风格。 ②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中独特的创作手法。 ③根据创作背景,分析总结词人创作的意图及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首宋词的学习可以和三首唐诗的学习方法一样,先知人论世,再比较作品风格;也可以先体会作品风格,再探求影响风格的因素,以期了解豪放和婉约两大词派的各自特点。
单元写作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短 歌 行
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
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
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孙子略解》等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其亦擅长书法,其书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作品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大臣,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古代兵器,杆儿比较长的矛。
相关常识
建安文学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方面。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短 歌 行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所谓“短歌”,是指高亢急促的歌唱,多用以表达慷慨激昂的感情。“行”是乐曲的意思。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yōu
yàn
shēng
bǔ
pì
qì
jīn
duō
zā
mò qiān
2.通假字
契阔谈讌
“ ”同“ ”,意义: 。
讌
宴
宴会
形容词,逝去的
动词,离开
动词,距离
形容词,原来的,以前的
形容词,原来的
名词,友人,老朋友
动词,停止
副词,十分,极
动词,阻断,隔断
动词,面对
动词,抵挡
介词,在某个时候
动词,跨过,走过
量词,次
动词,测量
名词,尺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连绵不断
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
名词作状语,向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疑问代词,多少。
几何学的简称。
深思吟味。
低声吟咏;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问候,探望。
存在,保存。
内心。
中间。
6.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 )
7.文化常识
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文献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宾语前置句
文白对译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说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被称为“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生活在封建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他几次出仕而最终走上了归隐道路,正是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端失望的缘故,也表现了他坚持气节、不与统治者妥协的志向。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擅长诗文辞赋,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有《陶渊明集》。
官名。从两晋、南朝开始,才在诸州设祭酒从事,简称祭酒。直到这时祭酒才成为州郡的正式职吏,州祭酒掌管着一州内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是州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
作品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组诗歌,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相关常识
田 园 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jī
zhuō
yìn
zhái
ài
fèi
fán
xū
2.一词多义
动词,适应
动词,到,去
名词,气质,情致
名词,韵律
形容词,原来的
名词,旧知识,学过的知识
连词,所以
名词,原因
动词,四周围绕
副词,才
名词,方圆
名词,地方、方位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动词,参与
副词,有时,间或
名词,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
动词,隔开,不连接
名词活用为动词,遮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
隐约的样子,轻柔的样子。
留恋不舍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误落尘网中( )
(2)开荒南野际( )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省略句,省略“于”
省略句,省略“于”;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于”;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白对译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情境导入] “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言情的艺术,诗歌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情感的“因子”。阅读诗歌,就是要“披诗入情”,从诗句的背后发现诗人的情志,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让我们走近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1.《短歌行》开篇,直言“忧思难忘”,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看,诗人担忧的是什么
点拨 一忧“人生苦短”。诗人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是诗人“忧”的原因之一。二忧“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人才的渴慕如潮水般地从诗人心中涌出,绵绵不断。三忧“功业未就”。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他以周公自比,表明“天下归心”的宏愿,正是其建功立业的壮志的体现,也是诗人时刻“忧思”的原因。
2.通观全篇,曹操的《短歌行》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点拨 《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古题抒发自己壮志怀抱的一首诗。诗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3.陶渊明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是“守拙”
点拨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保持自己正直高洁的人格与精神。
4.《归园田居(其一)》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 诗人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之笔,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图景,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把这淳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研读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意思是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多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趣。而能传递这情趣的,离不开语言。品味诗句之美,是体会诗歌情趣的重要途径,也是鉴赏诗歌的主要目的。
5.《短歌行》中,诗人连续使用问句“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应如何理解
点拨 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何以解忧”承前“人生几何”的发问,显示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追问和感叹;“何时可掇”则表现了对贤才难得的惶惑;而最后“何枝可依”则表现出贤才寻找栖身之所时的徘徊情态。连续三次使用问句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6.如何理解《短歌行》结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话的含意
点拨 曹操化用周公的典故表达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和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功业难就,霸业难成,是曹操最大的心病,让他忧心如焚。因此,曹操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为喻,显示了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励,表现其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
7.如何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误落尘网中”的“误”字
点拨 “误”字既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了久居官场的悔恨,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在封建社会,要实现政治理想,建功立业,只能步入仕途。但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入仕为官,在陶渊明看来,是一大失误。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诗人着重描写的淳朴、优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点拨 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农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全诗的构思安排颇为精妙。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这是近景描写。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描写,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③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茅舍融入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色彩很淡,味道却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④这景象太过于清静,似乎少了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了起来。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乡村环境的特征,它使整个画面都和谐统一了起来,此处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恬淡。⑤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淳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曹操和陶渊明同是魏晋时期的诗人,但是两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一个拥兵百万,征讨天下,统一北方,号称一代枭雄;一个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对比阅读的任务。
1.《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虽然都是早期的古体诗,但背景不同,题材不同,情趣各异,试根据表格提示,作简要比较。
诗歌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体裁 ① ②
题材 抒情诗 ③
节奏、 音韵 ④ 节奏舒缓、平和
情感 风格 抒发雄心壮志,风格慷慨 悲凉 ⑤
时代 背景 ⑥ 官场黑暗,几仕几隐,最终辞官,归向田园
四言古诗(乐府诗)
五言古诗
田园诗
节奏短促,慷慨激昂
追求自由生活,风格恬淡宁静
赤壁大战前夕,宴饮宾客
2.“心怀天下之忧”与“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 歌 诗眼 艺术手法 诗人形象
《短歌行》 忧 用典、比兴 ①
《归园田居 (其一)》 归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②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的自由,热爱田园生活
3.《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相异大于相同,但两首诗也不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比如,两首诗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写出有关词语的含义。
诗 歌 比喻词 含 义
《短歌行》 朝露 ①
明月、乌鹊 ②
山、海 ③
《归园田居 (其一)》 尘网、樊笼 ④
羁鸟、池鱼 ⑤
比喻短暂的人生
比喻诗人渴慕的人才
比喻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
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诗人误入官场,深受束缚
[整合建构]
短 歌 行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短歌行》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人生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放纵于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豁朗。三忧一喜,忽徐忽急,倾诉了诗人慷慨激昂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归园田居(其一)》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知识阐释]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虚实的含义,从广义说有多种理解。如:景为实,情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将来为虚;等等。狭义的虚实:“实”指实景,“虚”指虚景。所谓实景,指写作时的真实情形;所谓虚景,指回忆中或想象中的景象,即回忆景或想象景(包括梦境)。虚实结合,指现实景与想象景相互映衬,从而营造一种境界,使诗人的情思得以充分抒发,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许多描写家国之思与人生经历的作品常常运用这种手法。一般说来,诗人多是由景生情,由眼见景而产生想象或激发回忆,故这类作品往往是先写“实”后写“虚”。
如《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是在写眼前景,更是在抒心中情。诗歌一方面通过描写种种田园意象,营造出田园和平安宁的氛围,表达出诗人的“情”;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典故,如“鸡犬相闻”,赋予田园生活以神圣底色,表达出诗人的“心”。该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充分表达了诗人挣脱世俗“尘网”、回归精神家园时的欣慰与喜悦。
1.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的,二者形成一个整体来突出中心。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追忆,虚景;今年“今日”是当前,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杳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回忆中那位明媚少女的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2.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3.客观为实,想象为虚
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词人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技法攻略]
“指—析—点”三步法
1.“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歌用了何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结合具体类型时,也可用“虚实结合”作答。
2.“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之间的关系。
3.“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典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
1.下列对这首元曲上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问”,既写出作者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的原因是“前朝事”。
B.“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赋予其留恋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
C.“青山故国”,指故国如今青山依旧,借景抒情,寄托了作者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
D.“月明”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案 C
解析 C项,“寄托了作者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曲解文意,“青山故国”,意思是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抒发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国破败之悲。
2.这首曲的下片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
答案①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杳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②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③下片虚实结合,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政治角逐的混乱时期。战乱、饥荒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面对短暂的人生,个体生命到底有怎样的价值,成为魏晋士人思考的严肃主题。正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意蕴。建安文学的典型代表三曹七子和陶渊明,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群文阅读]
材料一
龟 虽 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材料二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材料三 曹操是一个成功的英雄。他那远大的抱负、阔大的胸襟、磅礴的气势、积极进取的精神确实撼人心魄。这在曹操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那首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观沧海》,气势磅礴,意境壮阔,震古烁今。他的诗歌的境界之大,真是让人惊叹,似有吞吐日月、海纳百川的气概。如果没有俯视神州、指点江山的王者气概,又怎会有笔力千钧、驱使日月的雄浑气势 曹操在诗歌中表现了一个理想远大的政治家必备的胸襟和品质。他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壮志凌云,老当益壮,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政治家宽广的胸怀,尤其是那永不服输的积极奋发的精神,让人感佩不已。曹操的诗歌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豪情,点燃人们内心的英雄梦想,带给人精神上无与伦比的冲击力。
归隐后的陶渊明近似于一个农人,他每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古代中国那样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所带给人的地位、名望和物质利益是人们难以割舍的,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中宣称要隐居的不可胜数,其中假隐居的也就是要走终南捷径的人也不少,隐居又复出的也不少,但是真正隐居的人却很少。而隐居后能够同农人一起劳动,一起感受农人劳动的艰辛和快乐的,简直屈指可数,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与农民的关系上,陶渊明的表现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他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成为朋友。在等级森严的东晋社会,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他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人可以和鸟、花一样,按照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生活,这样的观念,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那对生命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从社会理想也可以看出两人的精神境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自己的理想,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那是陶渊明借鉴儒家大同思想形成的一种美好设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曹操就没有这样的理想,他对社会的认识仍然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目的只是为自己的子孙打下江山,让刘姓王朝变为曹姓王朝。
曹操是向外的,他极力想向外扩展,不但要打败一个个敌人,对自然界也保持一种征服的姿态。陶渊明则相反,是向内的,他极力地缩小自己,不但放弃了与他人的争斗,而且把自然界的事物也视作有灵性的生命,以平等之心待之。
阅读思考
1.材料一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千古名句,试简要分析其含意。
点拨 “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的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显示了自己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成为后人励志之语,并被人们广为传诵。
2.材料二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3.高一(8)班拟就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展开读书汇报会,请结合三则材料,以“陶渊明(或曹操),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人生见解,并在汇报会上展示。300个字左右。
点拨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菊,是你品格的化身;酒,是你毕生的钟爱。你居陋室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污浊;你常常食不果腹而不躁,因为你有精神食粮。
我对陶兄十分敬佩,因为你如菊一般,是位隐士。但我不明白,一味地隐居会解决问题吗 隐居,在我看来就是逃避。为什么不学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什么不学梅“孤芳自傲”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留下千古美名。
酒,乃文人墨客皆爱之物。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操有“酾酒临江”,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但到最后,哪个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既然如此,为何要靠酩酊大醉来增加自己的痛苦呢 你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来麻醉自己呢 用酒来控诉自己处境的不平,还是用酒来寻求那短暂的快感呢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