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1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1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20:4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 文
学写文学短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与内容、写作方法与过程。
2.掌握文学短评的一般写作模式,学习写文学短评。
[技法指导]
文学短评就是简短的文学评论。文学短评要以评价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与读后感的区别。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侧重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色彩鲜明;文学短评侧重于评析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是非得失,揭示其产生的背景、根源,阐明影响、意义等,带有浓郁的理性色彩。具体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
1.选好评论点
写文学短评先要认真读作品,再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陈述自己的见解。评论的对象应当是作品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描写、引起困惑或有争议的地方、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些是评论的重点。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其目的与作用;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也可重点抓住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重评析其遣词造句的精美。
2.观点要鲜明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以小见大。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能打动读者,这些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要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怎样传神地描写音乐,李清照《声声慢》怎样别出心裁地运用叠词,等等。
3.应叙议结合
文学短评是针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所以对作品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评”是目的,“叙”只是手段。文学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作品的相关内容。叙述要简洁,语言要有概括性。
“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4.笔墨要集中
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5.结构要明快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6.要有评论味
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佳作赏析]
作  品
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1]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写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部分,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轻柔的“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停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2]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展开,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百啭;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僻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致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人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6]
点  评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完整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
[3]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写法,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
[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总评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言是一匹烈马,你要驾驭它就得弄清楚它的桀骜的本性,然后你才有可能驯服它。臧克家在《新诗常谈》中说:“慷慨激昂的情绪,用短句表达它,缠绵悱恻的感情,你可以多几次反复,悲伤的字句里,多嵌色黯声哑的字,在相反的场合上,响亮鲜明的字就应当选它上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深明语言之味的佳作。其实古今诗人、词人都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从本单元的这些诗篇中,选择一篇你喜欢的佳作,从语言的角度评析这首诗词,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短评。
写作指导 清代延君寿在《老生常谈》中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格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去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
1.在《登高》中,首联一开始就描绘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各种意象,并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等不同的动态语词对其进行描述,把一个巨大的空间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且这个空间的所有景物都在活动着,是动态的。紧接着,诗人在第二联把注意力集中在“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上,并在前面使用了“无边”和“不尽”分别对其进行修饰,在后面又使用了“萧萧下”和“滚滚来”对其进行描述,整个意象群让人产生广袤无边之感,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整体。作为名词性意象“落木”是“无边”的,“长江”是“无边”的,同时动词性意象“萧萧下”也具有“无边”的特点,“滚滚来”也具有“不尽”的特点。这就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语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品味的余地。
(摘编自《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
2.《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篇。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在词作史上更是独树一帜。词作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的双声叠韵的连用,一开篇便以急促的节奏定下了全篇的基调,先声夺人,是词作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绝妙运用。这首词另一个语言方面的典型特点是大量俗语的运用。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丽、端庄典雅。经历金人袭扰、靖康之乱,流落江南民间后,饱受磨难的她不仅词风大转,也将她在市井间接触到的世俗俚语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如《永遇乐》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而在这首《声声慢》中,更是将“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浅俗市井语言揉入词作中,却一样深切地表露了她内心的憔悴悲哀。除了双声叠韵和俗语的运用,《声声慢》中舌齿音的运用,改变韵脚平仄,以及使用“摘”“黑”之类险字入韵,也显露了李清照在文字运用上的推陈出新和大胆突破。
(摘编自“简书”)
3.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是学者共识,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词,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接下来,词人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二是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是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摘编自《沉郁顿挫 悲壮苍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有改动)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