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5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5张PPT)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20: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 文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技法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独特情感以及生活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是其基本特征。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通常采用的方法。
1.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景物,才能将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同时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
2.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顺序进行描绘
我们要将景物写活,首先要选好观察点,描写中还要不断变换角度,遵循一定的顺序,诸如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立足点虽然固定,但是作者的视线却很广,活动自由。在“荷塘月色”中,立足“荷塘”,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淡淡的云,薄薄的雾,静静的月光,和谐的光和影,迷茫的树色,营造了素淡恬静、柔美朦胧、和谐深邃的意境,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3.寓情于景,激发情感共鸣
(1)景中藏情
景中藏情最重要的在于“点情”,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情中见景
情中见景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看似并未写景,却能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佳作赏析]
作  品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1]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2]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3]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4]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5]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6]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7]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8]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改)
点  评
[1]开篇落笔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于荷花的热切渴盼之情。
[2]以时间的流逝表现了自己对荷花的期待以及事与愿违的失望之情。
[3]“可怜兮兮”运用了拟人手法,绘形绘神,生动形象。
[4]运用拟人手法,“凌驾”“迎风弄姿”“睥睨”等词,赋予荷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生动地描摹出荷花的姿态和性格,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钟爱
之情。
[5]从求生存的力量角度:莲子在淤泥中萌芽,经历了两个寒暑,才生长出几片细弱单薄的莲叶,生存艰难,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惊人的求生存力量。从扩展蔓延的力量角度: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生长繁衍,迅速地扩散、蔓延,荷花颜色红艳,花瓣众多,耀目的荷花,迎风弄姿,这又是一种美丽又顽强的生命力。
[6]把“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和“其他地方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门前池塘里荷花的特点,色浓、花瓣多等,表现作者对自己种的荷花的特别喜爱和自豪之感。
[7]本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静美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表现作者对荷花深深的喜爱之情。
诗句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8]作者从满池塘的荷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总评《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作者把几颗莲子投入池塘里,在焦急的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意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枝间的新绿汇成一汪溪流偃卧在心谷深处,掌灯的橘红铺展成一朵苞蕾绽放在心田土壤。无论时光多么潦草,总有一抹色彩牵动我们的心灵;无论现实多么残酷,这世间还是令人如此期待。
朱自清先生心中有宁静雅致的荷塘美景,郁达夫笔下有韵味悠长的北平秋景。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进过、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都曾产生过、拥有过不同的情怀。
请根据材料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该作文题总共由两个段落组成。第1段的重点应放在“无论时光多么潦草,总有一抹色彩牵动我们的心灵;无论现实多么残酷,这世间还是令人如此期待”。第2段的关键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进过、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都曾产生过、拥有过不同的情怀”。结合以上两个句子可知,该作文的准确立意为:风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触动。而这种触动应该是积极阳光的、温暖而又有益的。写作中应抓住两个关键词,即“风景”和“感悟”。“风景”应该是看得到的自然景色,“感悟”为内心的感受和感慨,从而提炼出对成长有益的价值。动笔前一定要先构思一下要写的景和情,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 重点安排什么材料 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 怎么收尾 本文在文体上要求写散文,而散文的重点在于抒发真情实感,所以在选材上要着眼于“小”,着眼于“真”,这样才能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1.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2.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卢梭
3.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
——布莱恩特
4.怎样才能看得出自然之美,最要紧是观察“自然之真”。能观察自然之真,不唯美术出来,连科学也出来了。
——梁启超
5.当然还有不变的绿,那是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他们都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墙是一色的青灰,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是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色彩,扬起又落下。这时我就痴痴地坐在长椅上,透过漫天的彩叶,享受着胜似春光的秋色。难得,天地换装一瞬间,五颜六色齐抖擞。看尽南北四时花,不如静对一院秋。
——梁衡《不如静对一院秋》
6.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老舍《北平的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