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遗憾”等词语意思。
2.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体会人物质朴、善良的品质,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读题,导入。简介曹文轩,出示《青铜葵花》封面。请阅读过这本书的学生简要谈谈印象。
2.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朗读。分别出示带有生字的6个句子,分不同形式读,读准字音,理解“遗憾”“祈求”意思。
(2)学生谈预习时提炼的小标题,说说哪部分最难概括。
(3)反馈全班小标题概括情况。
预设:①标题过长,不够简洁;②不到位,不准确;③第1、2部分概括到位:“编织芦花鞋”“卖芦花鞋”。④第3、4部分较难概括。
(设计意图:重视课前学生的“独学”和,以“预习单”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从“反馈预习”开始,通过对“预习单”的批改、统计,获得真实学情。确保以学定教,精准施教。)
二、回顾方法,默读修改
1.结合《小英雄雨来》和《我们家的男子汉》,回顾小标题概括的几种方法: (1)以关键人物为主线;(2)紧扣重要信息提炼;(3)选取文中典型语句;(4)抓住主要事物概括。
2.学生默读《芦花鞋》,试着修改“预习单”上觉得不够好的小标题。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概括:(1)抓“芦花鞋”概括,“( )芦花鞋”,在括号中填上关键字词。(2)以“青铜”为线索概括。)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尤为重要。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要将方法及时总结、提炼,以“学习支架”方式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运用中将方法转化为能力。)
三、交流评点,完善标题
1.以“打擂台”形式,比比谁的标题更好。
(学生上台说小标题,如有学生认为自己的标题更好,则上台读出,集体评判。获胜者留在台上“守擂”。)
2.集体讨论,形成“范式”标题。
预设:(1)“编织芦花鞋”“大雪天卖鞋”“欣喜卖掉鞋(城里人买鞋、全部都买走)”和“脱掉脚上鞋(最后一双鞋)”;(2)“好看的花鞋”“跑进风雪里”“反应不过来”和“掉头追上去(溅起雪屑儿)”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开展语文学习,学生喜闻乐见。游戏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运用推敲,语文课要始终“抓住语言的缰绳不放”,要有语文味。另外,在语言范式上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高位引领。这不是拔高要求,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答案的丰富多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借助标题,把握内容
1.学生试着借助“标题串联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可能说得有点繁复。
2.指导学生用“同类整合法”简要把握。如图:
学生自己概括 教师指导后提炼
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青铜把鞋拿到油麻地镇上卖掉大部分。大雪天,他去卖剩下的鞋,被城里人买走了。后来,碰到一个也想买鞋的人,他就脱下脚上的那一双卖给他,自己却赤脚跑回家。 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到油麻地镇上去卖。(课文后面的三个部分,都写“青铜卖鞋”,属于同类事情,可以整合。)
(设计意图:继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注重学习过程的展开,通过比较,展开思维过程,让他们充分领悟。当然,学生能够大体把握主要内容,都要予以肯定。简洁概括,不作要求。)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2.分享交流,并简要谈谈理由。
3.点拨引导,教给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印象最深的内容”:
(1)最受感动的;(2)写得最精彩的;(3)最有同感的(有共同经历)。以两方面为主。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鼓励和肯定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见解。让学生简要谈谈理由,是教会他们学会在阅读中思考,从感性判断逐渐向理性分析过渡。在“展学”的基础上,适时“导学”,再次教给学生方法,如何确定“印象最深的内容”,为深入学习作铺垫。)
二、再读课文,体会“让人感动的情节”
1.学生自读全文,寻找“最感动的情节”,用波浪线标出。
2.分享交流,评议指导。
预设:(1)家里人劝说青铜雪天不要去卖鞋;(2)青铜冒雪卖鞋,拒绝进屋烤火;(3)雪停了,青铜把鞋上的积雪扑打干净,重新挂上;(4)城里人急于买鞋,青铜不涨价,按原来的价卖给他们;(5)青铜把自己的鞋卖掉,赤脚在雪地上跑。
3.讨论、归纳课文主题:赞美青铜和人们的质朴和善良,感受心灵的高贵。
4.补充原文,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原文中的句子,教师朗读或指名学生朗读。读读议议,进一步感受青铜的善良和质朴。
①“已在冬季,天气很寒冷。尤其是在这桥头,北风从河面上吹上岸,刮在人的肌肤上,就像锋利的刀片一般。那时,青铜就会在那里不停地蹦跳。”
②“中午,他从怀里掏出又冷又硬的面饼,一口一口地咬嚼着。本来,家里人让他中午时在镇上买几只热菜包子吃,但他将买包子的钱省下来了,却空着肚子站了一天。家里人只好为他准备了干粮。”
(2)请已经在课外阅读过《青铜葵花》的学生补充其他信息。
预设:①青铜是个哑巴;②葵花是青铜一家收养的孤儿;③青铜一家生活艰苦,想到编织芦花鞋挣钱。挣钱后的第一个愿望是到镇上拍一张全家福,再给芦花单独补照一张;④青铜的奶奶、爸爸和妈妈给青铜穿极其简易的芦花鞋,却给葵花穿布棉鞋……
(设计意图:巴金先生说:“文学让人变得更好。”曹文轩先生诗意、纯美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着人性之美,语文课既要“语文味”,也要“人情味”,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原文的拓展,是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更充分地感动,也是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的阅读暗示和期待。让已经提前阅读了整本书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展学”,是对课外阅读的鼓励和奖赏。)
三、细读课文,发现“生动优美的语句”
1.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帕奇·亚当娜(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
2.认真读课文,摘录一处你认为最为写得最精彩的语言(句子或段落都可以),工工整整地抄到“阅读推荐卡”上。
3.在“阅读推荐卡”上,结合《芦花鞋》的学习,写一段推荐大家阅读《青铜葵花》理由的文字(100字以内)。
4.交流评议,和同学交换“阅读推荐卡”。
(设计意图:借助曹文轩先生诗意的语言魅力,进一步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们带着“欣赏者”的目光再次走进课文,既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自主发现、深度挖掘,又是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无声引领,阅读课外书,必须关注语言文字。“阅读推荐卡”的安排,推荐语的书写,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四、总结延伸,布置“阅读精美的文学”
1.从“内容”“感动”和“语言”三方面总结全文。
2.布置作业,再次出示《青铜葵花》封面,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整本书。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是点火,旨在唤醒学生阅读的热情。课外阅读是“自我燃烧”,只有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他才有可能去“独学”和“自学”。课外阅读是真正的“延学”,此为语文教学重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