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7 10: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教学是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该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其在送别诗中比较的特殊,其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其他送别诗送祝福表难舍的不同,其表达的是王昌龄自己的心志。基于此,发现“异与同”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学生自我学习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是在横向材料中去比对,发现不同材料的异同点。因此,笔者将以群诗教学的方式开展本次课程。群诗比对是本次教学的主题任务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与《芙蓉楼送辛渐》三首诗进行群诗教学。以两两比对,感受送别是“借景抒情”的共同特点,从而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景物用意。在三首诗同时对比中,去研究《芙蓉楼送辛渐》的不同“别情”,感受王昌龄的心志。同时,在最后用“是否增加第三组镜头”来设置具体情境下的提问,让学生在此体悟“王昌龄的心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诗对比,感受送别诗中的景是作者寄托与表达情感的重要物项;
2.通过组诗对比,研究《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是在表“别情”中的不同;
3.通过情境话的提问,学生思考与研究作者心志表达的主要目的;
三、教学准备:
1.提前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组诗对比 感悟送别诗之“同”
读古诗题目,交流送别诗;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大家从诗的题目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作者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辛渐这个人。(板书:芙蓉楼)
(明确谁送谁,从什么地方送)
师:是的,在写一个送别的场景。大家想一下,古代人与人离别与现代人的离别有什么区别?
生:古代通信不方便……
生:古代的交通不方便,一去一回就要花好长时间,或许这一别就是永别;
生:古代送别会一送在送,送出很远很远;
组诗对比,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是的,一别或许就是永别。所以古人送别时特别重视,一送再送。比如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强调路程——他们离别的地点是渭城,但开始送是从长安开始送的,汤老师用地图查了一下,大概有30多公里。那古代交通不便,估计这么一程程送过来,也得5个多小时了。
强调送的时间——朝雨,已经两个人待了整整一个晚上了。
聚焦本诗,研究送别的“时”与“程”
《芙蓉楼送辛渐》其实也送了很长的时间,送的路程还更远,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尤其重点关注前面两句。
里面有一些词语就告诉我们送了很长时间,很长的路,请你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交流发言,相互补充。重点交流“夜入吴”、“平明”。(板书:夜、平明)
交流过程中借助课件动画,了解王昌龄送辛渐的路途。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组诗对比,研究“借景抒情”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要送那么远啊,就是想到天各一方,依依不舍,心里就会难过,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他们都用了同一种方法来表达他们的难舍难分、沉重,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组诗,引出四个字:借景抒情)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别董大》,他写了哪些景啊?(请同学说一说)
这样的景致让人觉得压抑、沉郁,作者面对分离的那种沉重不舍的心情就渲染出来了。
同样,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芙蓉楼送辛渐》中,你觉得这些景物中,哪些词在渲染分别的孤寂、离别的伤感。请你们读一读找一找。
学生反馈交流,重点交流“寒雨”、“连江”、“楚山孤”。(板书:寒雨、连江、楚山孤)(寒雨:这不是一般的寒雨哦! 关联到连江——雨覆盖了整个江面,心被这寒雨遮蔽了。)
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迷蒙的秋雨,这孤单的楚山烘托了离别的氛围,映衬了诗人此时凄凉、孤寂的心情。(板书:情)
角色体悟引读:此时,你就是王昌龄,看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想到形单影只的自己,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昨夜下的这冷冷的雨,江边这孤单矗立的山,让这次送别更显凄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第二板块:组诗对比 研究送别诗之“异”
组诗对比,发现本诗不同
前面我们说离别或许就是永别,我们看《别董大》,汤老师查了一些资料,高适第一次与董大分别是在40岁左右,而第二次见面就是64岁,这首诗就是在这次见面后的离别。第一次一别就是20多年,第二次就成立永别。同样在这首诗,据史料记载王维与元二此次分别之后,10余年王维过世,他们两没有再见过面。所以,古人对送别总是那么有仪式感。当我们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的时候,你还是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发现总是先写“别景”,再写“别情”)(板书:情)
是的呀,后面都在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两个人依依惜别,当然要对对方说写什么,你这发现太厉害了。
那我们先来看这首诗《别董大》,作者是在说什么?(同学们回答,教师引导——这是作者在安慰他,祝福他)
那另外一首诗在说什么呢?(同学回答,教师引导——是的,作者其实也是在安慰他)
借助资料,理解作者心志
那我们看看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是劝慰吗?是送祝福吗?好像不是,这两句诗大家读的懂吗?是的,似乎不太懂,那到底什么意思呢?古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多读几遍,看能不能明白。
预设1:能理解的同学还是比较少的,那大家觉得这两个句子那个关键词最难理解,如果突破了就会迎刃而解。
预设2:大部分同学在提前预习的情况下都能理解了。如果我给大家看一下一些背景资料,或许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请同学们充分猜,充分说,教师适时点拨,总结,解决几个主要的核心问题,问题主要在:这句话谁跟谁说的?)
借助资料理解后两句(出示“玉壶”、“王昌龄经历”的资料),提问——王昌龄到底想表达什么?;(同学交流表达,教师适机引导)
是的,这就是与其他送别诗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在表达他的心志——保持内心的纯洁与正直;(板书:(志) 冰心、玉壶)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作者表心志的诗句。
第三板块:情境设问 体悟“王昌龄心志”
总结全诗,回顾古诗中的镜头
我们现在回顾整首诗,如果把这首诗拍个视频,主要是围绕这两个场景展开(就板书展开式讲解,请同学穿插陈述)
是的,也就是黑板上的两组镜头——一个是离别之景,一个是离别之情。
情境提问,再次感受作者心志
在这两组镜头的前提下,如果你是这个视频的创作者,你还在这基础上加第三组镜头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我想加辛渐到了洛阳,洛阳亲友询问辛渐王昌龄情况的镜头。
师:是的呀,其实从诗中的“洛阳亲友”我们知道,洛阳这个地方对王昌龄的意义是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师:哪些亲友会问?……
小结:王昌龄是想告诉关心他的人,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纯洁正直的心”。同时也不断在自我勉励——当日遭遇诬陷,我并没有沉沦,我谨记“一片冰心在玉壶”;今日被贬江宁,我不会同流合污,我谨记“一片冰心在玉壶”;日后前路坎坷,我更不会自暴自弃,我谨记“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在也成了“纯洁正直”的代语。
板书设计:
寒雨 冰心

景 芙蓉楼 情(志) 对话
楚山
孤 玉壶
附件1:群诗资料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②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
③朝(zhāo)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④客舍:驿馆,旅馆。
⑤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⑥更尽:再喝干,再喝完。
⑦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⑧故人:老朋友。 ]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②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③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④谁人:哪个人。
⑤君:你,这里指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