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5-10-03 17:04:00

文档简介

一.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认识计数单位,指导亿是很大的数。
      2知道亿以内数的应用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 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计数器(两个)、自制写数器、读数卡片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启发法、疑问法
 教学过程:
一 读出下面各数
 8392读作:
6723 读作: 7823读作:
二 新课过程设计
1 .引题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五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比万大的数如何用呢?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
我们都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计数器快速演示该过程)
用计数器实验计数(质疑):
一千一千的计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一万的计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个一万是十万
照这样数下去(生演示):
十万十万的计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个十万是一百万
一百万一百万的计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个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的计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个千万是一亿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学生试说: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每积累十个计数单位就会变成]前一个计数单位。
数位: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上面说的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记忆数位顺序表-----教科书2页
3.教学例1
在计数器上拨出28万-------师演示 学生试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3070万-------师演示 学生试读
4.完成2页做一做
5小结: 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各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计数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6.教学例2-----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依据书中提示学生自学
学生试读
教师指导读数
学生记忆并掌握含有两级数的数的读法
三.小结----按板书总结
四.完成3页做一做; 读数卡片练习
五.作业
练习一: 4、8、9
六.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习题
课时类型:习题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2.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方法:实践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
指名回答第二题
板演第三题
同桌互相说出并读出第四题各数
演示法------抢答第五题
小组内订正第六题.见习题卡
板演并讲述做题方法
集体订正第八题
集体订正第九题
同桌互读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提问较好的学生
看谁组成的数最多.见习题卡
布置作业:见小黑板
第三课时:算盘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7页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认识算盘,了解算盘的重要作用。
     2算盘的结构。
     3掌握算盘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算盘
教学方法:实验法、启发法、疑问法
教学过程:
简介算盘的发展: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他曾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早在500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简介算结构------边演示边讲述
见实物算盘:介绍---梁、档、框、顶珠、上珠、下珠、底珠。
上珠代表数字“5”
下珠代表数字“1”
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
1 可以自己设定个位
2 从个位向左看,依次是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三 课堂练:
在算盘上表示164
在算盘上表示155
在算盘上表示1673
在算盘上表示8243
在算盘上表示787692
在算盘上表示230453
四 同桌互出数字表示
五 课下作业:1 在算盘上从1家到10 。
2 预习下一节---亿以内数的写法
第四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8页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在学生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根据
数级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写数器---每生一个、写数卡片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疑问法
教学过程:
一、见读数卡片
二、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只会读数时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会写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三.新课过程设计
教学例3
写数与读数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他们都是对照数位顺序表进行读数和写数的;都是先读写万级。再读写个级。
下面我们按照读数的方法来试一下怎样写数,同学们来试一试!·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万 级 个 级
七万写作
七十万写作
七百零八万写作
学生思考:在写数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讨论写数的具体方法。
教学例4。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万 级 个 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
二十三万零六百写作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写作
同学们思考并交流:例3与例4区别是什么?
生小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我们写数时应注意什么呢?
①数字必须为阿拉伯数字。
②数字必须与所在位对齐。
③把空出的数位补充完整。
四 素质练习
五 完成做一做
六 布置作业
9页3、4题,10页5、10题
预习下一节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习题
课时类型:习题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方法:实践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集体订正第一题
指名回答第二题
板演第三题
同桌互相说出并读出第四题各数
演示法------抢答第五题
小组内订正第六题.见习题卡
指名回答并讲述该得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组成。
前边实验做题表演并口述。
根据资料答题。
集体订正第十题
指名回答----学习较好(稍做启发)。
十二:布置作业:完成课课大考卷的部分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的例五、例六;做一做及练习三的1—5题。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
3.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进似值。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能力。
教学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疑问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见习题卡片
二.新课导入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北京市总人口为13820000人;上海市总人口为16740000人。要想知道这两个城市哪一个人口多一些,就要对这两个数字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
三.新课设计过程
㈠复习以前学过的比较练习
999 ( ) 1010 601 ( ) 564 687 ( ) 678
㈡比较符号名称小窍们(学生边说边做):右臂表示“〉”、左臂“〈”、双臂“=”;比较符号的用法小窍门:大头对着大数、小头对着小数。
㈢教学例5
出示例5: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都是几位数,我们以前比较过这样数的大小吗?但是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现在我们回忆两位数的比较方法。同学们可以互相提醒。
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第一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数的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99864和101010这两个数,其中99864是5位数、101010是六位数,所以101010就比较大。
第二种情况——位数相同的数的比较:就从左起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字……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356000和360000这两个数,它们都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都是数字3,左起第二位356000是数字5,左起第二位360000是数字6,所以360000就比较大。
㈣学生根据以上讲述内容小结数的比较方法(同桌间可交流讨论)㈤课堂练习:11页上边做一做
㈥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50000 1800000 300000
将这些数分级:50000 1800000 300000
请同学们读出这些数----指名读
我们可以发现:50000=5万 1800000=180万 300000=30万
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学生交流讨论该规律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省略万后面的四个零,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㈦课堂练习:11页下边做一做
㈧教学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
1.复习----做复习题 (12页复习)
注意:“四舍”指的是1、2、3、4这四个数字舍去;“五入”指的是5、6、7、8、9这五个数字舍去并向前进一。
2.有些比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指明它的近似值就可以了。
出示例六:84380 72631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值
84380≈8万 注意:千位上是4应舍去
726310≈73万 注意:千位上是6应舍去并向万位进一。
㈨课堂练习:12页下边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按板书总结。
五课下作业:
1.练习三1、3、4题写在作业本上;7、8题写在练习本上
2.复习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口算加减法
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的例1、例2、例3;16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1—5题。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会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数加减整十整百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疑问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见习题卡片
2 填空:40000=( ) 700000=( )
二.新课导入
刚才我们算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习更难一些的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得更好?
——板书课题:亿以内的口算加减法
三.新课设计过程
㈠教学例1
1出示算式:250+470=
2 你们能口算出得数吗?
3 学生试说得数, 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 分组讨论:
估计有以下算法:
⑴ 250+400=650 ⑵ 200+400=600
650+70=720 50+70=120
600+120=720
⑶ 25+47=72 ⑷ 250+470
250+470=720 =250+500-30
=750-30
=720
教师小结:你认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㈡教学例2
 1出示算式:540-370=
2 学生试说得数,指明又是怎样想的
 3分组讨论:
  估计有下列算法:
⑴ 540-300=240 ⑵ 540-70=470
240-70=170 470-300=170
⑶ 54-37=17 ⑷ 250+470
540-370=170 =140+30
=170
师小结:你认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㈢完成16页的“做一做”
1 全体齐练,集体订正
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㈣教学例3
1 出示例题
17万+8万= 万
24万+19万= 万
27万-4万= 万
35万-28万= 万
2 全班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填在书上,订正时指名学生回答
3 讨论: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得数后面加一个万字,为什么不能丢呢?
教师强调指出:整万的数相加减与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相同,
但要注意后面加一个万字。
4 完成例三后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全班齐练,将得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四的2、3题。
四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1、4、5题第二单元--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一课时:电子计算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1—3题.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键盘上的各个键,知道各个键的使用方法,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学信息技术有关内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地点:微机室
教学过程:
二.新课导入
我们用竖式计算的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准确,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来算,指需轻轻按键,结果就一目了然。
——板书课题: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一课时:电子计算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三.新课设计过程
㈠计算器的分类:1 算术计算器
2 科学形计算器
㈡计算器的构成: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
㈢打开计算机:
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
四 在计算器对话框中,单击[查看]、选[科学形]
对照计算器,我们来熟悉键位名称
ON/C 开关及清除键 + 加法运算键 - 减法运算键
× 乘法运算键 ÷除法运算键
= 等号
五 教学例1
⒈⒉389+260=
⒉选择计算工具——算术型计算器
输入过程 显示
389
+ 389
260
= 649
⒊同组间每个人进行练习
六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
七 预习下一节
课题二: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22-24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5的有关习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型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顺序操作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地点:微机室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265+324= 17*987= 16*327=
2、 教学导入
我们已经会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运算题,那么复杂一点的计算题又怎样计算呢?
3、 教学例2
㈠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 68+5*25
1 独立研究:学生用计算器按照自己的方法计算
2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小组内演示过程
3 全班交流、总结
先计算乘法,在计算加法
按键 显示
5 5
× 5
25 25
+ 125
68 68
= 193
4、 教学利3
1 出示例题 3024/(167-83)
2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3 指名回答,师演示
按键 显示
3024 3024
÷ 3024
( (
167 167
-- 167
83 83
) 84
= 36
4 总结各种按健与显示的关系: ① 按数字键显示该数字
② + -- × ÷ 显示前一个键名
③ 左括号显示左括号
④ 右括号键显示求出括号里的值
⑤ = 求出该算式的所有值(最后结果)
5 巩固练习 23页“做一做”
五 小组题互相出题计算
六 作业 练习五 的4—6题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课题一: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5、26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六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学准备:习题卡题
一、复习引入——出示卡片
1 360+440= 163—325= 25+375=
2 63+( )=800 ( )+78=-800
二、新课设计
㈠教学例1
1 观察教科书25图片
2 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3 师板书: 35+25=60(本) 60-25=35(本) 60-35=25(本)
4 观察算式1,我们称作:加数+加数=和
5 观察算式2,我们称作: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 观察算式3,我们称作: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㈡ 观察加数及和的位置变化、符号变化
㈢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① 进行验算 完成25页“做一做”
② 括号里能填几? 26页( )+8=15
③求未知数X
教学例2、例3
学生独立自学、小组内合作小结
注意:应用关系公式和线段图的分析
㈣ 课堂练习 26页做一做
5、 作业
练习六 的9、10题
课题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9-30页的例4、例5及练习
教学目的:1 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中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重点,它是什么呢?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 求 62+X=78 中的未知数X。
二 新课设计
㈠教学例4
1 师生同画线段图,看谁画得美观又准确
2 指名说图意,并请同桌列式
师: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答师板书: 30 -- 18 = 12 ( 米 )
被减数 减数 差 单位
3 学生在练习本画图2 、图3,并互相提问每一部分的名称和他们的关系
4 小组间总结上面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5 汇报总结情况,师板书 减数 =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减数 + 差
6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它来验算减法结果、求未知数X
㈡完成“做一做”
用减法验算 432 –78 = 354
注意验算方法和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㈢教学例5——出示例题
1 同桌间自学 注意:指名X的名称?准备怎样做?应用哪个重点呢?
2 学生独立完成,指明上台板演
3 集体订正。重点提示步骤与格式
三 巩固练习
做练习七的1—3题 注:1 题独立完成 ;2题抽测两道小题 ; 3题应用哪个重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重点是什么呢?
五 课堂练习 练习七的4题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七的6、9题
课题三: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30页例6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1 使用公式,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减法题。
2 应用线段图的能力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9724—7375=
要求:1 计算结果,并指名各部分名称
2 验算并指名说出验算方法
二、新课设计:
㈠教学导入
用线段图 10、20、 30 表示数量
㈡教学例6
1 出示例6,全班学生审题
2 画线段图——同桌间互相提醒画一条线段代表80取一半多一些的线段代表49剩下的部分即为所求
3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把80看作总数,49看作一部分
X即为所求的一部分
4 生列式,师板书 80—X = 49
X =80—49
X =31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题七 5、7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七 8、10题
课题四:加、减法一步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33页例7,练习八的1—4题。
教学目的:1 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2 利用线段图分析和比较。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⑴420加上什么数得760?
⑵什么数加上80等于245?
2 用算术方法解。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驶17千米,还剩21千米,甲地离乙地还有多远?
二、新课设计过程
㈠如果用含有X的等式来解答,又应该怎样做呢?
⒈生画线段图分析、理解题意,互相交流体会。
把甲乙两地看作整体,其中已经行驶的17千米看作部分,剩下的也看成部分,并且它们都是已知条件。
如果用 整体 —— 部分(行驶的) = 部分(剩下的)
⒉师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⒊生汇报交流成果,列式为: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X千米。
X – 17 =21
X =21 +17
X =38
师板书,并提醒学生的作题格式与步骤
㈡教学例7
⒈生集体阅读
⒉独立理解,并且画线段图,能写出关系式的要写出关系式。
⒊小组内交流体会,并且组内统一解题方法
⒋全班交流,师板书
⒌用算术方法来解答,指名(较差的学生)答,师板书
28+42=70(盒)
⒍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注意:① 关系式是什么?
② 把所求设未知数 X
③ 依据列式解答时,“=”位置应怎样呢?
⒎师生共同改进解答过程。
⒏学生对比板书,找出差距,自己更新思路,并修改自己的解答。
三、巩固练习。 33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同桌间交流做,看哪一桌做得更准确,更规范。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 1—4题
课题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34例8 、练习八的5—8题。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学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比多、比少”的一步应用题。
⒉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⒊线段的长短代表数值的大小,要求更准确。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从身边的情境入手,创设整体意识。
在我们四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可以分哪两大类?
其中男生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自己统计,并把自己的结果记录下来。
二、收集统计结果——指名读。
我们一共53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6人。
三、提问: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⒈学生自己数。 —— 差3人
⒉用算术方法来算。 15—12=3(人)
⒊列出含出未知数等式解答: 15—X=12
X= 15—12
X=3
四、教学例8
⒈学生读题。
⒉同桌间互相回答问题。① 农场里一共养哪两种牛?
② 是肉牛多一些?还是奶牛多一些?
⒊小组内交流画线段图
⒋从线段图中可以得到哪个关系式?
如果奶牛的头数+16=肉牛的头数
肉牛的头数—16=奶牛的头数
——生答师板书
⒌学生依据关系式列式。 X+16=94
X=94-16
X=78
师提醒:我们最好不要把X放在等号的一边。
⒍学生对比是用以前做法好?还是用含有X的等式好?
五、完成34页“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是巡视。
六、布置作业
练习八的11、14题。
课题六: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1—5题。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初步学会简便算法计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熟练性。
⒊激发学生的避繁就简的意识。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速算练习——口算。
78=80--( ) 99=100--( ) 87=90--( )
198=200--( ) 297=300--( ) 574+200=( )
二、观察等号左边的数,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对,它们都接近整十、整百,可以把它们整十或整百的数加上(减去)一个数
三、引入课题——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四、教学例1
⒈独立思考:怎样使这道题又对又快。
⒉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比较一下。
⒊全班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归纳出最简便的方法:113+59=113+60—1=172
⒋师小结:加上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整十数,可以多加几就减去几。
五、教学例2
⒈联系例1和刚才的结论。
⒉独立思考。
⒊指名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加98,可以先加上100,我们观察得到多加了2,所以还要减去2。
6、 教学例3
⒈独立思考。与例1、例2做比较。
⒉小组内交流做题过程,师参加各种交流。
⒊归纳简便算法。 165-97=165-100+3=262
⒋师小结:把97看作100,因为减100就多减了3,所以在加上3。
七、完成38例3 下边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八、课堂练。
⒈完成39页1、3题。
⒉小组内合作得到准确答案,并比较那个小组用的时间短。
九、布置作业。
⒈完成39页2、4题
⒉练习整理和复习感兴趣的习题。
课题七: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九和整理复习的有关习题练习十。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使用接近整十、整百的加、减法习题。
课时类型:习题课。
教学过程:
⒈简略说说作业情况
⒉看火车回答练习九第6题。看哪一组内回答的又快又准。
⒊小组内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第七题,做题,检查验算、收集整理。
看哪个做得又快又准?
⒋基本功练习。第九题和第11题
⒌整理和复习
1 小组间合作完成第一题
2 口算第2题,同学们互说是怎样算得哪?
3 同桌间完成第3题,一人使用计算器,一人记录。
4 指名回答第4题
5 板演6、7题
⒍完成练习十的有关内容
1 开火车回答第1题
2 同桌间合作完成第2题,一人使用计算器、一人记录
3 板演第3题、第4题
⒎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的5、6题
第三单元 乘法、除法的知识
教学要求:⒈使学生学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
⒉使学生学会进行两位数的乘除法的估算。
⒊使学生能够运用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⒋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这些关系求未知数X,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一、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课题一: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44-45页及练习十一。
教学目的: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⒉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的口算,并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有很多竞赛项目,其中有一项是4×100米接力赛,我们想知道运动员一共要跑多少米?
二、口算竞赛——复习
见口算题卡片
学生抢答
三、看例一的图
如果一排代表100米,那么4排一共有多少米?
四、教学例1
⒈学生解答
100×4=400 4×100=400
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提示思考方法:
1 4个百是多少?
2 100个4是多少?
⒉学生练习 100×12=
12×100=
合作探究得出结果
五、教学例2
⒈刚才用100作为因数,如果用200做因数,思考方法相同吗?如果相同,请用刚才的方法,小组间相互讨论,得出最佳过程,计算出准确结果?师参与某组讨论后,并流动。
⒉汇报交流结果,全班简评。
可能结果:①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即1400。
②用7和2相乘得14,在后面添上两个“0”,为1400。
⒊师小结:如果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得出:
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和另一个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五、冲浪练习——胆大心细完成44页“做一做”。
同桌间先独立完成,在共同得出准确答案。
7、 课堂练。
45页1题——口算接龙。
8、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4、5题。
课题二: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46页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⒈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种的意义和作用。
⒉掌握两、三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⒊利用估算解答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小组内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⒈ 28×8= 89×9= 312×7= 498×6= 22×9=
⒉ 6×200= 50×9= 20×18= 11×200 12×400=
⒊我们观察上面两行的题,那一行适合我们口算呢?——如果是第二行,我们就把第二行计算出来吧。
⒋引出课题——乘法估算。第一行我们可以估算一下大约的多少吗?
二、新课设计过程
㈠教学例3
⒈观察46页阶梯教室图,注意排和每排的座位数。了解阶梯教室的布局。
⒉介绍学校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我们要想估算这道题,必须把这两个数往十方面估算
也就是把 22≈20
18≈20
⒊这时我们就可以估算出来 : 20×20=400(学生齐说)
即18×22≈400(人)
答:这个教室大约能做400人。
㈡我们来做教学准备题第一行,学生抢答。
格式为: ( )≈2( )、( )×( )= 即( )×( )≈( )
㈢师小结: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在把两个数的近似数相乘。
㈣教学准备题与例3对比。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一个须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而教学准备题只需求出一个因数的近似数㈤同桌合作完成46页1、2题——集体订正。
可以用计算器完成。
三、素质竞赛——学生独立完成。
⒈ 12×42= 32×51= 84×62= 93×53=
⒉ 28×49= 57×68= 46×37= 37×19=
⒊ 48×34= 16×21= 93×37= 32×58=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的2、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48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⒉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题。
⒈口算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⒉观察各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除数都是整十数。
二、教学例4。
⒈观察例4,和上面的题比有什么不同?——除数都是整百数。
⒉你能口算这两道题吗?
⒊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⒋小组内交流,取长补短。
⒌全班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能观点:①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
②500是5个100,100是1个100,5里面有5个1,所以500÷100=5
3 想乘法,做除法。100×5=500,所以500÷100=5。
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教学例5
⒈小黑板展示:我们学校每名学生一年大约要花400元钱,3年中,你花掉父母多少血汗钱?
⒉列出算式:1200÷400= ——集体列式。
⒊学生尝试自己口算。
⒋同学们真聪明,以后可要节约花钱。
⒌你能小结一下吗?小组间合作得出结果。
⒍交流汇报结果,并记忆。
——整百的数相除,百位前的数÷百位前的数所得的商就是该算式的商。
四、典型练习
800÷100 6÷2 5
600÷200 15÷3 3
2800÷700 30÷6 4
1500÷300 8÷1 8
3000÷600 28÷7
五、基本功练习——完成48页“做一做”
计时竞赛,看谁利用的时间最短,一道题不错。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 的第3、4、5题。
课题四:用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50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⒈了解两位数除数估算——合理的进行估算
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新课准备。
⒈ 800÷4= 1800÷6= 150÷3= 120÷4=
⒉ 801÷4= 1799÷6= 149÷3= 121÷4=
口算上面各题,我们发现第一行很快能口算出来,而第二行不能口算出来,能不能像乘法估算一样,估算第二行的商呢?
——板书课题:用两位数除的口算。
二、新课设计
⒈展示例6
⒉集体列式 538÷60=8……42
⒊刚才我们精确计算得出,我们来估算一下
⒋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除的估算。
提示:我们以前学过一位数除的估算,两位数除的估算和它的基本原理相同。
⒌小组间合作,交流得出准确过程。
⒍汇报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依据能简算和口算的数值,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再把被除数进行估算,然后进行除法计算。 540÷60=9(辆)
即 538≈540 62≈60
⒎课堂练。 5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一位数与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对比——学生自主得出结果。
相同点:都要求近似数,求得方法是一样的。
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不用求除数的近似数,除数是几就除以几;除数是两位数的,要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省略被除数的最高位或次高位后面的尾数。
四、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 1—3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 4题
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课题一: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例1-例3,相应的“做一做”与练习。
教学目的:⒈理解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和求乘法的未知数X。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⒊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52×( )=208 35×( )=140
28×( )=84 44×( )=220
二、新课设计
㈠教学例1
⒈出示图——例1插图
小组间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层有多少个鸡蛋?放了几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小组内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列出算式:30×3=90(个)
⒉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这个算式中已知数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组间再次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因数=积”或“积=因数×因数”
⒊依据以上模式,小组内研读的第⑵、⑶题,并试着列式计算。
请学生板演列式。
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个算式,启发学生:
1 三个数量的位置变化
2 一个符号的变化 × ÷
3 一个符号不变
引导学生分清已知什么,求什么。练习符号变化和位置变化。
⒌引导学生概括一个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⒈我们可以用它来验算乘法吗?——可以。
学生自己举例并验算
⒉如果已知一个因数和积,求一个位置因数。
㈢教学例2、例3
学生试解,同桌间说明依据。
㈣练习反馈
学生完成教科书53页的“做一做”。师生简评。
三、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 3、4题。
课题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5-56页例4-例6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的:⒈理解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⒉验算除法和求除法中的未知数X。
⒊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题。
⒈ 160÷40= 25×5= 320÷80=
⒉ 求未知数X
X×18=180 70×X=350
二、新课设计]过程
㈠教学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组间相互说一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关系?
今天,希望同学们继续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㈡新课设计过程——教学例4
⒈出示除法算式 18÷3=6
⒉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⑵、⑶题。
⒊师参与讨论。
⒋小组内得出结论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⒌学生完成例5、例6。注意做题过程和步骤。
㈢练习反馈
⒈求未知数X
X÷50=14 141÷X=3
612÷X=51 X÷120=31
⒉练习十六的3题。
三、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的 6、8题
课题三: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例7、例8,相应的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目的:⒈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乘、除法简单应用题。
⒉初步体会用未知数X的等式接应用题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⒈一个数除以45得23,这个数是什么?
⒉24乘多少数得360?
二、进行新课
㈠教学例7
⒈学生先用算术方法解,再试着用设未知数X来解答这道应用题。
⒉引导学生研讨例7 。
引导自学思考题: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②用设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第一步做什么?
③列出算式 28×X=420的依据是什么?
④求 28×X=420中的X的依据是什么?
⑤求出的未知数X=15,这里的15 后面为什么不带单位“米”?
⒊学生分组自学研讨提出的思考题
⒋对照学习,依据老师的讲解。 错误的改正
不完整的补充完整
⒌59页“做一做”
㈡独立研讨例8
依照自学例7的模式来自学例8
提示:帆船速度的3倍是汽艇的速度
得出:帆船速度×3=汽艇速度
汽艇速度÷帆船速度=3
三、师小结
依据题意,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四、巩固练习
⒈完成60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⒉练习十七 的1、2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的5、12、13题。
课题四: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64-65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并能进行相应的简便计算。
⒉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题:
⒈ 12×30= 18×20= 24×40=
⒉ 15=( )×( ) 30=( )×( )=( )×( )=( )×( )
24=( )×( )=( )×( )=( )×( )
二、教学引入
㈠出示复习题。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㈡对比两种解法,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⒈生对比,自己查找规律
⒉小组内合作得出规律
三、利用刚才得到的规律,自学例1、例2
四、比较例1和例2,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把两个一位数相乘,还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目的都是简便。
五、完成65页的两个“做一做”,集体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的2、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67-68页例3、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掌握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⒉进行相应的简便计算。
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黑板
二、依据昨天学习乘法的简便计算,我们来自学除法的简便计算。
小组内可以互相讨论,交流自学结果。
是参加各组讨论。
三、检查自学成果。
完成68页两个“做一做”
师面批。
四、通过检查结果,师提醒。
⒈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将÷号变成×号。
⒉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因为前面时同级运算符号÷号,所以要加小括号。
五、竞赛练习——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完成练习十九的第一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 的2、8、10题。
师先提问有关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指名回答。
买来的盒数—用去的=剩下的
X—28=42
X=42+28
X=70
第一种解法:
6×12×5
=72×5
=360(元)
第二种解法:
6×(12×5)
= 6×60
=360(元)
PAGE
29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分析:1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 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又多大。
4 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地面积之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5 使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布测和目测的方法。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题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92-93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 实际观察、目测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 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常见的小物体——书、本、字典,正方形纸片三个——涂色。
教学过程:
1、 观察引入
我们来看一下:数学课本、新华字典、课课大考卷,它们哪一个更大一些呢?
2、 新课过程设计
1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课大考卷最大,数学课本较大,字典最小。
2 你们是怎样比较的呢?——同桌间互相演示或交流。
有的同学进行重叠比较;有的同学用眼睛直接看出来。
师小结:大家说的都不错,这三个物体大小我们用眼睛就可以比较出来,用目测的方法。
也有的同学用重叠法比较,多出来的就大,被盖住的就小。
3 我们再来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的大小——课本92页的两个长方形。
学生们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究竟谁更大呢?师提示:两个图分成相同的正方形小块,谁分得多谁就大?——生在练习本画图。
第一个图:可以分成18个小正方形。
第二个图:可以分成20个小正方形。
小结:从分得的小正方形数量可以看出第二图稍大一些。
4 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利用2分钟的时间,共同记忆面积概念。
5 讲授面积单位。
1 出示1平方厘米的纸片,从视觉上感觉1平方厘米的大小。
师提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观察93页6平方厘米的图形。
2 出示1平方分米的纸片。
师提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生利用硬纸制作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做完之后,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 把贴好的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报纸展示出来。
感觉它们的大小。
3、 完成93页“做一做”
4、 布置作业。
动手量、拼。完成练习二十五的1-3题。
课题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94页例题和“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二十五的4-7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分米,米是长度单位,用米度量长度。
2 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⒉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二、新课过程设计
⒈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①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②师出示1厘米的线段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
3 测量圆珠笔的长度。
生估计铅笔盒的面积,并记录下来。
⒉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①学生估计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用阴影表示出来。
②学习动手测量书的长度。长= 分米 宽= 分米
⒊学习1米和1平方米
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和1平方米,估计黑板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⒋师总结: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长度单位。
二、巩固练习
课本94页2题。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 4、5题。
⒉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题一: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97-98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一做”的有关题目;练习二十六的1-5题。
教学目的:⒈理解、掌握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A+B)×2
二、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设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那么它们应用又是怎样的呢?估计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如果我们用面积单位测量又特别麻烦,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
三、新课过程设计
⒈板书课题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⒉出示 5×3的纸板
师演示:沿着长(5厘米)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沿着宽(3厘米)可以摆3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通过演示: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一共可以白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⒊师提示: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练习吗?
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5×3=15(平方厘米)
⒋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5×3=15(平方厘米)
那么将它们变成汉字表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将它们变成字母表示:S=A×B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⒈教室长10米,宽5米,那么教室的准确面积是多少?
10×5=50(平方米)
⒉把50平方米与自己估计的数值相比较看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对自己的估算能力做简单的评价。
四、巩固练习
完成98页上面的“做一做”。
5、 布置作业
⒈练习二十六的1、2题
⒉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
课题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98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⒉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即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6×5的纸片,直尺,剪刀,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⒈ ⒉
二、新知探索
⒈出示6×5的纸片。
师讲述:这块纸片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同桌间订正。
⒉是用剪刀把长剪去1分米,剩下图形长是5分米,宽是5分米。
剩下的图形是正方形:它的面积是:5×5=25(平方分米)
⒊师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应用新知
完成98页“做一做”——完成自己小手帕的测量。
四、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
小黑板出示。
6、 分层练习,巩固练习
⒈列式计算
①一块正方形的铁皮,边长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②一块长方形地,长8米,宽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⒉选择题
1 一个正方形,边长4米,它的面积是( )
A 16米 B 16平方米
2 一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它的面积算式( )
A 7×5 B 7×4
3 边长是8厘米的书,它的面积是( )
A 8×4 B 8×8
7、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10、11题
⒊面积与周长的对比
教学内容:课本101的例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的:⒈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⒉熟练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比较不同
我们的操场是一块空白地,学校决定给他周围垒上围墙,帮助学校算一算,围墙的长度是多少?操场的面积又是多大呢?
注意:操场长60米,宽42米。
二、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
⒈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呢?——同桌间互答。
C=(A+B)×2
计算操场的周长 (60+42)×2=204(米)
操场的周长就是围墙的长度。
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计算操场的面积:60×42=2520(平方米)
三、交流填表。
周长 面积
含义 四条边的长度和 四条边围成面的大小
计算方法 (长+宽)×2 长×宽
计算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四、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七的2、3题
五、布置作业
103页7、8、9题。
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课本104-106页例1 –例3,练习二十八的1-4题。
教学目的:⒈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纸片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引入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呢?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新课
⒈教学例1
1 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 估计1平方分米里含多少个1平方厘米?
3 1平方分米到底有多少个平方厘米?可以用多少方法来验证?
小组间讨论并验证。
4 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画:把1平方分米划分成100个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摆:沿1平方分米的一条边可以摆10个1平方厘米,可以摆10排,
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是面积1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5 师演示小结:
出示两个教具,一个一个挨着拼。
⒉教学例2
1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 你是怎样想到的?
⒊总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我们知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相邻两个面积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例3
1 出示例3
2 读题,理解“合”是什么意思?
3 提问: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哪个面积单位较大?哪个面积单位较小?
2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4 成例3 下面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三、小结——按板书总结
四、巩固练习
⒈练习二十八第一题,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⒉练习二十八第二题,独立完成。
⒊补充间小黑板。
五、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3、4题。
小黑板内容:一间会议室长10米,宽6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合多少平方分米?如果用每块20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给会议室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块多少块?
课题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课本106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5-10题。
教学目的: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⒉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生简单说说换算过程,看谁说的准。
二、新课
⒈教学例4
1 出示例4
2 读题,理解题意
3 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桌面是什么形状?会求它的面积吗?
4 说算式,算得数,写单位。
120×55=6600(平方厘米)
5 这道完成了吗?——观察问题。
还要换算成平方分米。
6 6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 指明回答。
⒉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⒈练习二十八的第五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⒉练习二十八的第六题——生独立完成后,完成下面两道题。
5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⒊练习二十八的第八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7、9、10题。
⒌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第110页的前半部分,练习二十九的第1题。
教学目的:⒈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⒉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前观察学校外的土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⒈口答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平方米=( )平方厘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⒉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1( )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 )
二、导入新课
我们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如果我们测量学校的占地面积,化肥厂的占地面积用以往的面积单位测量很不方便。就需要引进比较大的、测量土地专用的单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公顷。
三、新课教学。
⒈认识公顷
1 刚才我们农民伯伯询问——校外的地从东到西是100米,十家的地从南到北也是100米。请问:这十家的土地面积是什么?
生计算,汇报结果 100×100=10000(平方米)
对,这十家的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
其中 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
2 土地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比他大的单位还有公顷。
其中 1公顷=10000平方米
⒉师提示:我们在使用公顷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在换算成公顷。
⒊教学例1
1 出示例1——小黑板
2 自学提示:这个果园是什么形状?
求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实际就是这个果园的什么?
长和宽的单位是什么?求出来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怎样把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3 生自学例1
4 全班交流,师板书: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⒋课堂练
①填空 5公顷=( )平方米 80000平方米=( )公顷
3 星星农场有一块长方形高产玉米试验地,宽是200米,比长少100米,如果每公顷要施农药2千克,这块地一共需要多少千克农药?
四 课堂小结——按板书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九 的2、4、5题
课题二: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111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九的有关习题。
教学目的:⒈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土地面积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⒉平方千米与公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计算较大土地面积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⒈ 1公顷=( )平方米
⒉ 估计一块土地的面积有没有1公顷。
二、新知教学
⒈我们可以估计一个学校,一个工厂的占地,那么更大的土地面积应该怎样表示呢?
例:我国是一个辽阔的国家,有谁知道我国领土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领土面积是9600000平方千米,大家还知道那些面积用“平方千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⒉教学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 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
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也就是平方千米与平方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1千米=1000米
1×1=1(平方千米) 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
所以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 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观察: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我们能不能看出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也就是 1平方千米=( )公顷
生答: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三、课堂练习
113页 9题
四、布置作业。
113页 10、12题。
⑥实际测量
课题一: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
教学内容:课本114页和115页“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的“做一做”,练习三十的1-3题。
教学目的:⒈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
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室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今天我们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校园中上一节室外课,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呢?
提出课题:在地面上测量距离。
二、认识测量工具
标杆 卷尺 测量
三、测量地面上较近的距离,可以有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⒈三个学生一组,测量比较近任何两点的距离。
⒉选工具,从现有的工具选材,你们选择什么距离呢?
⒊学生实地测量三处,并做好测量记录。
四、生先研究114页测量A点到B点的距离,然后测量较远的距离,师提出步骤,并参与测量,主要C杆和D杆怎样放置。
五、师指定两点(较远),用卷尺和测绳量出这两点的距离。
六、课下练习 完成117页的1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117页的2、3题。
课题二:步测和目测
教学内容:课本115页-116页例1、例2,“做一做”的练习,练习三十的第4-6题。
教学目的:⒈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⒉使学生掌握联系平均数的求法,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教学准备:测绳、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同学们,前面学习了用标杆、测绳、卷尺等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同学们对这种测量方法掌握的比较好,如果没有测量工具和对测量结果不十分精确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测量地面上的距离。就是步测和目测。
二、新课教学
⒈教学步测
学生自学,重点学习。“怎样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师强调:必须用均匀的步子三、四次。
⒉教学例1
生说列式: (79+81+80)÷3 表示什么意思。
用50÷80会得到什么?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用走的总步数除以走的次数就得到平均步长,再用这段距离除以平均走一次的步数,就得到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处理结果 50÷80 不够除应该用什么单位呢?
50米=5000厘米
5000÷80≈63(厘米)
答: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63厘米。
⒊教学例2
生独立计算,学生扮演,集体订正
师小结:总结较好的,鼓励有进步的。
⒋教学目测
师说明:目测是用眼睛来估算一段距离。
师引导学生按照书上讲的目测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测量,尽量师目测的距离与实际距离比较接近。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十的4题。
四、布置作业
117页的6题,生自由接组完成。
PAGE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