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23:1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伟大的复兴
学科素养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
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3.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习这些作品对材料的巧妙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有用的素材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①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意,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②认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2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①探究回忆录写人叙事的艺术特色。 ②体会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革命家的广阔襟怀和高尚品格,传承中国革命文化。 品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及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思考:为什么将两位军事家的回忆录对比放在同一课中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 ①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②揣摩新闻的语言,欣赏新闻多样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③学习选取典型材料展现人物精神品质、将感情融入场景叙事之中的新闻写作方法。 ①重温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对比阅读关于这一历史时刻的新闻报道,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②设计“学习焦裕禄专栏”。选择一个角度,设计一个主题,选取一组与主题相对应的典型事例来展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 丰碑上——2020中国 抗疫记/钟华论 ①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 ②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所展现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播放视频《全民战“疫”》《感动中国(抗疫英雄)》。重温抗击疫情的全过程,以视频方式呈现,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毛泽东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革命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
作品背景
1949年初,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4月,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最终谈判破裂。同月,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进军全国,到9月份已经解放全国大部。在这个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协商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文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
相关常识
开 幕 词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会议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词主要由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其篇幅要求简短,快速切入正题;语言要求口语化,要通俗易懂;语气要热情、友好。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qiáo 
xiè 
huī 

tuǒ 
kě 
móu 
dǎo
pò 
pǎi 
yí 
wèi 
jiě 
jiè 
xiè
xuē 
xiāo 
bì 
pì 
zhā 
zhá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yuán助 辛hài革命
妖童yuàn女 hài人听闻
sī毁 警tì
sī鸣 tī除
援 
媛 
撕 

亥 
骇 
惕 

3.掌握词语
(1)毫无疑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从教育抓起,这是 的。
(2)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和功绩 。
(3)不可磨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周恩来以他崇高的品格、卓越的才华,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 的印象。
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形容功业、事迹或道理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4.词语辨析
觉醒·觉悟
觉醒:醒悟;觉悟。 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一定的政治认识。
相同点:两者都有“明白”的意思。
不同点:“觉醒”是从某种状态或者事情中清醒过来的意思,经历从迷惑到明白的过程,侧重“醒”;“觉悟”是变清醒了并从中悟到了些什么,是从明白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侧重“悟”。
例句 ①这些国产品牌在新消费趋势下,正逐渐    、崛起,甚至“走出去”,成为改写世界市场格局的一流品牌。
②一个人的思想    高,他的境界和格局也是比较大的,相应地也会比较有远见。
觉醒
觉悟
感受·感触
感受:受到(影响),接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 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相同点:两者都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影响。
不同点:“感受”侧重于“体会”。“感触”侧重于“思想感情”。
例句 ①来到村里的第一天,我就受到了老工作队员及村干部的热烈欢迎,初来乍到的我    到了家的温暖。
②这些短评,有的是属于个人的    ,有的则是出于时事的刺激。
感受
感触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理思路——把握文章的思路、内容
[情境导入] 本文思路清晰,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从革命胜利的原因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再到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到巩固胜利成果的做法,条理清晰。同时,段落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也过渡自然,上下衔接。
点拨 在这篇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共同的感觉”为主线,追溯历史,赞美今天的胜利,并构思和憧憬未来的发展。
首先,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既缅怀先烈,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充满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最后,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全文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信心、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1.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幕词读来扣人心弦,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2.毛泽东在讲话中认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当前还面临哪些迫切任务
点拨 ①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反对内外敌人复辟的阴谋;②对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外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③搞好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④迎来文化建设高潮,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⑤巩固国防,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有哪些深刻内涵 请分析文章以此为题的表达效果。
点拨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意思是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
(2)本文以此为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形象地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生动地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民主、自由的新生活。
研读任务二 严谨缜密有深意——赏析文章的语言
[情境导入] 这篇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睿智、豪情和自信。这与其中运用情感色彩非常饱满的词语及加强语气的判断句有很大关系。
4.文中运用“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等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①“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等词语,从逻辑上讲,都属“全称”词语,即包含了一切情况;从语气上讲,则给人坚定无疑的感觉。②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大量使用这些词语,反映了他广阔的胸怀以及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这也是他的文章和讲话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的重要原因。
5.文中运用了大量判断句式和表强调的句式,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点拨 ①文中运用了大量判断句。如第二段,先就代表的组成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如第三段开头“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句话强调了胜利来之不易。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②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感受。
6.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请结合下列各句分析说明。
语  句 情 感
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表达出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灭”则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写出了改变历史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语  句 情 感
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日每时”说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务必”道出了毛泽东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必将”道出了毛泽东对反动派不予争辩的蔑视与坚定的自信。
研读任务三 装点关山更好看——把握文章的技巧
[情境导入] 作为一篇开幕词,必须要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其精髓在于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高超的技巧。
7.这篇开幕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既是胜利的宣告,也提出了奋斗的呼吁,同时照应了标题,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8.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点拨 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本文作为开幕词,语言高度凝练,层层深入,按照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脉络,既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和意义,又指出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危机,强调继续坚持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旨更为深刻和丰富。
②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充沛。本文作为一篇开幕词,语言通俗易懂且准确,如“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取得了基本的胜利”等;文中还有很多充满感彩的语句,使讲话掷地有声,富有感染力,如“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永垂不朽”等。
思维提升
拓展探究
重温历史,紧跟时代,展望未来。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正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快速前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正逐步实现。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了自豪与自信,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更应该有忧患意识。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情感,联系你的所学所知所感,谈谈自己的认识。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这篇开幕词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全国人民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本文处处洋溢着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演讲的力量
不自由,毋宁死(节选)
帕特里克·亨利
主席先生,他们说我们太弱小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 是下周 还是明年 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的时候呢 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如果我们三百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此外,先生
们,我们并非孤军作战,主宰各民族命运的正义之神,会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先生们,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机警的、主动的、勇敢的人们。况且,我们已没有选择余地了,即使我们那样没有骨气,想退出这场战争,也为时晚矣!我们已毫无退路,除非甘愿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传进我们的耳中。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 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 想要表达什么目的 生命就那么可贵 和平就那么甜美 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阅读思考
1.演讲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为了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这次会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从内容上看,这次讲话的目的是                ;《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这次演讲的目的是                。
宣告中国革命取得的历史性胜利
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2.你认为优秀的演讲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要求 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①针对性很强,亨利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主张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锁链”“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③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3.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自由,毋宁死》(节选),反复揣摩下面的语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加以赏析。
(1)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2)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 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 想要表达什么目的 生命就那么可贵 和平就那么甜美 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提示 (1)从反问句开始,接着用排比句强调取得胜利的必然性,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后民族振兴的强烈自信和美好展望。
(2)“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 想要表达什么目的”两个疑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以反问句式,层层深入地表达了演讲者对主张妥协、幻想和平、苟且偷生的人的愤慨之情,突出了演讲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情感。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