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第一单元
1 氓 离骚(节选)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诗的国度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品诗歌之美,赏人间风光,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实的重重迷雾之中,仍有诗意存在,而且就在你我的身旁。
学习任务群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学科素养目标 1.借助诵读,探寻诗意,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2.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对作品内容、风格和表达做出恰当的评价,认识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
4.撰写鉴赏文章,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和议论性文章的表达能力。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 氓/《诗经·卫风》 离骚(节选)/屈原 1.理解《诗经》和《离骚》的内容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分析《离骚》中的比喻、象征手法。 3.了解诗歌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4.深入理解《离骚》中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持高尚人格的操守。 阅读完诗歌《氓》后,你觉得与丈夫离婚后的女主人公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吗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1.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梳理文中重点字词知识,掌握偏义复词等。 2.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乐府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4.把握主旨,认识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氓》和《孔雀东南飞并序》都是讲述古代爱情悲剧的民歌,试比较两首诗在主题、诗体、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3 蜀道难/李白 *蜀相/杜甫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4* 望海潮 (东南形胜)/ 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1.品味意境,把握情感,培养鉴赏能力。 2.领悟词人寄寓词作之中的情怀,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体会两首词作的声韵之美。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的正文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
的 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这些意象的内在意蕴和表达效果。
单元写作任务 学写文学鉴赏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氓
风人之诗,含蓄固其本体,若《谷风》与《氓》,恳款竭诚,委曲备至,则又无不佳。其所以与文异者,正在微婉优柔,反复动人也。
——许学夷《诗源辨体》
作品简介
资源助读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征役诗,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常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等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
作品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相关常识
《诗经》“六艺”
《诗经》“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风”又称“国风”,大都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雅”是周代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用于诸侯朝会的“大雅”和用于贵族宴享的“小雅”,共105篇。“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咏叹的内容。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chī
guǐ yuán
shèn
méng
máng
qiān
shì
xí
shāng
tāng
2.通假字
“毋”
不要
“脱”
摆脱、脱身
“畔”
边、岸
3.一词多义
动词,说话
名词,言语
助词,无实义
助词,无实义
动词,思考
动词,料想
助词,无实义
介词,把
连词,用来
动词,愿,请
副词,将要
名词,将领
4.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 顿丘。
古义: 。
今义: 。
(2)将子无怒,秋 期。
古义: 。
今义: 。
(3)自我徂尔, 食贫。
古义: 。
今义: 。
到,到达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把……当作
认为
多年
三岁的年龄
5.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黄
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数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6.特殊句式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句,应为“其德二三”
文白对译
离骚(节选)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王逸《离骚经序》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作品背景
屈原因出身于贵族家庭,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放逐达九年之久。《离骚》就是屈原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相关常识
楚 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又称“骚体”。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而《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宋玉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yì
kuí
zhǐ
qiān pí
kuā
zōu
hù
yù
qí jì
jī jī
jiǎn
huì xiāng
zhuó
chà chì
zhì
jì
suì
chǎi
miǎn
kè
gāo
jí
dù
duó
xiāng
xiàng
níng
nìng
fēi
fěi
2.通假字
“僻”
僻静、幽静
“导”
引导
“措”
举措
“圆”
“服”
保持
“罹”
遭受
“彰”
3.一词多义
副词,长久
动词,加长
副词,长期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是好的
动词,擅长
副词,很好地
动词,友善,交好
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我
定语后置的标志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为一群
名词活用为动词,合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5.古今异义
(1)恐 之迟暮
古义: 。
今义: 。
(2)怨灵修之 兮
古义: 。
今义: 。
(3)固时俗之 兮
古义: 。
今义: 。
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漂亮的女子
荒唐
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而壮大
善于取巧
(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4)偭规矩而
古义: 。
今义: 。
(5)吾独 乎此时也
古义: 。
今义: 。
(6)宁溘死以 兮
古义: 。
今义: 。
改变措施
改正错误
走投无路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随流水消逝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园或祖国
(7)自前世而
古义: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来的样子
①连词,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②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文白对译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千面人物深挖掘——分析主人公形象
[情境导入]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对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其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概括《氓》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提示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纯洁善良,她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②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③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氓》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期 项 目
心理状态 分 析
恋爱时
结婚后
热情,幸福。
一、二两章写的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描写的是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情状。
怨恨,沉痛。
三、四两章写的是女子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的言行并无什么过错,而男子却朝三暮四,纵其心欲,无所顾忌。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女子有对丈夫的怨恨、斥责,更有沉痛的人生感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时期 项 目
心理状态 分 析
被弃后
清醒,刚烈。
五、六两章,女主人公回顾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就是她当时心理的写照,并主动喊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从感情的旋涡中抽身而出,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
3.阅读诗歌《氓》,请简要分析男主人公“氓”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男人。
4.结合诗歌内容,请分析概括《离骚》(节选)一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示 该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①他出身高贵,身世美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②他有着唯美高洁的外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③他有着高洁的内在品质。首先,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绳墨”),举贤授能;其次,他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们的追逐私利;再者,他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研读任务二 委婉直白皆关情——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情境导入]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
5.《氓》中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提示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愿望。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指未婚男子,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刻反思,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6.(拓展延伸)阅读完诗歌《氓》后,你觉得与丈夫离婚后的女主人公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吗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提示 (示例)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女主人公很难拥有幸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男子的附属地位,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也能看出那个时代女子在爱情中、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所以,女主人公在与丈夫离婚后,也将面临一系列的生存问题。(会拥有幸福的生活的观点也可以,表明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7.《离骚》(节选)中诗人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其心志更加坚定,毫无退缩的念头。诗中有多处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请你找出来并加以简要分析。
提示 ①“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明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明自己虽然遭到不理解和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的节操。
8.(拓展延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选择抱石投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屈原投江这一行为的理解。
提示 (示例)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使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也还是楚国的臣子,即使有再远大的理想也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然而现实是君主是非不分,听信小人谗言,正道直行的他,不愿同流合污,却也难以改变国家现状,因而选择随江水流逝。(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研读任务三 艺术手法要把握——赏析诗歌的艺术和抒情手法
[情境导入] 品读诗歌,要结合具体诗句,明确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并能分析其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抒情手法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感情的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品读这两篇诗歌,我们不仅要能够明确艺术手法,还要注意体会抒情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9.《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提示 ①女主人公婚前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表现了她的纯真热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婚后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表现了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②“氓”婚前是“氓之蚩蚩”,婚后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突出了他的不专一和粗暴。③对比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10.结合诗歌,请简要分析《氓》中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点。
提示 ①《氓》前两章回忆求婚和成亲,是叙事,但叙事中又带有抒彩。叙说恋爱过程时,叙事中有依恋和抚慰,有挚爱和纯情,充满着恋爱的喜悦感和幸福感。鲜明的抒彩,使得女主人公对自己恋爱生活的追忆饱含着回味不尽的甜蜜和欢欣。②第三到五章诉说婚后的遭遇,抒情兼有叙事,是叙事与抒情的融合。第四、五章,被休弃的女主人公在诉说心中的悲愤,议论兼抒情,指控“氓”的背信弃义,倾吐满腔的愤愤不平。第五章一章十句,连用了六个表示感叹语气的“矣”字作句尾,使得这一章的抒情性胜过了叙事性。③最后一章是在对婚前相爱的追忆中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是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反思,是对世间年轻姐妹们的语重心长的告诫。在这首诗中,叙事中带有感彩,抒情强化了人物形象,诗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11.阅读《离骚》(节选),说说本诗是如何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提示 ①本诗中的叙事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在叙事中隐含抒情。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隐喻的叙述饱含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②诗人在行文中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并未直接议论、抒情,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使读者从具体的形象画面中感受到各色人物,并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诗人通过比兴构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色彩的情节,如车马迷途、采撷芳物等,并以香草比喻贤臣。③本诗叙事并非连贯、完整的,不具体、不完整的叙事成分被巧妙地镶嵌在诗人的抒情当中,如“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继而抒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接下来诗人又开始叙述朝中小人如何排挤自己,诗人以浪漫的叙事抒写了自己心中无以承受的满腔悲情,使叙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氓》与《离骚》(节选):比兴手法的不同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1.阅读《氓》和《离骚》(节选),请你从两篇诗歌中找出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寓意。
提示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寓意:用桑叶的状态来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
《离骚》(节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的“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来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比拟诗人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2.《氓》和《离骚》(节选)中都运用到了比兴手法,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诗歌内容,请你简要分析。
提示 《诗经》中的“比”往往比较简单,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往往在诗的开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全诗起着标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相对而言,《诗经》中的“比”和“兴”是分离的,而屈原则把《诗经》中的比与兴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了比的手法发挥了兴的作用,使这具有象征的功能。在《离骚》中,诗人已经不再单纯地考虑事物的自然属性,不再追求自然事物与思想感受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把本体和喻体混为一体融合在统一的艺术形象中,并通过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饱含感情的艺术境界,构成一个五彩纷呈、出神入化的象征体系。
整合建构
氓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诗从一个女子自述的角度,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沉醉到清醒、从悔恨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女子对始乱终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恋问题上备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离骚(节选)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自述其身世、遭遇,表明自己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但他的坚持正道却受到周围人的猜疑和恶意中伤,面对小人的污蔑、君主的疏远,屈原不断追寻、反省,最终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独立不迁”话屈原
文本一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是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 ”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 《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文本二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阅读思考
1.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楚)国精神缔造者,是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楚)国主义战士。这两则文本对此是否有所体现
提示 有。文本一认为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文本二中辛弃疾借屈原的《离骚》来表达忧国忧民、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其实就是赞美《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文本二中“听读《离骚》”的辛弃疾身上同样体现着“独立不迁”的思想品质。结合文本,请你加以分析。
提示 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心怀国家,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如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