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单元人文主题 使命与抱负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本单元我们学习革命导师和志士仁人的相关作品,领会他们的襟怀与抱负,学习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承担时代使命的精神。同时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习惯,培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
学科素养目标 1.体会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人生选择之间的关系,激发当下青年对使命与抱负的思索。
2.把握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针对性;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不同风格。
3.学习演讲稿的写作,学会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①体会语言特色,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读懂长句,感受表达的力量。 ②学习革命伟人的精神品质,感受思想的光辉。 ③注意文章的实用性、针对性,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利用相关资料,以辅助、阐析、比对、联系等多种方式搭建支架,感受两位革命导师的思想光辉;站在听众的立场,以回溯语境的方式感受演讲的表达效果,体会演讲词独特的魅力。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1 谏逐客书/李斯 与妻书/林觉民 ①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 ②学习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 ③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进谏方式;品味《与妻书》的语言魅力,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引入背景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辅助阅读,明确《谏逐客书》《与妻书》的写作原因;注意文章的针对性,明确写作意图及目的,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情感态度。
单元写作任务 写演讲稿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资源助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是19世纪的智力巨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于一身,是罕见的领军人物。
——《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里耶德曼
作者简介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卒于英国伦敦。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作品背景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1848年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马克思积极投身革命,辗转于比利时、法国、德国之间,奔走宣传。在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在德国,他和恩格斯一起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无产阶级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筹办《新莱茵报》并担任总编辑。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又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运动高涨,掀起了一场为争取工人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到1848年,运动经历三次高潮均被镇压,逐渐衰落。1848年后,以厄·琼斯为首的宪章派左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支持下力图复兴宪章运动,《人民报》就是他于1852年创办的无产阶级宪章派纲领的宣传阵地。1856年4月14日,流亡英国的马克思受邀出席《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第一位上台讲话,讲话的记录稿发表在4月19日的《人民报》上,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篇演讲。
相关常识
演 讲 词
演讲词是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常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等。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吵rǎng 嚷 fēi默 菲
瓜ráng 瓤 fēi红 绯
rǎng除 攘 fěi谤 诽
狡kuài 狯 争biàn 辩
guì子手 刽 biàn别 辨
kuài炙人口 脍 发biàn 辫
3.掌握词语
4.词语辨析
微不足道 不足挂齿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相同点:都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不同点:“不足挂齿”常用于表示谦虚,“微不足道”则无此用法。
例句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力量是 微不足道 的,人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②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 不足挂齿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
资源助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的三大贡献:与马克思共同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全力支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恩格斯晚年的理论创新。
——王东、赵玉兰
作者简介
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主要著作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等。
作品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简朴的葬礼,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恩格斯的这篇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以特定身份发表的讲话,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饰,以婉曲之意倾吐了悼念之情。讲话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
相关常识
悼 词
我国古代称悼词为“哀辞”“吊文”“祭文”,它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一种文体。悼词一般在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与一生中的成就和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达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简而言之,悼词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论其人”和“述其哀”。现代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文体。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sǔn失 损 繁wú丛杂 芜
yǔn命 殒 wǔ逆 忤
yǔn落 陨 wǔ媚 妩
zǔ咒 诅 领yù 域
jǔ嚼 咀 鬼yù 蜮
jū击 狙 疑huò 惑
3.掌握词语
4.词语辨析 摸索 探索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相同点:都有“寻找”的意思。
不同点:“摸索”,着重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试探着寻找,对象常是方向、方法、经验、门径、技术等。“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
例句 ①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当我在黑暗中 摸索 时,它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②岳西县委、县政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指导,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为主线,积极 探索 绿色发展之路。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
相同点:都有“不深入”的意思。
不同点:“浅尝辄止”,指做事不深入。“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例句 ①我们要加大追责力度,不要 浅尝辄止 ,要勇于走进深水区,发现“病情”的根源,在以后的工作中坚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②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浮光掠影 地浏览根本无法吸收其精华。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演讲逻辑
1.即兴演讲四部曲:
(1)马克思的这篇即兴演讲是怎样先声夺人、激起听众的兴趣的
(2)马克思的这篇演讲是如何针对现实的
(3)这篇演讲中,马克思列举了哪些事例
(4)马克思的演讲是怎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
提示:(1)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激起听众的兴趣。
(2)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导入演讲,他把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且,接下来所列举的事实都是现实生活中无可辩驳的,极容易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3)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4)从“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达,到“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提示:中心观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已经到来,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结构思路:①从1848年革命谈起,并以此突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与巨大影响。②接着,通过列举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③最后,指出这场社会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是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3.作为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基本遵循了悼词的常见体式和思路:悲痛—颂扬—悼念。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提示:①悼词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含蓄的说法,“下午两点三刻”“不到两分钟”等具体数字,都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②悼词的主体部分由两个“对于”开头的短句领起,清晰地归纳出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越贡献,然后再分层次细化叙述,可谓环环相扣。
③文章最后一段,用一句话再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既悼念,又表达了对马克思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之情。这一结尾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研读任务二 分析复杂语句,把握深层意蕴
4.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文章首段说:“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说明了什么 作者连用两个“秘密”,有何用意
(2)“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句中两个“奴隶”含义是否相同 “愚昧无知”的内涵是什么
(3)“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1)①“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说明当时的社会革命处于一种比较懵懂、盲目的原生状态,还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②连用两个“秘密”,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这一新生力量所具有的巨大历史价值、政治意义。
(2)①不同。前者是指工人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后者则是指资本家成为自己所攫取的财富的奴隶。②“愚昧无知”指资本家借助生产力的发展,变本加厉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引发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将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并且“愚昧无知”的嘲弄显示了极强的讽刺力量。
(3)发明和进步使得物质力量向智能化发展,机器变得越来越先进、灵巧、高效,好像具有了人的生命、智慧;有些人却一心趋利,贪得无厌,变得愈加冷酷、自私、无情,失去了博爱、善良的人性,从而被物质化了。
5.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1)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2)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3)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提示:(1)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狡狯的精灵”语出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用在此处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比喻和典故的运用,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马克思深刻的理论,即工人阶级是化解这一矛盾的不二人选,工人阶级将推动社会的新生力量高效发挥作用。
(2)运用了比喻和用典。“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此处用来喻指造福于劳动大众的革命。“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出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此处用来喻指革命。这些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力量。
(3)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将“无产阶级”比作“执刑者”;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一种新生的人类,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审判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6.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3)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提示:(1)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作者运用讳饰的手法,表达了无限痛惜的感情。
(2)“当作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3)“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这句话是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无私战斗和奉献一生的最好概括,表现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用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也表现了恩格斯对自己挚友与战友的赞颂与怀念。
7.作为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请阐述其语言及表达特色。
提示:①语言准确严密。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
②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记叙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串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著名的演讲词,请填写下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提示:
篇 目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对象 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出席马克思葬礼的亲友
演讲目的 鼓舞革命同道 致敬亲密战友
演讲主题 无产阶级必须迎来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主要内容 ①1848年革命的意义:宣告无产阶级解放;②社会革命的起源;③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与衰颓的征兆的社会矛盾;④新生的革命力量:工人;⑤英国工人的先进性;⑥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①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④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都是演讲稿,作为演讲稿,作者在当时的场景中写作,会设想读者(听众)的反应,根据不同的受众来调整语言。写作情境、语言体式和风格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他们语言风格的异同。
提示:①《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演讲,运用口语语体,语言通俗明快。他们所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相应地用了复杂的长句。
②马克思的演讲思想深刻,气势恢宏,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的胸怀;因为是在纪念会上讲话,所以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幽默感,活跃了现场气氛。而恩格斯的演讲地点是墓地,是写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悼词,语调庄重、哀伤而又充满力量。
整合建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思路整合
主旨归纳
这篇演说向我们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随着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路整合
主旨归纳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精要的总结,从历史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深沉的哀悼之情。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走近伟大导师,感受思想光辉
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里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就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的区别而言的。马克思推崇为人类带来光明而牺牲自己的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其实,他自己才是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人生榜样的感召下,有无数的青年人遵循着这种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为了表达对难忘的导师和忠实的朋友的爱戴和感激,我从德国来到这里。他是一位忠实的朋友!他的最老的朋友和战友刚才说,卡尔·马克思是本世纪最遭嫉恨的人。不错,他是最遭嫉恨的人,但他也是最受爱戴的人。最嫉恨他的是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最爱戴他的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因为他们已经觉悟到本身的地位了。被压迫被剥削的群众爱戴他,因为他热爱他们。我们对马克思的逝世感到不胜悲痛。他的爱同他的恨一样伟大。他的恨是由爱产生的。他不仅具有伟大的智慧,而且还有伟大的心灵。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然而在这里,我不仅是他的学生和朋友,而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党委托我表达它对自己的导师和缔造者(因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缔造)的感情。
说漂亮话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卡尔·马克思最讨厌空话。他的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把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党从空话下面解放出来,并给了党一个坚实的牢固的科学基础。他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他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是为了从那里走向人民,使科学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
科学是人类的解放者。
自然科学把我们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天上的神尽管被科学消灭了,但它仍然存在着。
马克思向人民揭示的社会科学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同时也能消灭人间的偶像和权贵,只要这些人活着,他们就不会让神死去。
科学不仅属于德国。科学没有任何界限,尤其没有民族界限。因此,《资本论》的作者自然应当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缔造者。
我们把科学基础的奠定归功于马克思,这种科学基础使我们能反抗敌人的任何进攻,使我们能以日益壮大的力量不断地进行我们已经开始的斗争。
马克思使社会民主主义从宗派、从流派变成政党,变成正在胜利地进行斗争并将取得胜利的政党。
而且,不仅对我们德国人是如此,马克思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全世界无产者。全世界能够思考的、有思想的无产阶级都将对他表示感激和尊敬。
我们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我们决不会耽于悲痛。他并没有死。他活在无产阶级的心里,他活在无产阶级的思想里。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他的学说将日益发扬光大!
我们不会耽于悲痛,而会照着已故的伟大战士那样去行动。我们要尽全力来早日实现他的教导和他的志向,这就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的纪念。
敬爱的永生的朋友!我们一定沿着你所指出的道路前进,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我们在你灵前的誓言!
(摘编自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
材料二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选自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三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但是,正如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一定使我们感到压抑。
这里,我们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办法,而以自我欺骗来解救又是多么糟糕!
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同时,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这些职业看来似乎还是最高尚的。
这些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
相反,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摘编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阅读思考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时代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不可分割地结合在理论中。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说明三篇文章各自是如何分析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①李卜克内西在《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中说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他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是为了从那里走向人民,使科学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从马克思个体以及人民的角度融合了科学和革命。
②《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指出19世纪的伟大事实,一方面是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是衰颓的征兆,即生产关系的落后,必然导致工人阶级革命。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阐述科学和革命的关系的。
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主要从革命家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革命的力量,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2.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那么作为革命导师,他对我们青年人择业、树立怎样的职业理想又有什么建议呢 请阅读材料三,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应遵循三条标准:一是选择的职业能够使人获得最高尊严;二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之上;三是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人类进步而劳动并达到完美境界。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