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9课 两宋的
政治和军事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1.通过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了解,理解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及各项措施。(历史解释)
2.结合历史地图和文字史料等,分析两宋时期面临的内忧外患,从而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 通过对两宋历史的学习和岳飞等伟大历史人物的了解,激起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忧患意识,升华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重点难点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⑴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北宋)司马光《涞水记闻》
赵普认为五代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他建议如何解决呢?
雪夜访普图
建议: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原因:藩镇割据,君弱臣强
1、地方:加强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统兵权 离
调兵权 分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
定期
换驻
⑵分散机构权力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四监司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通判→知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北宋是如何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设“四监司”
⑶崇文抑武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劝学文
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好男不当兵
——宋民间谚语
问题探究: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宋)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材料三:“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四: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1)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总结: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大有不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宋朝如何做到“自安”?“大有不安”又是指的什么?
影响:
利
弊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和议名称 和议内容 签订双方
澶渊之盟 双方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北宋、辽
庆历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北宋、西夏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积弱
1.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费直线上升。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积贫积弱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积贫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1.背景
王安石变法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王安石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庆历新政”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措施:
目的 措施
富国
强兵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进步性: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王安石变法
【课堂探究】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之战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南宋的偏安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的偏安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
A. 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 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C. 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 促使财政收入保持长期稳定
C
1.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B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4.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强化君主专制
C
C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5.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 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 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D
A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