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重点: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难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辽朝——契丹族
(916-1125)
1.起源——契丹族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耶律阿保机
2.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3.辽宋关系
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问题探究:辽朝的统治策略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材料三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仰垂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辽史·食货志上》
材料四
幽云十六州自古便是农业耕作地区,有很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辽太宗起初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汉人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另一方面,太宗仍然对汉文化采取吸收融合的态度,契丹统治者在面对比自身文化高得多的民族间题上,不得不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因俗而制”的国策。
——摘编自尹德蓉《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辽朝因俗而治的原因
契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为对农耕地区的有效统治;汉人对民族高压政策的反抗;统治者文化融合的政策
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
第一,区别对待各民族,让其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第二,大量汉人进入契丹,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辽境内主要分布着契丹、汉、渤海、奚、室韦、女真、蒙古、回鹘、党项等民族,交错杂居,汉语成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语言,民族通婚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总结:辽朝南、北面官设置的意义
西夏——党项族(1038-1227)
1.起源——党项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统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生活方式?
1.起源:
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会宁府也称上京。
完颜阿骨打
3.对外关系: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金朝——女真族(1115-1234)
3.统治政策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
——《金史·章宗纪》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4.从鼎盛到衰落
金朝入主中原
设问:辽、西夏、金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二元制,因俗而治,
又留有民族特色。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1206年
灭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
1218年-1253年
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
1260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1271年
攻破南宋都城临安
1276年
在崖山海域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年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元朝的建立
元朝——蒙古族(1271-1368)
2.统治政策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元代急递铺令牌
(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宣政院印
材料一:行中书省……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人民版教材 必修一
问题探究:行省制度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研习两则材料,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行省处处受制于中央。
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直辖,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等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概括为什么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民族交融,四海一家
回回
汉人
蒙古人
畏兀
儿人
波斯人
阿拉伯人
四、元朝民族关系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民族政策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利益,元朝实行了民族差别对待措施。
——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2.元朝的灭亡
元朝的民族关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 蒙古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从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到辽宋夏金两三个政权同时并存、对峙,再到北方强悍的蒙古族迅速崛起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大通史》
问题探究 辽夏金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材料二 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金代钱币
材料四 辽金元明清北京城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夏金元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完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到元代的大统一;开发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推动了游牧渔猎民族向农耕文明的转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中原王朝制度向少数民族政权拓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合;推动了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民族歧视政策也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五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往交流交融,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
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
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
课堂总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
建立与扩张:1271年,忽必烈,大都
统治政策:驿道驿站、行省制度等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2.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 )
A. 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 解决了“冗官”问题
C. 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D. 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
C
1.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
A. 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 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 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 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A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3.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 D. 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
4.元朝的行省辖区广阔,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长官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行省制的设置(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割据隐患
C.完善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C
C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5.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6. 《元史》编纂者言:“汉梗于北,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上述言论的含义不包括,元代( )
A. 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B. 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C. 对边地的统治比较稳定 D. 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
D
D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