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与社会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各领域的新发展,体会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重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社会的变化。
重点难点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黄道婆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观察左图,分析宋代人口的增长趋势、原因及影响?
⑴趋势:人口逐渐增加,南宋时期人口减少,但仍堪比比汉唐盛世人口数。
2088×5=10440万人
1267×5=6335万人
⑵原因:中央集权加强,政局相对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提高;
农业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⑶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赋收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垦田面积增加;农业租佃关系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2、 手工业
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②元朝出现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矿冶业
北宋煤开采量很大,都城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宋元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4)棉纺织业
元朝棉纺织业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活字印刷术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榷场贸易
至元通行宝钞
2.海外贸易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材料一:
北宋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辖。北宋的输出品主要是瓷器、杂色帛以及各种矿产品;输入的多半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如各种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玳瑁、苏木等。
——范文澜、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南渡后,舶司岁入充盛。”
——元 脱脱《宋史 食货志》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使陆路对外贸易受阻。
(2)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
(3)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4)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3.城市的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木偶戏
猴戏
捶丸
蹴 鞠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唐宋时期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元朝时期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材料三:安史乱前,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北方的河南道,其次是河北道;而以人口密度计,最集中的地方是都畿道,其次是河北道,分别是每平方公里58.7人和56.76人。南北人口的比例为4:6,此时中国北方的人口仍多于南方……北宋初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4。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材料一:从唐代中期开始,江南地区便担负起了较重的赋税。《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材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陆游集》
问题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寡
问题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三种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使南方生产力构成中的主导力量大大增强……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林莽丛生的广大丘陵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第三,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的优点,从而使南方农业具备生产周期短、生产率高的优越性。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①人口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自然因素: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③政局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④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材料一: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南
北
分
卷
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南北分卷解决了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也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城市发展与 海外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文化重心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间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推动民族多样性发展。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南方逐渐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
四
阅读教材第四子目结合材料,讨论宋朝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唐代369名宰相集中地分布在98个新旧门阀家族之中,博陵崔氏一门接连出了15名宰相者。而在北宋72名宰相当中,继世为相者不过吕(3世)、韩(2世)二家。 ——张邦炜《论取士不论家世》
变化一: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门第观念淡化。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欧阳修《文忠集》
士
农
工
商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变化二: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纵向流动
士
农
工
商
纵向流动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横向流动
迁移住所
更换职业
【课堂总结】
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业和
城市的繁荣:
经济
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农业
耕种技术: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与推广; 边疆进一步开发
宋: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制瓷业
矿冶业——煤碳大量开采,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
和质量。
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手工业
商品经济:
城市兴盛:
门第观点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稻麦复种制普及
经济作物专业片区出现
边境榷场贸易活跃;纸币出现;海外贸易繁荣,
广州、泉州、明州是主要外贸港口。
宋朝:东京、临安人口超过百万
元朝: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南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南方文化进步,科举采用南北分卷制度
元朝: 重新开通运河(漕运),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2.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 )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B
1.某文献记载一植物云:……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因此,各级政府大力推广种植。这种植物最有可能是( )
A.桑树 B. 亚麻 C. 棉花 D. 烟草
C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3.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达官贵人的需要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4.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D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5.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
A. 抑制了官僚腐败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降低了官员素质 D. 确立了官僚玫治
6.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管理失控 B. 坊市制度的设立
C. 经济严重衰退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