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高度,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新中国制定和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梳理新中国逐步突破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走向更更广阔的外交舞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比较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及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论证“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这一观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以及它对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
2.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为什么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请用史实予以说明。
学生回答: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造成近代屈辱外交史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落后的社会制度;综合国力衰弱;统治者的腐朽等。
3.教师补充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站起来的中国开始真正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并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如何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所示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人物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挥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学生回答:①任人宰割的人物指的是清政府(答李鸿章亦可)。②强盗指的是八国联军。③词汇:丧权辱国、屈辱的外交。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回答: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它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教师提问: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印度、缅甸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学生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践行,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会进行武力扩张,化解了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疑虑,并倡导各国地位平等、和平共处、尊重彼此,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3.史料研读。
吴努总理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在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民的这种恐惧。”“因为……他的行为举止看不出像一位大国的总理,而像是一位兄弟国家的总理。”
——《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周恩来的到访和他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缅甸总理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和平等相待。
4.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学生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倡导各国地位平等、合作共赢,反映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共同心声。
目标导学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在万隆会议召开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请同学们思考:西方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万隆会议?周恩来为什么明知有生命危险还要如约参会?
学生回答:①西方帝国主义害怕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帝反殖。②周恩来冒险参会更加体现了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诚意和不畏艰险的胆识。
2.教师提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同”“异”分别指什么?“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①背景:会上,帝国主义挑拨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②同:一是指与会的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二是都希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指与会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不同。
3.提出问题:“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学生回答:①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原因: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三、课堂总结
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打破了外交孤立,与苏联等国建交;以和平共处的原则影响世界,加强了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些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国家独立是前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屈辱的近代外交有着根本的区别;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外交策略上适时调整,由与苏联结盟到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再到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外交家的魅力与智慧,周恩来以巨大的个人魅力、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让新中国的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漫画,还借助大量文字材料来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采取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教学方式,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以求最大效果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