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7 08: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认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层层设疑的写法及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东晋末年,几经宦海浮沉最终归隐的陶渊明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便在自己的文章里建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这个人间仙境里,没有战乱,没有外界的纷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都生活得幸福美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陶渊明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吧!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作品有《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当时正是晋宋(南朝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这个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与憎恶,于是他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撰写了此文,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字音字形
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邑人(yì) 间隔(jiàn) 黄发垂髫(tiáo)
叹惋(wǎn) 语云(yù) 诣太守(yì)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因为,缘由
(2)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味道)新鲜
(3)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4)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5)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指运输事业
(6)咸来问讯 古义:全,都 今义:像盐的味道
(7)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8)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隔开,隔绝
(10)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表示条件的连词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13)既出,得其船 古义:已经 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14)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搀扶;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15)未果,寻病终 古义:实现 今义:果实,结果
(16)未果,寻病终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寻找
3.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 房子
(2)中
①晋太元中 年间 ②中无杂树 中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4.词类活用
(1)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2)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才通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通过
(4)复前行 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5.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全,都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4)具答之 具:详细
(5)闻之,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6)之
①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②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结合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易理解错的词语。
3.根据“渔人”的行踪划分文章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2)第二部分:渔人进入桃花源;(3)第三部分: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4)第四部分: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太守派人探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及刘子骥打算前往亦“未果”的情形。
4.简要概括“渔人”的行踪。
【交流点拨】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忽逢桃花林,甚异之
第二部分(第2段):舍船进入桃花源,见桃园美景
第三部分(第3段):村中做客,咸来问讯,不足为外人道
第四部分(第4-5段):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林未果,无人问津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跟随作者,我们走进了“桃花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社会平等,和谐安宁,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种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归宿。但是这种理想的社会真的存在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探究这篇课文吧!
二、自主学习
翻译、背诵全文。
三、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文中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2.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了这个地方后,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花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样写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使桃花源显得似真亦幻,似有而无,也表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交流点拨】桃花源中有人们理想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是被理想的光环笼罩着的社会环境;桃花源中的人过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6.本文在写法方面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1)以时间为顺序,层层设疑的写法。作者为了把桃花源描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对“渔人”“桃林”“桃花源”“太守寻向所志,遂迷”以及“刘子骥规往未果病终”等描写,使得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仙境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本文仅用了300余字就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描绘桃花源的景象不过用了100多字,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直到写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的话。语言朴素自然,构思巧妙得当,读来清新如画,表现出丰富深厚的意蕴效果。
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以武陵人忘路逢桃花林、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归宿,使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在黑暗社会的痛苦中找到了寄托,得到安慰。在当时看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4、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进入桃花源
人: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热情好客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渔人的行踪
桃花源记
描绘世外
桃源景象
向往理想
社会生活
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