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提升卷(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提升卷(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7 06: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公元214年,刘备攻破成都后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值)百钱”(1枚直百钱抵100个汉五铢钱,但重量只为汉五铢钱的4倍),命令官吏用“直百钱”收购物资;数月后,益州府库充盈,为刘备打退曹操对汉中的进攻提供了物资保障。由此可知,这些做法( )
A.使五铢钱退出了流通领域 B.是解决财政问题的长效手段
C.加重了对益州百姓的剥削 D.完善了蜀汉政权的金融体系
2.西晋大臣傅咸上疏指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东晋的范宁则上疏称:“今并兼之士亦多不赡,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禄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无节”。据此可知,晋时(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民本思想开始成为主流 D.流民问题渐趋严重
3.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原因是( )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 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
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魏晋时期,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提交给吏部作为参考。吏部将最终决定如何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 )
A.维护士族特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稳定社会秩序 D.确立正统地位
5.南朝的高门士族拥有“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政治特权地位和“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的腐朽生活方式,使他们既丧失经世治国的本领,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这表明南朝( )
A.士族阶层逐渐衰弱 B.以高门为统治支柱
C.崇尚华丽的审美观 D.特权阶层内斗不断
6.《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描述可用于研究( )
A.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 B.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
C.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 D.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
7.如表是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民族观,这可用来论证( )
民族 民族观
匈奴 刘渊继位之初就历举大禹、文王之例,表明戎夷也可人主中原
氐 苻坚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
鲜卑 北魏宣称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以统一南北为己任
A.民族观念相对狭隘 B.民族差别日益扩大
C.分裂割据出现根源 D.统一乃是大势所趋
8.“永桥以南,圜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一日金陵,二日燕然,三日扶桑,四日崦嵫。……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这反映了( )
A.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 B.北魏都城洛阳的繁盛
C.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 D.唐代文化的开放包容
9.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赐复胡姓”政策,规定士卒须以主将的鲜卑姓作为姓氏。对于非鲜卑族主将赐予鲜卑姓,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这一举措( )
A.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B.激化民族矛盾
C.导致了世家大族兴起 D.促进民族交融
10.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统治者适时政策调整 D.由于战乱无主荒地大量增多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情山水、倡导隐居成为社会风尚,不仅山水诗、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造园艺术也发生了向自然风景园林的转化倾向。这一风尚形成的文化因素是( )
A.社会主流思想转变 B.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道教的影响力增强 D.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12.十六国北朝的石窟艺术大为发展,主要代表有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广泛传播 B.北方社会稳定
C.中外交流密切 D.建筑技术成熟
13.“塔”字,原不见于中国早期文字,为六朝时期翻译佛经所创。起初塔与庙结合,成为佛教象征,后来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当与中国古代宗教重偶数相关)。上述变化,说明塔( )
A.自身佛教色彩已经消失 B.见证了佛教的兴衰历程
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媒介 D.已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
14.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直至贞观六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朝洛口仓库的储积,隋末李密用过;东京所积布帛,王世充曾占据过;西京的府库也为国家所用,到现在还未用尽。”可见隋朝( )
A.广设粮仓 B.国富民穷
C.盛极一时 D.苛政而亡
15.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16.公元714年,唐鸿胪卿崔忻在完成册封使命返回长安时,途经都里镇(今辽宁旅顺),命人在黄金山凿井两口留念,并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下图为该石碑的拓片,据此判断派遣崔忻出使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曾铸造大钱,史称大钱“乾元重宝”。开元通宝重3.98克,“乾元重宝”重5.97克,一文“乾元重宝”应该值大约1.5文开元通宝,官方却规定值10文。朝廷的这一做法( )
A.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B.助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C.降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弱化了政府市场监管力
18.中唐诗人王建曾在甘肃武威作《凉州行》,诗中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绿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成果凸显 B.边境民族已被同化
C.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19.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下令建凌烟阁并为二十四位功臣作画像挂在里面,以表彰其功业。之后一百余年,凌烟阁里没有变化。到唐中晚期的代宗、德宗、宣宗时再画功臣像于凌烟阁。据此推知,唐中晚期( )
A.藩镇割据已平定 B.国力由盛转衰
C.战乱与动荡再现 D.皇权羸弱不堪
20.依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墨敕斜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 B.三省六部形同虚设
C.中央集权 D.官吏任命程序混乱
21.下表是唐代前期科举出身官员的身份来源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科目 出身 618-649年 650-683年 684-709年 710-732年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寒族 2 5 21 19
明经 士族 4 7 18 14
寒族 1 3 6 7
制科 士族 13 9 15 15
寒族 2 3 5 7
A.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B.寒门庶族势力上升
C.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D.官员选拔标准不公
22.白居易在《赠友》中写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贱累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上述诗文意在( )
A.批评两税法 B.赞扬开元盛世
C.推崇商业发展 D.批判租庸调制
23.《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24.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边关的民族交融 B.国家的动荡不安
C.社会的积极进取 D.文学的繁荣发展
25.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
A.海路交通促进了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根据北宋陈舜俞《庐山记》“虎溪三笑”故事所作的一幅画。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三十年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相传如果越过虎溪,寺后山林的守山虎定会大吼。某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客归家,不觉越过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紧扣题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C 7.D 8.B 9.D 10.C
11.C 12.A 13.D 14.C 15.D 16.D 17.A 18.A 19.C 20.A
21.B 22.A 23.C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1)作用: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笼络了天下读书人;⑤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任答两点)
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7.(1)发起者:北魏孝文帝
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2)赋税制度变化:从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
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写“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向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8.示例
主题: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
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
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