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检测(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检测(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7 06: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下图反映了2015—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及增速。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 交通事业不断进步
C.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 D. 人们休闲意识增强
2、(3分)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 历史悠久 B. 厚往薄来 C. 航海创举 D. 技术先进
3、(3分)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其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千里赖通波”是指隋唐大运河 (  )
A.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 有千里之长
C. 起到防洪作用 D. 发挥了灌溉作用
4、(3分)1908年美国实现了汽车量产;1929—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2018年中国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表明( )
A. 世界交通持续发展 B.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C. 亚洲国家集体崛起 D. 交通引领经济繁荣
5、(3分)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
A.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C. 科技和市场的拓展
D.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
6、(3分)二战后,德国慕尼黑小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当城市交通机动化已阻碍通行顺畅时,人们提出建设“行人优先区”。英国则通过限制机动车的活动,保护行人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德国步行街区开始建设。这反映出 (  )
A.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B. 各国都开始限制汽车生产与消费
C. 机动车与行人的矛盾难以调和
D. 二战后汽车工业是各国支柱产业
7、(3分)1904年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当时世博会向观众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应是 (  )
A.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 富尔顿的汽船
C. 福特的汽车 D. 莱特兄弟的飞机
8、(3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当时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
A.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 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 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9、(3分)下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伊敦号”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 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 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10、(3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没有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
A. 郑和没有航行到达美洲
B. 郑和没有航行到达欧洲
C.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D.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
11、(3分)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铁路事业在全球发展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C.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12、(3分)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是对下列我国古代哪一项工程的赞颂?(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五尺道
13、(3分)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中国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得益于( )
A.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借鉴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 借鉴欧美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4、(3分)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A. 农业灌溉的需要 B. 旅游观光的需要
C. 商品运输的需要 D. 海外贸易的萎缩
15、(3分)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
A. 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 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 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5分)
16、(28分)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不仅是中国百年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材料一 1865年,清政府投入54.3万两白银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1867年起每年还拨给30万-70万两经费。1868年,其船厂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大型机器兵船“恬吉”号。不过,由于所造轮船质量差、成本高,李鸿章认为“造船不如买船”。1873-1885年仅造了4条船,后来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
1905年,江南船坞从总局中分离出来,“扫除官场旧习”,仿照商坞的经营方式,承接外来商船的修造业务;对军舰修造,也要按工料收取成本费用。开办当年就把借支的开办费用全部还清,在6年间共造船136艘。
1912年,船坞划归海军部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初它为美国政府制造了四艘万吨级运输舰,得到了美国运输部的好评。当时的《东方杂志》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船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此时,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方面均超过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持续发展。1978年后,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专项军工任务的同时,它还成为中国船舶出口的主力军。它开发的液化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造船业的标志性产品。1996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7年,“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监交易所上市。
(1)阅读材料,以江南造船所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造船厂在1978年后快速发展的国内外条件。
17、(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航空工业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段洪伟《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的诞生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51年,一个中国工业代表团前往苏联寻求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了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型飞机后开展仿制工作,并在1954年成功首飞了初教5。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麦道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1998年空客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的项目,1999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并关闭了MD-90的生产线,中国民航产业陷入了困境。在民航产业遭遇挫折的情况下,2000年,国家决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
——摘编自张静波《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辛酸往事: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主要原因应从经济方面考虑,交通事业的进步、政府倡导、休闲意识提高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选A项。
2.【答案】C【解析】
3.【答案】A【解析】“至今千里赖通波”说明了隋唐大运河地位的重要性,即隋唐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故选A项。B项曲解了题意,排除;C、D两项所述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4.【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时间跨度大,成就突出,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1年”“打电话”“远洋货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发展,因此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市场和科技的拓展,故选C项。
6.【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小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小汽车大量增加,导致交通拥堵,进而政府制定政策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权利,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限制汽车生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工业结构问题,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1904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故D项正确。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故A项错误;富尔顿的汽船也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故B项错误;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由汽车流水线装配而成,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1904年还未出现福特的汽车,故C项错误。
8.【答案】C【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的,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项是我国工业技术落后的体现,体现不出“国情”,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73年‘伊敦号’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可知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进入新阶段,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题干材料所述时间“1873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可知与近代造船工业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反映了经济近代化,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故选C项,排除D项;A、B两项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交通资源由铁路一家独大到铁路、公路并行发展,这取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陆路交通无关,排除;B、D两项分别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掠夺等历史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12.【答案】A【解析】题干利用诗句创设了情境,湖、湘、蜀是指湖南、湖北、四川,南通岭海是指向南通往广东、广西等岭南地区,而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流域,为征服岭南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经济建设活力,国民经济蒸蒸日上,故A项正确;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C两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实践,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最主要的动力在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急需解决商品运输问题,而不是出于农业灌溉和旅游观光的考虑,且此时英国海外贸易激增而不是萎缩,故选C项。
15.【答案】D【解析】17世纪的荷兰凭借雄厚的商业资本和发达的造船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并非仅限荷兰一国,故排除A项;B、C两项应为英国崛起的原因,与题意不符。
16. 【答案】(1)示例一
历史信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其造船厂推进了中国的近代造船业,并促进了军队近代化;但由于在经费、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快陷入了困境。
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实业发展,江南船坞独立出来,从官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和业务范围的变化推动其快速发展。
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得到民国政府的扶持,加上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打破了外商企业的垄断,其产品也走向了世界。
江南造船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其曲折发展的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命运,其发展状况受本国政府、外国侵略势力、自身经营及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示例二
历史信息:从经营方式来看,江南造船所经历了从官营到民营的转变。它最初是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经费来自政府拨款,管理上受制于体制而陷入困境;后来采用民营方式,自筹经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业务范围来看,经历了由小量生产军舰到大规模地生产、修理军舰、商船的变化,业务从国内拓展到了世界。最初为实现自强目标,生产军舰,装备清政府军队;清末开始满足军用和民间商业发展需要,拓展了经营范围,企业快速发展,其产品还进入了世界大国。
从实力来看,从附属于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分厂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厂。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技术,发展缓慢,到后来加强自主创新,在生产数量、质量、总吨位等方面都超过了外商企业。
总之,江南造船所的发展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部分发展轨迹,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条件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对造船行业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国际:国际的总局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发展。(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1)问,据“清政府投入54.3万两白银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1867年起每年还拨给30万~70万两经费”可知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由“由于所造轮船质量差、成本高,李鸿章认为‘造船不如买船’”可知由于在经费、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快陷入了困境;由“1905年,江南船坞从总局中分离出来……在6年间共造船136艘”可知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实业发展,江南船坞独立出来,从官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方式和业务范围的变化推动其快速发展;由“1912年,船坞划归海军部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在造船数量、吨位等方面均超过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可知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得到民国政府的扶持,加上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打破了外商企业的垄断,其产品也走向了世界。最后,通过总结上述史实,我们发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江南造船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其曲折发展的历程折射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命运,其发展状况受本国政府、外国侵略势力、自身经营及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问,国内,由“1978”可知中国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由“1996年,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7年,‘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证监交易所上市”可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际,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这个也促进了我们自身的发展;由“它还成为中国船舶出口的主力军”可知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由“它开发的液化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快速集装箱船、跨海火车渡船等一大批高技术船舶”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发展对造船业的推动。
17.【答案】(1)特点:飞机制造业体现了科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为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型;飞机制造业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的组成部分;航空制造业的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2)不同:中国航空制造业起步晚;从仿制、自行设计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落后发展到领先世界,从国外引进技术、参与国际合作到服务于国际市场的过程。
意义: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