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7 10: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把我国划分为七大片区,下图为我国七大片区人口总量及占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土地面积
C.降水量 D.灾害发生频次
2.我国七大片区中(  )
A.华东应积极承接华中产业转移
B.东北气候寒冷,人口密度最小
C.西南向华东输送资金和劳动力
D.水源是限制西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往往面临转型模式的“抉择”。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常选择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下图为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A.扩大资源开采 B.改变主导产业
C.发展新兴产业 D.延长产业链
4.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  )
A.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 B.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
C.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D.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  )
A.新兴产业竞争力强 B.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C.劳动力更丰富廉价 D.产业类型发展多样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下图为世界四次制造业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  )
A.转移周期逐渐的缩短 B.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
C.自然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D.第三次以第三产业为主
7.下列能促进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战略是(  )
A.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全球市场 B.提高产品价格,保持价格优势
C.促进居民消费,带动国内产能 D.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下图为某极点俯视图,弧线ACB为晨昏线,其中BC为晨线,60°W与晨昏线相交于C点,且极圈与晨昏线相切于C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时刻合肥(32°N,117°E)的地方时为(  )
A.5:48 B.10:06 C.18:06 D.23:48
9.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  )
A.(0°,120°E) B.(23°26′S,60°E)
C.(23°26′S,60°W) D.(0°,60°E)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通常向南移动,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06年极涡面积指数距平示意图,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易形成(  )
A.低压中心 B.高压中心 C.冷锋 D.暖锋
11.由图可知,1960~2006年(  )
A.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
B.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一直大于亚洲
C.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
D.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
12.1990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  )
A.气温下降 B.寒潮增多 C.风力减弱 D.台风减少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13.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我国南方地区(  )
A.夏季降水增加 B.地质灾害多发
C.山火风险较大 D.冻害频率减小
14.甲地数值可能为(  )
A.-0.8℃ B.-0.5℃ C.0.3℃ D.0.5℃
15.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下列洋流势力减弱的是(  )
A.秘鲁寒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索马里寒流
二、综合题
16.(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兰斯塔德城市群位于荷兰(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西部,城市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其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得勒支为中心城市,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是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相继提出紧凑城市—网络城市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下图为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示意图。
(1)与我国城市群相比,分析兰斯塔德城市群特征。
(2)简述兰斯塔德城市群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的主要目的。
(3)说明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意义。
17.(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千米,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2023年3月15日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开始下闸蓄水。下图为汉江流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汉江流域聚落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汉江流域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3)简述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
18.(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的鸣沙山北麓,其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月牙泉地势低洼,众多碎屑物沉积,在此形成了一个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月牙泉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但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下图为月牙泉位置示意图。
(1)简述月牙泉的形成过程。
(2)说明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利于月牙泉形成的条件。
(3)推测月牙泉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的原因。
19.(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地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一般情况下,山地雪线大体与最热月的0℃等温线吻合。图1为全球各纬度山地雪线高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安第斯山脉南段示意图。
(1)说出南半球山地雪线分布总体特征,并推测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
(2)指出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坡雪线差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河流的差异。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1.A、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工农业发展,人口较少,A正确;
B、西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土地面积差异不大,B错误;
C、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均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不大,C错误;
D、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华东地区多旱涝灾害,因此灾害发生频次不是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2.A、华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均要高于华中地区,A错误;
B、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但夏季光热充足,且东北地区工农业基础较好,人口密度大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B错误;
C、西南地区可为华东地区输送大量廉价劳动力,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为华东地区输送资金,C错误;
D、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获得海洋水汽少,水资源短缺,水源是限制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D
4.A
5.D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小,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如实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也可以开发新的资源,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A、由图可知,资源开采殆尽,扩大资源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A错误;
BC、由图可知,资源开采的工业设备无法为当地第一、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改变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可能性很小,BC错误;
D、当地资源面临枯竭,且资源开采的相关工业设备无法为当地第一、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当地可延长产业链,对相关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D正确。
故答案为:D。
4.由图中“企业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可知,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产品与市场供需的关系,该城市转型路径与资源加工技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联度不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AD、复合型模式包括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延伸模式指的是延长原有资源产业的产业链,更新模式指的是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类型发展多样,A错误,D正确;
B、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和转型发展中经济实力弱,B错误;
C、在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对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要求较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B
7.D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工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市场、政策、其他因素。其中,劳动力因素体现为产业一般向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市场体现为产业向市场广阔的地区转移。政策体现为政策可迫使产业转出地落后的产业转出,产业承接地可通过优惠的政策、措施等吸引企业入驻。其他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运输成本的增加、原生产区地价昂贵或原材料短缺等。
6.A、图中没有关于制造业转移周期的信息,A错误;
B、由图可知,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英国、德国、美国3个制造业中心,B正确;
C、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是劳动力成本,C错误;
D、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7.由材料可知,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制造业的总体科技含量较低。
A、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A错误;
B、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很难保持价格优势,且提高产品价格,可能会导致产品竞争力减弱,B错误;
C、目前国内产能较高,且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需要国内国际双市场循环,C错误;
D、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加强产品竞争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8.D
9.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是昏线,由夜入昼的是晨线。晨昏线中隐含了四个特殊的时间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24时)。
8.由所学经度知识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60°W到60°E,相差120°经度,在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表现为劣弧,即从60°W逆时针到A再到60°E,说明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材料可知,弧BC是晨线,说明弧ACB右侧是昼半球,60°W平分大部分昼半球,说明60°W此时是地方时12时。合肥位于60°W东侧,时刻较早(即数值较大),经度相差177°,即11小时48分,可知此时合肥的地方时是23时48分,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AD、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弧线ACB右侧是昼半球,说明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夜现象,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AD错误;
BC、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2时,由上题分析可知,60°W的地方时是12时,说明太阳直射60°W,B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0.A
11.D
1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夏秋季节,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由于温度高、湿度大而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飓风)。台风(飓风)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北部、西北太平洋、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
10.AB、由材料“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可知,亚欧大陆北部的极涡应形成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热量散失的冬季,此时中高纬度洋面因热力性质差异,散热较慢,温度较陆地高,形成低压中心,A正确,B错误;
CD、冬季,中高纬度洋面接受太阳辐射少,加上散热导致总体水温较低,不易形成锋面,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C、由图可知,1960~2006年,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总体降低且呈负值,结合材料“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可推知,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减少,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减弱,AC错误;
B、由图可知,部分年份的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小于亚洲,B错误;
D、由图可知,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2.ABC、由图可知,1990年以来,北半球和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可知,极涡发生次数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气温上升,寒潮减少,风力减弱,AB错误,C正确;
D、台风与夏秋季中低纬度洋面水温有关,与冬季形成于极地附近的极涡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3.C
14.A
15.D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水温分布大致呈西高东低。当东南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涌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面水温下降,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面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13.由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秘鲁沿岸)海水温度距平值为负值,说明水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ABC、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印度尼西亚东部海域)水温偏高,使得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短,降水偏少,山火风险较大,因降水较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减少,AB错误,C正确;
D、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印度尼西亚东部海域)水温偏高,使得冬季与亚洲高压的气压值差异增大,冬季风势力变强,冻害频率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由图可知,甲与0℃等值线之间相隔两条等值线,图中等值距为0.3℃,则甲外侧等值线的数值可能为0.6℃或-0.6℃。
AB、若甲外侧等值线数值是-0.6℃,甲的数值应介于-0.6℃和-0.9℃之间,A正确,B错误;
CD、若甲外侧等值线数值是0.6℃,甲的数值应介于0.6℃和0.9℃之间,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ABC、由上题分析可知,出现拉尼娜现象时,东南信风增强,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的大洋环流均会增强,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增强,ABC错误;
D、由图可知,此时北印度洋海区的海水温度距平值是负值,说明海水温度偏低,受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气压偏高,西南季风减弱,索马里寒流势力减弱,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兰斯塔德城市群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2)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的主要目的是集约化用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3)兰斯塔德城市群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避免了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
【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等级划分;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解析】【分析】(1)我国城市群是由区域内多个大城市和数量较多的中小城市共同组成,地域上集中成片,没有明显的空间组织关系。由图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2)兰斯塔德城市群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说明土地紧张。结合材料“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和“城市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可知,荷兰土地紧张,紧凑型城市的主要目的是集约化土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3)由图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中心城市组群,生产要素由在各城市内部流动转变为城市群各城市间流动,结合材料“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是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避免了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
【点评】(1)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可发挥其产业带动、都市核心、交通运输枢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功能,为区域内的中小城市提供资金、技术、经验,促进区域内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带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2)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政策、政府、军事、宗教等。
(3)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17.【答案】(1)沿河谷分布。河谷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便利。
(2)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秦巴山地,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改善了汉江的航运条件;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发电量大,加大电力供给。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汉江流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附近。河谷地势较为平坦;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谷处多冲积土壤,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因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因此汉江流域聚落分布较多。
(2)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从流量和流速两方面进行分析。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秦岭、大巴山等地,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航电枢纽工程说明其主要功能是航运和发电。蓄水后,可以改善汉江的航运条件;由上题分析可知,汉江流域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优越,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后,发电量大,可加大电力供给。
【点评】(1)影响人口和聚落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2)评价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可从水能资源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可以开发水能资源。地质条件稳定;“口袋状”洼地修建水库、大坝工程量相对较小;人口密度低,修建水利设施时移民的搬迁量较小;交通便利,有利于水利设施的建设。
(3)修建水库(水电站)的意义主要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旅游、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等,但同时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如下游和入海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下游水量减少,海水易倒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阻挡鱼类洄游,生物多样性减少;灌溉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加重。
18.【答案】(1)月牙泉地势低洼,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月牙泉处于两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受到鸣沙山上积雪融水的沉积为月牙泉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条件;月牙泉三面被沙丘包围,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最终形成月牙泉。
(2)此地主要受到风力侵蚀,松散的土质有利于风的作用,形成了环抱状,为其抵御西北风和东南风;地质结构单一较稳定,常年受到沉积作用,最终形成月牙泉。
(3)地下潜流补给,东西两侧有河流;独特的地形地貌,三面环沙,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所以黄沙始终没有将月牙泉掩埋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风沙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月牙泉是小型湖泊,可从地形和水源补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月牙泉地势低洼,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冲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月牙泉处于两洪积扇和沙山之间的洼地;当地位于西北地区,冬季有少量降雪,春季鸣沙山上积雪融水的下渗和沉积为月牙泉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条件;月牙泉三面被沙丘包围,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最终形成月牙泉。
(2)本小题主要从当地外力侵蚀与单一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力作用强烈,松散的土质有利于风的作用,使得沙丘最终形成了环抱状,可为月牙泉抵御西北风和东南风;且当地地质结构较为单一,常年受到积雪融水的下渗和沉积汇聚,最终形成月牙泉。
(3)本小题可从水源补给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月牙泉有东西两侧河流冲积扇和鸣沙山积雪融水的补给,水源充足;当地地貌独特,三面环沙,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所以黄沙始终没有将月牙泉掩埋。
【点评】(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是形成沼泽湿地和湖泊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形成湿地的其他原因可以用水量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即收入水量大于支出水量时,湿地形成。收入水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入、洪水泛滥、跨流域调水,支出水量包括补给河流(径流排出)、蒸发、下渗、人类生产生活取水等。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度地区以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3)水在数量上遵循水量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固定的,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等于收入量减去支出量。水量收入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径流汇入,积雪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地下水补给,人工调水输入等。水量支出主要包括蒸发、蒸腾,下渗,径流输出,人工取水等。
19.【答案】(1)南半球山地雪线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南纬20—30度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附近达到最低。 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
(2)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雪线高于西坡雪线。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所以冬季雪线较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高于西坡。
(3)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有明显的断流和结冰期;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无断流现象,且无结冰期。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南半球山地雪线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南纬20~30°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附近雪线分布最低。因雪线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可推测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有当地纬度。南纬20~30°之间区域的纬度高于赤道,但雪线分布最高,由所学区域知识可知,该纬度范围内分布有安第斯山脉,说明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有山体的海拔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气温和降水。 东、西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基本相同,因此本小题主要从降水的角度进行分析。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雪线较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高于西坡。
(3)河流的差异主要指的是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有明显的断流,冬季气温较低,河流有结冰期;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无断流现象,冬季气温较高,河流无结冰期。
【点评】(1)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地形可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2)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河流的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水情,即河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包括流量、水位、汛期、水能(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要素。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河流的水系特征即集水河道的结构,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河道特征(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等。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降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把我国划分为七大片区,下图为我国七大片区人口总量及占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土地面积
C.降水量 D.灾害发生频次
2.我国七大片区中(  )
A.华东应积极承接华中产业转移
B.东北气候寒冷,人口密度最小
C.西南向华东输送资金和劳动力
D.水源是限制西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A
2.D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1.A、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工农业发展,人口较少,A正确;
B、西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土地面积差异不大,B错误;
C、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均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不大,C错误;
D、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华东地区多旱涝灾害,因此灾害发生频次不是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2.A、华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均要高于华中地区,A错误;
B、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但夏季光热充足,且东北地区工农业基础较好,人口密度大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B错误;
C、西南地区可为华东地区输送大量廉价劳动力,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为华东地区输送资金,C错误;
D、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获得海洋水汽少,水资源短缺,水源是限制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往往面临转型模式的“抉择”。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常选择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下图为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A.扩大资源开采 B.改变主导产业
C.发展新兴产业 D.延长产业链
4.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  )
A.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 B.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
C.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D.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  )
A.新兴产业竞争力强 B.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C.劳动力更丰富廉价 D.产业类型发展多样
【答案】3.D
4.A
5.D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小,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如实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也可以开发新的资源,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A、由图可知,资源开采殆尽,扩大资源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A错误;
BC、由图可知,资源开采的工业设备无法为当地第一、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改变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可能性很小,BC错误;
D、当地资源面临枯竭,且资源开采的相关工业设备无法为当地第一、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当地可延长产业链,对相关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D正确。
故答案为:D。
4.由图中“企业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可知,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产品与市场供需的关系,该城市转型路径与资源加工技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联度不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AD、复合型模式包括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延伸模式指的是延长原有资源产业的产业链,更新模式指的是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类型发展多样,A错误,D正确;
B、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和转型发展中经济实力弱,B错误;
C、在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对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要求较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下图为世界四次制造业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  )
A.转移周期逐渐的缩短 B.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
C.自然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D.第三次以第三产业为主
7.下列能促进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战略是(  )
A.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全球市场 B.提高产品价格,保持价格优势
C.促进居民消费,带动国内产能 D.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
【答案】6.B
7.D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工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市场、政策、其他因素。其中,劳动力因素体现为产业一般向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市场体现为产业向市场广阔的地区转移。政策体现为政策可迫使产业转出地落后的产业转出,产业承接地可通过优惠的政策、措施等吸引企业入驻。其他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运输成本的增加、原生产区地价昂贵或原材料短缺等。
6.A、图中没有关于制造业转移周期的信息,A错误;
B、由图可知,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英国、德国、美国3个制造业中心,B正确;
C、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是劳动力成本,C错误;
D、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7.由材料可知,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制造业的总体科技含量较低。
A、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A错误;
B、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很难保持价格优势,且提高产品价格,可能会导致产品竞争力减弱,B错误;
C、目前国内产能较高,且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需要国内国际双市场循环,C错误;
D、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加强产品竞争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下图为某极点俯视图,弧线ACB为晨昏线,其中BC为晨线,60°W与晨昏线相交于C点,且极圈与晨昏线相切于C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时刻合肥(32°N,117°E)的地方时为(  )
A.5:48 B.10:06 C.18:06 D.23:48
9.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  )
A.(0°,120°E) B.(23°26′S,60°E)
C.(23°26′S,60°W) D.(0°,60°E)
【答案】8.D
9.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是昏线,由夜入昼的是晨线。晨昏线中隐含了四个特殊的时间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24时)。
8.由所学经度知识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60°W到60°E,相差120°经度,在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表现为劣弧,即从60°W逆时针到A再到60°E,说明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由材料可知,弧BC是晨线,说明弧ACB右侧是昼半球,60°W平分大部分昼半球,说明60°W此时是地方时12时。合肥位于60°W东侧,时刻较早(即数值较大),经度相差177°,即11小时48分,可知此时合肥的地方时是23时48分,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AD、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弧线ACB右侧是昼半球,说明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夜现象,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AD错误;
BC、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2时,由上题分析可知,60°W的地方时是12时,说明太阳直射60°W,B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通常向南移动,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06年极涡面积指数距平示意图,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易形成(  )
A.低压中心 B.高压中心 C.冷锋 D.暖锋
11.由图可知,1960~2006年(  )
A.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
B.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一直大于亚洲
C.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
D.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
12.1990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  )
A.气温下降 B.寒潮增多 C.风力减弱 D.台风减少
【答案】10.A
11.D
1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夏秋季节,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由于温度高、湿度大而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飓风)。台风(飓风)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北部、西北太平洋、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
10.AB、由材料“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可知,亚欧大陆北部的极涡应形成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少、热量散失的冬季,此时中高纬度洋面因热力性质差异,散热较慢,温度较陆地高,形成低压中心,A正确,B错误;
CD、冬季,中高纬度洋面接受太阳辐射少,加上散热导致总体水温较低,不易形成锋面,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C、由图可知,1960~2006年,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总体降低且呈负值,结合材料“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可推知,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减少,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减弱,AC错误;
B、由图可知,部分年份的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小于亚洲,B错误;
D、由图可知,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2.ABC、由图可知,1990年以来,北半球和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可知,极涡发生次数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气温上升,寒潮减少,风力减弱,AB错误,C正确;
D、台风与夏秋季中低纬度洋面水温有关,与冬季形成于极地附近的极涡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13.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我国南方地区(  )
A.夏季降水增加 B.地质灾害多发
C.山火风险较大 D.冻害频率减小
14.甲地数值可能为(  )
A.-0.8℃ B.-0.5℃ C.0.3℃ D.0.5℃
15.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下列洋流势力减弱的是(  )
A.秘鲁寒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索马里寒流
【答案】13.C
14.A
15.D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水温分布大致呈西高东低。当东南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涌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面水温下降,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面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13.由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秘鲁沿岸)海水温度距平值为负值,说明水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
ABC、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印度尼西亚东部海域)水温偏高,使得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短,降水偏少,山火风险较大,因降水较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减少,AB错误,C正确;
D、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印度尼西亚东部海域)水温偏高,使得冬季与亚洲高压的气压值差异增大,冬季风势力变强,冻害频率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由图可知,甲与0℃等值线之间相隔两条等值线,图中等值距为0.3℃,则甲外侧等值线的数值可能为0.6℃或-0.6℃。
AB、若甲外侧等值线数值是-0.6℃,甲的数值应介于-0.6℃和-0.9℃之间,A正确,B错误;
CD、若甲外侧等值线数值是0.6℃,甲的数值应介于0.6℃和0.9℃之间,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ABC、由上题分析可知,出现拉尼娜现象时,东南信风增强,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的大洋环流均会增强,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增强,ABC错误;
D、由图可知,此时北印度洋海区的海水温度距平值是负值,说明海水温度偏低,受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气压偏高,西南季风减弱,索马里寒流势力减弱,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兰斯塔德城市群位于荷兰(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西部,城市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其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得勒支为中心城市,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是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相继提出紧凑城市—网络城市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下图为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示意图。
(1)与我国城市群相比,分析兰斯塔德城市群特征。
(2)简述兰斯塔德城市群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的主要目的。
(3)说明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意义。
【答案】(1)兰斯塔德城市群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2)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的主要目的是集约化用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3)兰斯塔德城市群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避免了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
【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等级划分;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解析】【分析】(1)我国城市群是由区域内多个大城市和数量较多的中小城市共同组成,地域上集中成片,没有明显的空间组织关系。由图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2)兰斯塔德城市群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说明土地紧张。结合材料“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和“城市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可知,荷兰土地紧张,紧凑型城市的主要目的是集约化土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3)由图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中心城市组群,生产要素由在各城市内部流动转变为城市群各城市间流动,结合材料“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是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可知,兰斯塔德城市群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避免了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
【点评】(1)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可发挥其产业带动、都市核心、交通运输枢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功能,为区域内的中小城市提供资金、技术、经验,促进区域内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带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2)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政策、政府、军事、宗教等。
(3)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17.(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千米,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2023年3月15日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开始下闸蓄水。下图为汉江流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汉江流域聚落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汉江流域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3)简述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
【答案】(1)沿河谷分布。河谷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便利。
(2)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秦巴山地,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改善了汉江的航运条件;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发电量大,加大电力供给。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城乡区位因素;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汉江流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附近。河谷地势较为平坦;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谷处多冲积土壤,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因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因此汉江流域聚落分布较多。
(2)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从流量和流速两方面进行分析。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秦岭、大巴山等地,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航电枢纽工程说明其主要功能是航运和发电。蓄水后,可以改善汉江的航运条件;由上题分析可知,汉江流域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优越,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后,发电量大,可加大电力供给。
【点评】(1)影响人口和聚落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2)评价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条件可从水能资源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可以开发水能资源。地质条件稳定;“口袋状”洼地修建水库、大坝工程量相对较小;人口密度低,修建水利设施时移民的搬迁量较小;交通便利,有利于水利设施的建设。
(3)修建水库(水电站)的意义主要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旅游、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等,但同时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如下游和入海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下游水量减少,海水易倒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萎缩;阻挡鱼类洄游,生物多样性减少;灌溉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加重。
18.(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的鸣沙山北麓,其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月牙泉地势低洼,众多碎屑物沉积,在此形成了一个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月牙泉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但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下图为月牙泉位置示意图。
(1)简述月牙泉的形成过程。
(2)说明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利于月牙泉形成的条件。
(3)推测月牙泉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的原因。
【答案】(1)月牙泉地势低洼,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月牙泉处于两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受到鸣沙山上积雪融水的沉积为月牙泉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条件;月牙泉三面被沙丘包围,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最终形成月牙泉。
(2)此地主要受到风力侵蚀,松散的土质有利于风的作用,形成了环抱状,为其抵御西北风和东南风;地质结构单一较稳定,常年受到沉积作用,最终形成月牙泉。
(3)地下潜流补给,东西两侧有河流;独特的地形地貌,三面环沙,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所以黄沙始终没有将月牙泉掩埋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风沙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月牙泉是小型湖泊,可从地形和水源补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月牙泉地势低洼,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冲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月牙泉处于两洪积扇和沙山之间的洼地;当地位于西北地区,冬季有少量降雪,春季鸣沙山上积雪融水的下渗和沉积为月牙泉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条件;月牙泉三面被沙丘包围,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最终形成月牙泉。
(2)本小题主要从当地外力侵蚀与单一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力作用强烈,松散的土质有利于风的作用,使得沙丘最终形成了环抱状,可为月牙泉抵御西北风和东南风;且当地地质结构较为单一,常年受到积雪融水的下渗和沉积汇聚,最终形成月牙泉。
(3)本小题可从水源补给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月牙泉有东西两侧河流冲积扇和鸣沙山积雪融水的补给,水源充足;当地地貌独特,三面环沙,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所以黄沙始终没有将月牙泉掩埋。
【点评】(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是形成沼泽湿地和湖泊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形成湿地的其他原因可以用水量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即收入水量大于支出水量时,湿地形成。收入水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入、洪水泛滥、跨流域调水,支出水量包括补给河流(径流排出)、蒸发、下渗、人类生产生活取水等。
(2)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度地区以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3)水在数量上遵循水量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固定的,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等于收入量减去支出量。水量收入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径流汇入,积雪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地下水补给,人工调水输入等。水量支出主要包括蒸发、蒸腾,下渗,径流输出,人工取水等。
19.(2023高二下·安徽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地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一般情况下,山地雪线大体与最热月的0℃等温线吻合。图1为全球各纬度山地雪线高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安第斯山脉南段示意图。
(1)说出南半球山地雪线分布总体特征,并推测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
(2)指出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坡雪线差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河流的差异。
【答案】(1)南半球山地雪线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南纬20—30度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附近达到最低。 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
(2)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雪线高于西坡雪线。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所以冬季雪线较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高于西坡。
(3)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有明显的断流和结冰期;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无断流现象,且无结冰期。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南半球山地雪线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南纬20~30°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附近雪线分布最低。因雪线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可推测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有当地纬度。南纬20~30°之间区域的纬度高于赤道,但雪线分布最高,由所学区域知识可知,该纬度范围内分布有安第斯山脉,说明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有山体的海拔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气温和降水。 东、西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基本相同,因此本小题主要从降水的角度进行分析。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雪线较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高于西坡。
(3)河流的差异主要指的是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有明显的断流,冬季气温较低,河流有结冰期;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无断流现象,冬季气温较高,河流无结冰期。
【点评】(1)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地形可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2)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河流的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水情,即河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包括流量、水位、汛期、水能(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要素。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河流的水系特征即集水河道的结构,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河道特征(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等。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降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