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及评析
济南市青龙街小学 陈福振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以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藉此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思路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学具:第108页第2题涂色卡片。
教具:扑克牌、视频展示台等。
六、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⑴教师展示红桃8、黑桃8、方块8、梅花8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
提问:猜猜这一张是什么8?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但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是对的吗?(没有)因此,咱们应该在回答时加上一个什么词?(可能)这张牌有哪几种可能?让学生加上“可能”再回答一遍。
⑵提问:它可能是红桃9吗?(不可能)
⑶教师展示四张红桃8,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一张是什么8。
提问:能说得肯定一些吗?为什么这么肯定?它可能是黑桃8吗?
让学生述说判断理由。
⑷教师总结并导入课题: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正确地判断,并能回答一些问题。
[“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次接触“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⑴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①摸牌游戏,投影出示一袋(A信封)扑克牌都是红桃,并让学生看实物。
师:我这有一些扑克牌,谁来摸一张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摸牌)
提问: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花色的牌?
学生回答,教师要表扬学生的思路。
提问: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花色?
生:我猜一定还是红桃。
提问:谁还想来试试?你知道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结:这些扑克牌都是红桃,任意摸一张,摸出的一定是红桃。(教师板书:一定)
②师:在这些都是红桃的扑克牌里,有可能摸到方块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因为这些扑克牌里没有方块,任意摸一张花色不可能是方块。(板书:不可能)
⑵合作探究,体验“可能”
教师投影出示红桃8、黑桃8、方块8、梅花8各两张,然后从另一袋(B信封)中拿出实物扑克牌。
指名上台摸扑克牌,提问:你能说出这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花色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然后亮出学生摸的那张扑克牌。教师可以多让几名学生上台尝试摸一摸。
提问:通过摸这些牌,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于这些牌里有四种花色,所以我们在摸牌的时候,有可能摸到红桃、黑桃、方块、梅花中任意一种。
⑶体验“可能”与“不可能”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在A信封和B信封中摸牌出现的可能性的关系。
提问:哪些牌中肯定能摸到红桃?
哪些牌中不可能摸到梅花?
哪些牌中可能摸到方块?
学生尝试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想要在A信封里摸到黑桃或者方块怎么办?
生:将B信封里的牌和A信封里的牌放在一起就可以了。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可以通过转化来改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通过“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试验、比较、分析、猜想,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验到探索获得成功的乐趣。]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⑴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第105页例2主题图,师生共同完成,第108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集体汇报并讲评订正。
⑵按要求涂一涂
教师投影出示第108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让学生在分发的学具卡片上涂色。完成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在视频展台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明涂色的理由。
师生共同讲评订正,教师注意表扬学生的思路,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⑶提问: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教师投影出示第108页第3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师生共同讲评。
[在活动过程中,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鼓励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4、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提问:小朋友今天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牌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5、体验数学,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并说明:当我们旋转硬币时,当硬币停下来,是“字”还是“国徽”的面朝上呢?请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游戏,旋转20次并注意记下“字”和“国徽”这一面朝上的次数。此外,还请小朋友们思考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对“可能性”的研究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同时布置体验性的作业,悬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延续到下节课。]
七、教学设计思路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摸牌情境,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牌的颜色,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改后,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
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非常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例如让学生找同伴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可能摸出的是什么花色的牌,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4、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