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2 09: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小测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想一想:
后斯大林时代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苏联发展道路应该如何走呢?苏联,曾用20年时间完成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苏联,以一条独一无二的斯大林模式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阻挡并击溃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你要解决的主干知识问题:1、指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局限性,分析后斯大林时代改革的原因?后斯大林时代的三人改革各有什么内容?各自什么特点?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阅读P98-100) →知识拓展:
①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②苏联解体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具体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③对比二战前后西方与东方各国改革的异同点?从中启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自主学习:罗列出后斯大林时代的三人改革各有什么内容?各自什么特点?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阅读P98-100)农业集体化
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比例失调
无积极性
人民生活困难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企业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3.改革的结果这些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收效甚微4.失败的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 改革的主要内容二、勃列日诺夫改革 (1964—1982)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1. 改革的主要内容2.改革的结果失败3、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1. 改革的主要内容2.改革的结果失败3.改革失败的原因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本课小结:----纵横对比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相似: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③试验主要原因相同: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不同点:改革的侧重点不同。
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点在经济领域(农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领域(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先在经济,后侧重点在政治领域。并完全推翻斯大林模式。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思考:普京为什么会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又为什么会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单元知识回顾:
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启示
教训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预习提纲拓展延伸:
思考: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l)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认识:
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1 5 4 3 2 6大题1.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2.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以致用,我是最棒的:3.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注意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②强调集体领导 ③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 ④前期有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停滞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主要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以致用,我是最棒的:5.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C、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
D、反对派的崛起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6. 戈尔巴乔夫改革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苏联经济有所好转
B、改革效果不佳
C、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
D、对斯大林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革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以致用,我是最棒的: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以致用,我是最棒的: 20世纪90年代,苏联轰然倒塌、震惊世界。其后,各国学者都在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以此为借鉴。24分
请回答:
(1)苏联历史上也进行了三次改革,为什么这三次改革都会走向失败?(简要概述原因)
(2)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引起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悲观。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其失败?(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简要概述)
(3)苏联的失败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小测内容:指出各自政策的特点分别是:
1、 、 ,
2、 ,
3、 。新课当时推行什么政策?其中: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如何?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阅读,书P104-P106)其中,①形成了以什么货币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哪几个组织构成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各自有什么内容?意义?(你认识它们的图微吗?)
②我们应该是如何看待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启示?本课你要解决的主干知识问题: (第15周作业2)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