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张PPT)
第五单元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资源助读
谏逐客书
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作者简介
秦之文章第一人——李斯
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劝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建议禁私学,废《诗》《书》,以加强思想统治。
作品背景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使秦国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相关常识
书
书,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公文文体。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也称为“书”。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书”,以及属公牍文的“奏疏”,如《论贵粟疏》。后者单称“书”或“书札”“书简”“书牍”,如《报任安书》。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辨识通假
(1)遂散六国之从 “ 从 ”同“ 纵 ”
(2)河海不择细流 “ 择 ”同“ 释 ”,意义: 舍弃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藉 ”同“ 借 ”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窃以为过矣
古义: 私下 。
今义:偷窃。
(2)使之西面事秦
古义: 向西 。
今义:方位词,西边。
(3)至今治强
古义: 社会安定 。
今义:治理。
(4)致昆山之玉
古义: 得到 。 今义:给予。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2)西取由余于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 )
(3)东得百里奚于宛(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 )
(4)东据成皋之险(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东据险之成皋” )
(5)并国二十(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并二十国” )
(6)客何负于秦哉
(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客于秦负何哉” )
(7)百姓乐用( 被动句,“用”含有被动意味 )
7.文化常识
(1)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文白对译
资源助读
与 妻 书
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
——赵景云
作者简介
为民主志不移——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策划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著有《与父书》《与妻书》。
作品背景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攻打两广总督署衙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就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本文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相关常识
书
《与妻书》中,“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2.辨识通假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彀 ”同“ 够 ”
(2)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 念 ”同“ 廿 ”,意义: 二十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古义: 幸福 。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2)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 想象,揣摩 。
今义:模仿。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1)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2)吾与并肩携手[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吾与(汝)并肩携手” ]
(3)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主谓倒装句,应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固定句式“与使……,无宁……”译为“与其……,不如……” )
7.成语积累
(1)司马春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文中比喻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
(2)称心快意:满足心意。
(3)太上忘情: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4)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5)独善其身:原意是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文白对译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根据写作意图,理解文章内容
1.(1)李斯为什么要写《谏逐客书》 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试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作用。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提示:(1)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篇奏章,来分析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正是他的这篇奏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2)从理论上分析纳客与逐客的利弊,强调了逐客的危害,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即“逐客”为“过”。
2.(1)林觉民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作用是什么
(2)阅读《与妻书》,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1)作者追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深,关心之切,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作者是怀着悲痛而又复杂的感情来写这封信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为了国家、民族,最终选择了离开妻子,献身革命。
研读任务二 领悟论证的魅力,感受语言的美感
3.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铺叙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的声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彩。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4.《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提示:①列举事实和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有横的方面的对比,秦王为政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深入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5.综观全文,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切近秦王的心理,使之从内心产生共鸣,最终认同自己的观点
提示:①注意维护君王的尊严。李斯在文中一直是以谦恭的臣子的身份进言的,尽管反对秦王的做法,但用语委婉而恳切,时刻顾及秦王的心理感受。②顺应秦王的心理。秦王作为秦国君王,统一天下是他的理想。李斯在文中用“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等言辞来打动秦王,顺应秦王的心理。③痛陈利害关系,引发情感共鸣。李斯站在秦王的角度,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并使之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攸关利害,震撼人心。这种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诚恳切的情感,使秦王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6.《与妻书》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语言雅致,使用了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泪珠和笔墨齐下”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书信中运用反复,不断抒情言志,创设了感人的语言氛围。②信中结构相仿的语句出现了多次。如“吾至爱汝”“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又如“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反复出现的语句使情感表达愈益深入。
7.赏析下列语句。
(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提示:(1)“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铺垫。由一人之爱扩充到天下之爱,表现了作者博爱而仁厚的情怀,而“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险恶现实又与作者渴望的天下形成鲜明对比,使人在阅读中,自然地领会到了作者选择革命道路的缘由和决心,也体会到了作者为天下人之安乐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精神。
(2)个人的“幸”与“不幸”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的不幸,也是当时中国的不幸。作者与其妻子两情相悦,却最终只能阴阳两隔,在个人幸福与时代险恶的对比中,表现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的痛恨,也更证明了其以行动改变社会的必要。
研读任务三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怀与抱负
8.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高度肯定了李斯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贡献,请据《谏逐客书》分析文章体现了李斯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和政治才华。
提示:《谏逐客书》通篇围绕秦国的强大和“跨海内、制诸侯”的统一大业进行论证,正是因为富国强兵、雄霸天下是秦王的雄心所在,也是秦国的根本利益。李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秦王必定会重新审视和考虑逐客的问题。文章当中处处都流露出对秦王政治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是《谏逐客书》行文的依据,又是行文的归宿。李斯舍弃小我,不计个人得失,处在被驱逐的行列依然心系秦王的宏图伟业,文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忠诚和政治智慧也为他日后受到秦王重用埋下伏笔。
9.有人用“大丈夫”和“小男人”肯定与褒奖林觉民,请结合《与妻书》,分析林觉民的形象,感受其家国两难全的情感。
提示:①大丈夫——国之情怀。作者写道:“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个“为天下人”、一个“谋永福”已将他的凛然正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自己将要奔赴战场,即使自己将要与妻儿阴阳永相隔,他心中依旧坚定“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可以为全国同胞“谋永福”。正是他的信任、信念、信仰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英勇就义。
②小男人——家之念想。《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林觉民的回忆,我们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感情。他情愿让她“先吾而死”,因为这样,将来自己就可以独受丧妻之苦而不让妻子去承担失夫之痛,这是何等至深至美的感情。书信中只是撷取了他们生活的几个片段:关于夫妻谁先死的争论;初婚时双栖之所的甜蜜生活;六七年前“逃家复归”之事;前十余日回家“呼酒买醉”的情景。但是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是“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他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说得淋漓尽致,令人牵衣顿足,柔肠寸断。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1.《谏逐客书》《与妻书》两篇文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对两篇文章的异同进行列举分析。
提示:(1)不同点:①读者对象不同。李书是写给君王的,措辞巧妙,如“臣闻吏议逐客”,只一句就把话题导向“吏”而非“王”;林书是写给妻子的,只求衷肠,如“意映卿卿如晤”,只一句,就让妻子有见字如面的亲切。②表达目的不同。李书以理服人,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放弃逐客而用客;林书以情感人,意在和妻子作解释和安慰,使妻子减少失去自己的伤痛。③取材内容不同。李书针对政事发表议论,所以又摆事实,又讲道理;林书针对夫妻永别抒发个人情怀,所以写的是夫妻家常事,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④风格情感不同。李书铺张扬厉,气势雄浑,有策论之风;林书将个人之情和家国之义放在一起,显得缠绵悱恻,而又大义凛然。
(2)相同点:①艺术手法相同,如都用了对比。李斯将四君纳客用客与如今秦王拒客逐客进行对比,论证了纳客之利和逐客之害;林觉民将之前的幸福生活与如今满街狼犬、百姓“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的现实作对比等。②语言都服从于主旨需要,如都有大量整句。李斯用整句是为了增强气势和说理的力度,提高文章的可信度;林觉民用整句是为了抒发感情,希望能够宽慰和感染妻子。
2.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哪些深邃的思想
提示:①见微知著:《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种见微知著的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②远见卓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跳出朋友的角色,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高度,对马克思思想做了最高的总结。他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思想的成就与贡献的高度肯定足以见其思想的高度。这种远见卓识的思想高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③瞻前顾后:李斯在天下归秦的历史大势中,也透彻地看出当前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应继续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这堪称最伟大的国家战略。人才储备战略至今依旧有其重大意义。这种战略眼光,这种瞻前顾后的思想宽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④洞察世事:从林觉民对妻子分析“今日事势”中,我们看到他对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之国必须有人起来革命,才能避免举国皆为死地、人人面临绝境的惨痛的社会现实有着清楚的认识。
整合建构
谏逐客书
思路整合
主旨归纳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四位君主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与逐客类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与 妻 书
思路整合
主旨归纳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于革命需要的观点,表现了革命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
主题阅读 群文拓展
至真至美的情书活在岁月深处
黑格尔说,伟大的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能用行动把时代的意志建构起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国的时代意志。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奋斗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前赴后继,艰辛探索。这些伟大的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家国情怀。
文本阅读
材料一 大姐半晌没有出声。她黄黄的脸上浮现着一种柔和、宁静然而又深深悲伤的神色。“秀兰,这还有一封,你也看看吧。”大姐从贴身的衣兜里又掏出一张旧纸来。
“信 还有一封 ”道静从大姐的手上又接过一张斑斑点点褪了色的旧信纸。她无意识地望了大姐一眼,就默读起来:
梅祥:
我意料中的结果已经宣布了,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你不要过于悲哀,因为你即将临产。你将来的任务还沉重得很。好好地保护孩子,保护你的身体,准备为我复仇吧!
我的命运不决定于今天,早在平时我就估计到了。这就是我最后的归宿——光荣地死。我现在并不难过,相反的,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息,我感到无上的光荣,无上的欢乐。梅祥,你是忠实的经得起风浪的好同志,那么我们欢忭愉快地来道别吧。
只有一点我不放心你:你那种痴情,你那种主观的不顾一切的莽撞劲头,我很不放心。革命是长期的、艰苦曲折的。老老实实地投到群众当中去吧!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吧!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牺牲而冲动乱来呀!
如果孩子累赘,你可把他送给别人。千万不要因为他影响你的前途。不过为了纪念,我请求你把我们唯一的孩子叫作念林。
我最后的一句话是:你要奋斗到底!你要锻炼自己成为更加坚强的布尔塞维克战士!你要勇敢地把我未完成的一份工作担当起来!
文林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选自杨沫《青春之歌》,有删改)
材料二
赵一曼烈士在临刑前的囚车上写给
自己孩子宁儿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材料三
信①
——井冈山往事
江 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二十一岁的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短发,双眼充满生气,率真里有一股泼辣劲。他记得他们定亲的时候是八月,中秋临近,桂花似乎格外香,那越来越圆的月亮,成了他们爱情的徽记和地老天荒的誓言。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在信中仿佛两只肆意吞食着思念的桑叶的蚕,或者是她任性,撒娇,说着傻话逗他;而他俨然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哥,轻轻地训她,煞有介事地为她指点迷津。
在前一封来信里,她担心着他的专业,会让他在前线牺牲生命——她说他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 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我为什么要到广东来呢 你是可以知道,是为革命而来的。”
…………
他们没有如愿在当年的寒假结婚,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战场。1926年8月,黄埔军校毕业生陈毅安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师部,不久担任了第七连党代表。1926年底,他成了北伐革命军中的一员。北伐军势如破竹向北挺进。一直渴望上战场的陈毅安内心极不平静。坐在轮船上,他恍惚觉得旧的世界就像流水,正在哗哗地退去;而新的力量仿佛在艄公有力的桨声中、在戎装在身的陈毅安们的中间滋长,可是他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这个革命军人此刻仿佛是一名伤感的诗人。在抵达衡州的船上,他写道:
我最亲爱的:
心如刀割的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死别离的悲哀。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 ……
一个多月前他所在的警卫团根据党的指示,一路从武汉到江西修水,被收编为秋收起义第一团。起义失利后(1927年9月),他随着毛泽东退到罗霄山脉中段。多日的行军打仗让他疲惫不堪。将来的路怎么走,所有人都忧心忡忡。他是党员,是中层军官,党性、军人的天职,以及对毛润之的信任,已经让他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了他。然而来到这穷乡僻壤的罗霄山脉中段,他与他的六妹音信不通。她好吗 他们相约的婚期,何时能够兑现 他铺开了纸,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年前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他的信一短再短,并且不再有大量的修辞,有的只是一颗对她矢志不渝的心。他写道:
志强:
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如何 挂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糕极了。现在将我的近况略略地告诉你。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的用,衣也没的穿,但是心情非常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尤其是不知你的病好了没有 使我心如刀割!我罪该万死!原谅之。(通信处:江西宁冈县龙头邮局第二小学刘先生转游雪卿交)
他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湖南湘阴界头铺②。他终于从信笺上走出来,出现在她的面前。是的,他把自己当作了一封信,一路穿越国民党军队的封堵,邮递到她的面前。她依然是抬头,她依然是落款,而中间有两年来不及说的话,因邮路被封而她听不到的话,他都要浓墨重彩仔仔细细地当面说给她听。
他见到她,似乎还是五年前的样子,短发,圆脸,目光生动泼辣,只是身子骨要壮实一些。他见到她,立即感觉她就像一轮满月,照亮了他的心!她刚刚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依然是那么纯洁、朴素。而他这个当年意气风发莽莽撞撞的少年,现在已经判若两人。他是多么瘦呀!肩胛耸立,颧骨突出,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仿佛是五年来他吃了天大的苦,受了天大的累。只是他的目光,少了五年前的年少轻狂,变得像石头一样沉默,铁一样坚定,火焰一样热烈,雄鹰一样锐利。
她又收到他的来信(1930年7月)。这么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他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向她报告他的行踪、他的近况。
她看到信封上他的落款是“上海”,她心想这山里人,怎么跑到上海大城市去了呢 她拆开了信。可是,她看到信里只有两页白纸,空白的、不着一字的白纸。从前,他在信里写下那么多的字,恨不得掏出心来给她看,现在,他一个字都不愿意写了。他肯定是累了,累坏了。
她顿时肝肠寸断。她记起新婚时他随口说的,如果有一天,她收到一封没有字的信,就表示他已经牺牲了。
李志强不知道,这个一直和她在信中谈恋爱的人,每天都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装着这封无字的、信封上写着她的姓名和地址的信。不管到哪里,他都会跟战友们交代,如果他牺牲了,就把这封信投寄出去。
(选自《人民文学》2011年1月,有删改)
注①新中国成立后,李志强将陈毅安写给她的五十四封信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1年毛泽东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陈毅安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
②1928年4月陈毅安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1月在作战中负重伤,1929年3月转移到湘阴养伤。
阅读思考
1.请结合林觉民《与妻书》对材料一文林的“与妻书”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①这封信将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既令人断肠落泪,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反映了共产党人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②文林的信并无林觉民《与妻书》的文采与缠绵悱恻,篇幅也短小,却自有一股质朴刚烈之气。③这封信表明共产党人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坚强,他们坚持信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④这封信对妻子的嘱托与林觉民的《与妻书》不同的是,它侧重于对革命同志的教导勉励,甚至于说出将孩子视为“累赘”“送给别人”这样看似无情实则饱含家国情怀、革命大义,毁家纾难的嘱托。⑤这封信同样也有对爱妻、对孩子的深情,如“好好地保护孩子,保护你的身体”“我请求你把我们唯一的孩子叫作念林”。
2.从材料二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这封信寥寥100多字,“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有家国情怀、忠贞信仰、无畏气概、慈母大爱、不言之教……赵一曼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展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绵长的思念与歉疚,又灌注了深沉的爱与嘱托,更凝聚着抗日英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恋人写信说“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写出她起初对革命的认识不足,不符合人物的真实性,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化加工。
B.作者通过革命情侣间的信件,剖析战争与人性的交融与共振,从另一角度窥见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原貌、底色和革命者的风骨。
C.陈毅安穿越敌人封堵,“把自己当作了一封信”,未婚妻“依然是抬头”“依然是落款”,形象化的表述为有情人终团聚增添浪漫色彩。
D.本文中陈毅安的书信与林觉民的《与妻书》有异曲同工之效:一面表达对未婚妻的至爱,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
解析:A项,“对革命的认识不足,不符合人物的真实性,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化加工”错误。从文中“她担心着他的专业,会让他在前线牺牲生命”以及“他铺开了纸,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年前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可以看出,作为恋人,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式,她担心他会牺牲,尤其他是刚参加战争的小战士,有这样的担心符合人之常情,并不是对革命的认识不足,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革命形势,才有这样的担心,符合人物的真实性。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