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7 13: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审题与立意
语 文
【学习目标】
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学以致用,能较为精准地审题、立意,进一步提高写作实战能力。
3.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好习惯,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技法指导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进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审题立意这一关。
1.明确对象
即明确材料陈述的对象。一则材料中如果出现好几个对象,还要注意分清材料陈述的对象的主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很多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全面理解材料,分清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要从重要人或物的角度入手思考。几个对象有轻有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2.提炼中心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3.抓关键句
即抓材料中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材料中往往有对重点对象评论的句子,暗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整个事件的关键点。抓住关键句或关键点来立论将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对这些关键语句辨明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材料陈述对象的做法对不对,材料塑造形象的寓意是什么,这往往就是命题人出题的意图。所以,材料作文的题干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往往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材料中的评议性语句。
4.由果溯因
即分析材料表述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就有很多。因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写作的角度。
5.由物及人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6.多向辐射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7.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佳作赏析
作  品
大国重器托举强国名片①
武志军
大国重器,国之名片,民族脊梁。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一项项宏伟工程,一个个“大国重器”正承载起更多为全人类探寻未知、解答未知的使命,为民族复兴汇聚前行之力,让眺望苍穹的“国之重器”变得触手可摘,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②
大国重器为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荣获诸多“世界第一”的中国高铁到被誉为“世纪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鲲龙”出水到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无数重大工程的不断突破,彰显了中国的“领跑”之志。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在多个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重大成果和关键性突破,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③
大国重器为惠及民生提供坚强保证。一个个以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大国重器织就保障了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缓解了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被誉为“世纪工程”的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不仅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同时也让大湾区旅游业获得新契机。重大工程以民为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体制改革到科技创新,无处不体现“民生”二字,老百姓的获得感随之增加。④
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自力更生。人是大国重器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没有“非常之人”,则难有“非常之功”,难有“国之重器”的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一项项大国重器的诞生无一不是自力更生的结果。⑤
择一事,终一生。无数大国工匠们用勇敢和毅力升华了自身价值,也为时代价值标注了前行的坐标与航向。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程开甲,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隐姓埋名20余年,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正是“程开甲们”的不懈奋斗与坚守,为科技强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支持,我国才得以挺起民族脊梁,铸就不朽伟业。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年不懈奋斗,以大国重器托举起的强国名片,正逐步成为现实。⑦
(摘自《中国品牌》,有删改)
点  评
①标题直陈观点,简洁大气,意蕴深刻。
②照应标题,阐述大国重器的重大作用。
③组合用例,以各领域重大工程的事例来论述分论点,论证有力。
④选用南水北调工程和港珠澳大桥为社会民生带来便利的例子论证分论点,用例精准,说服力强。
⑤论述“人”的重要性,为下文做铺垫。
⑥紧承前文,自然引出“大国工匠”的贡献,详细介绍程开甲事例,以点带面,肯定“大国工匠”的贡献。
⑦结尾引用诗句,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总评文章标题直指观点。开篇从“大国重器”入题,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大国重器为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大国重器为惠及民生提供坚强保证”两个角度(分论点)阐述大国重器的重大作用,其间运用了“两弹一星” “嫦娥四号”“鲲龙” “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事例论证观点。然后由事及人,论述“人”的重要性,详细介绍程开甲事例,以点带面,肯定“大国工匠”的贡献。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文章审题准确,观点鲜明,立意高远;思维严谨,逻辑缜密,语言铿锵有力。
单元实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舞台式话剧为载体,创新设计立体舞台,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增强现实(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拓架构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彰显中华典籍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文化价值,使典籍从少数学者的案头“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让网友眼前一亮。节目样态上的创新,提高了节目的可接受程度。特别是开场水下舞《祈》,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仿佛再现了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让观众沉醉其中。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在校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专栏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材料作文。由材料可知,两个节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创新传播手段,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魅力、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传统故事、传统民俗,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材料来谈“传承与创新”,两者不能偏废并能阐明相互关系。
1.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魄,需守正又要创新。
2.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4.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5.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这要求我们尊重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求我们善于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考古所、博物馆,应该通过创新的方式,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走进大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洛神赋》只是文字,虽然美妙,但晦涩难懂。然而,当它变成了一段水下舞蹈,当翩跹舞姿在高清摄像下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就有了最生动和直观的注释。
7.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去伪存真做“减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8.师夷长技做“加法”。传承传统文化时,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海纳百川,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比如,对于国外保护传统文物、文化的好做法、新技术,可以加以引进和借鉴。
9.执创新之灯,照文化之镜。科技可以为传统文化赋能,使其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世人,继而深入人心。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采用舞台剧方式,重现了古人的事迹。内容是传统的,方式是现代的,科技创新做“乘法”,让年轻人大呼过瘾!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