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一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白岩松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作品背景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有一条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新界也割让给英国。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关常识
新 闻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消息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其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①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之分。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
②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获得对整个新闻的总体印象。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③新闻的主体部分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
④背景即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dū
zhǔ
jiàng
xiáng
rǎn
gān
shà
Xià
zài
zǎi
bó
pō
jiàn
jiān
lǜ
lù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zènɡ言 汽tǐnɡ
zēnɡ恶 tǐnɡ而走险
qī黑 夜mù
促xī长谈 mù色
赠
憎
漆
膝
艇
铤
幕
暮
3.掌握词语
(1)序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 。
(2)易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我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 的邪路。
(3)瞩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就在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低迷时期,中企网却在互联网严冬中成长起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优良的业绩为业界 。
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背景,或暗示全剧的主题。也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注目。
4.词语辨析
掩映·辉映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辉映:照耀,映射。
相同点:两者都有“映照”的意思。
不同点:“掩映”指光影的明暗互相衬托,如湖光山色互相掩映;“辉映”指光彩交互炫耀、映射,如星光灯光交相辉映。
例句 ①桃红柳绿相互 ,把江南美景装点得分外妖娆。
②绚丽的晚霞 着大地。
掩映
辉映
消失·消逝
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消失。
相同点:两者都是动词,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减少以至没有。
不同点:“消失”强调的是人或事最终失去,多是逐渐的。“消逝”可用于抽象事物,多强调永远或彻底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
例句 ①他的身影 在人群之中。
②火车开走了,隆隆的声音渐渐 ,小车站又给沉寂统治了。
消失
消逝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009年,习近平曾到过兰考,并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概括焦裕禄精神。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人民记者
穆青(1921—2003),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河南杞县人。1939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初调入新华社总社工作。
冯健,生于1925年,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著有《冯健通讯选》。
周原,新华社原高级记者,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
作品背景
河南省兰考县位于黄河故道,饱受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1962年底,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兰考三害严重时期,全县35万人民面临着生存考验。为解决兰考的灾害问题,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跑遍全县120个村庄,带领全县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取得明显成效。他身染重病,疼痛时便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终年42岁。
1964年12月,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的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写出了这篇感动全中国的通讯。
相关常识
通 讯
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较浓的议论色彩。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lào
wěi
pú
wēn
pī
niǎn
jì
ái
dào
chàng
āi
yū
zhá
chù
xù
tāo
gū
yì
jì
jǐ
qiáng
qiǎng
jiàng
zhāo
zhuó
zháo
jiáo
jué
jiào
sè
sāi
sài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盐jiǎn 冰líng
jiān默 líng罗
zhēn言 léng角
碱
缄
箴
凌
绫
棱
3.掌握词语
(1)滔滔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小明 地向小伙伴讲述自己惊险奇异的探险之旅,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
(2)同甘共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岳飞治军赏罚分明,他又能与士兵 ,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3)铺天盖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蝗虫 而来,田里丰收在望的庄稼一下子荡然无存了。
(4)自力更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 、艰苦奋斗的精神。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4.词语辨析
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相同点:都有“说话连续不断”的意思。
不同点:“滔滔不绝”侧重话多,“侃侃而谈”强调说话从容不迫。
例句 ①如果是在清凉的泉水旁边,这两个少年或许会 地说上三天三夜,但此刻两个人汗如雨下,实在是没有半分力气讲话。
②我没想到眼前这个 的老人就是令大家敬佩的徐老先生。
滔滔不绝
侃侃而谈
暴发·爆发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不同点:“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暴发”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爆发”强调因爆炸(或像爆炸)而迅猛发生,既然是爆炸就有一个能量的积聚过程,当能量积聚超出一定的限度(可以是体积、压力、数量),猛然破裂或迸出,如火山、革命力量、情绪等。
例句 ①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 时,被冲毁了。
②官员欺压人民在先,民众革命反抗在后,这也正是革命 的原因。
暴发
爆发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理思路——把握新闻的内容结构
[情境导入]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实时报道的形式,记述了香港回归的过程,为消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系统报道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为人物通讯。
1.《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部分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点拨 ①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英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便赋予“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③导语突出了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2.作为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选材与组织材料上有哪些匠心独运的安排 有何好处
点拨 (1)选材:①现场与历史交织。
段 落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
第一场景(2—4段) 4时30分,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 (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建成的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第二场景(5—7段) 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第三场景(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第四场景(10 —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补充了新闻事实,使新闻的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今昔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②国旗升降场景重点反复写。
见选材处表格第一、二、三场景及对应的现实场景。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管治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组织材料:按精确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见选材处表格“现实场景”。
真实细腻地记录历史事件;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时间精确,庄严郑重,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3.如何理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点拨 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兰考的变化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文中的材料都是围绕焦裕禄的精神、品格精心选取的,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情况,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4.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总结概括焦裕禄的榜样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标题 典型事迹 品 质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点拨
小标题 典型事迹 品 质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风雪天,访寒问暖 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关心他人身体健康,自己却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无私奉献、亲民爱民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病重时时刻关注兰考工作情况,希望死后葬在沙丘之上 心系民生,勤政为民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兰考发生巨大变化 无私奉献
研读任务二 严谨缜密有深意——赏析新闻的语言和技巧
[情境导入] 语为人镜,言为心声。优秀的记者总会在言语的蕴藉中流入其主观倾向,在记叙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内容,从而使文章生动深刻,极具感染力。在新闻中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还可以使用数据体现新闻的准确性,有时候几个准确、重要的关键数字的作用远远胜过上百字的铺陈描述。
5.新闻报道讲究真实、客观,《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态度鲜明,情感浓烈,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点拨 ①采用神态描写,以港督的面色凝重可以看出其此刻内心的复杂情绪。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客观上说明了英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点拨 ①采用细节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洗雪耻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②“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即将结束。
③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点拨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年英国军队从海上耀武扬威而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这一来一去之间,既体现了祖国的日渐强盛,又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时刻的自豪感。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6.《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点拨 标题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管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题目语意双关。一方面反映真实场景,即本篇新闻报道告知大家的新闻事件。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另一方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凸显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洗雪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
7.《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如何营造新闻的现场感的
点拨 ①清晰的可视性。精彩的特写镜头、典型场景,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等等。
②生动的可听性。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令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如:讲话声和降旗、升旗的乐曲声。
③鲜明的色彩感。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如:“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火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五星红旗”等。
④丰富的动态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真实具体的新闻事实。如文中的数字变化、旗帜的升降对比,耐人寻味,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感。
8.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分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塑造人物时使用的方法。
点拨 作者运用典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真实地刻画人物形象。
①典型的语言描写,“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这几句话表现了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令人敬佩。“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这几句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牢记责任的公仆情怀,令人感动。“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这几句表现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令人动容。
②典型的动作描写,“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坚持亲自调研。“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与大家同甘共苦,一心为了工作。
③典型的神态描写,“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表现他对风雪到来时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在思考着解决方案。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的正面描写,还通过其他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
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1.本课所选两篇新闻都是优秀的作品,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和构思尤为重要。请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篇文章进行分析。
点拨 ①选材真实,典型,新颖。《别了,“不列颠尼亚”》叙述不动声色,客观冷静,从对方着笔,不写香港回归中方的普天同庆,而是以“告别”为中心,叙述英国治港永久成为历史的事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围绕“治沙”“患病”两条线索,选取体现焦裕禄工作及其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件,真实感人。
②构思独特。《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清晰的时间为线索,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小标题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每一节都有一个核心主题。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两则新闻作品,请从时效性、内容和篇幅角度区分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
角度 消 息 通 讯
时效性
内容
篇幅
要求第一时间发表,时效性强。
时效性不及消息。
内容广泛,要求高度概括,不求细节反映。
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全面深入报道,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篇幅可稍长。
整合建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场景,记录了“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焦裕禄到达兰考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迹,表现了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光辉成就。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焦裕禄精神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二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阅读思考
1.这两则材料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
提示 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
2.结合两则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左右)
提示 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就会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无疑,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成为人民心中巍然屹立的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