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章复习课(一)——基础梳理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 ;味觉的感觉器官是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
2、人的 和 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 ,作出分析,产生各种相应的 。
3、 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 觉、 觉和 觉等。
4、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例如,触摸一般用 ,因为这个部位的 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比较敏感。
5、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 →嗅觉神经末梢→ 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6、嗅觉特点
(1)适应性: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嗅觉对该气味的敏感性就会减弱,即大脑 的缘故。
(2)差异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人的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 。
(4)选择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 。
7、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 ,它里面有许多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 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8、形成味觉的过程
食物→ →味蕾上的 →大脑 神经中枢(形成味觉)。
9、味觉主要可以分为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10、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凡是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只不过不一定都能被听到。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11、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
(2)声速: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是 的。一般在 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 中传播最慢。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
12、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 等。
13、耳的结构
(1)外耳①耳廓;功能是收集 ;②外开道,功能是传导声波。
(2)中耳①鼓膜:功能是在声波作用下产生 ;②听小骨:功能是把声音 后传人耳蜗:③鼓室:功能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 。
(3)内耳①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②耳蜗:内有液体和 ,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14、形成听觉的过程
→鼓膜→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 (形成听觉)。
15、咽鼓管连通鼓室和 ,使 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16、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保持身体 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 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17、声音的三要素: 、 和 。
(1)声音的音调高低由 决定。
(2)响度与声源的 和跟人距离声源的 有关。
(3)音色是声音的音质,跟发声体的 、 有关
18、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音调就越 。
19、光源:我们把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 ,如 、 、 等。
20、光的传播
路径: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
光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 。
实例: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注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 无关。
21、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为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光年:光年是指 。因为它不是一个时间单位,1光年约等于 km。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22、光的色散
单色光:不能 的光叫做单色光。
复色光:由 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在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呈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 的顺序排列的。
2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 所有色光,黑色物体 所有色光。
24、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在色散实验中位于 外侧,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肉眼看不见。
红外线的特点:红外线具有 效应,热作用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红外线的利用:红外线遥控器、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探测器等。
(2)紫外线:在色散实验中位于 外侧,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肉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特点: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且具有荧光效应。
紫外线的利用:消毒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鉴别纸币的真伪。
25、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
26、光的反射定律(如图所示)
(1)在反射现象中, 、 、 在同一平面内。
(2) 和 分居 的两侧。
(3) 等于 (∠β=∠α )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通常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的反射现象属于 反射。
(2)通常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的反射现象属于 反射。
(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它们都遵循 定律。
28、平面镜成像
(1)原理:遵循光的 定律。
(2)特点:
像的性质: 、等大的 像。
像的位置: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3)平面镜的作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 。
29、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 作用,举例: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就是凸面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 作用,举例:太阳灶就是利用凹面镜制成的。
30、光从一种介质 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1、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1)光折射时, 、 、 在 内。
(2) 和 分居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2、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 形状 作用 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 中间 ,边缘 。 对光线有 作用 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 ,边缘 。 对光线有 作用 近视眼镜
33、透镜的结构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 ,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一个凹透镜也有2个焦点。
(4)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4、虚像与实像: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 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 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做 ,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做 。
35、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
36、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υ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等大或放大 虚像或实像
>2f — — — — —
f<u<2f — — — — \
u=2f — — — — \
u=f 不成像 \
u<f — — — \ —
37、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 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像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清晰、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 透镜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时,能在幕布上形成一个清晰、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38、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在 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 ,形成视觉。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 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 。若像成在这个位置,我们是看不到的。
39、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 ,使物像模糊不清(戴 矫正)。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 (戴 矫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章复习课(一)——基础梳理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 ▲ ;味觉的感觉器官是 ▲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 。
【答案】皮肤;鼻;舌;耳;眼
【解析】人类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视觉器官:眼睛,包括眼球,眼帘,角膜,视网膜等;听觉器官:耳朵;嗅觉器官:鼻子;味觉器官:舌头;触觉器官:皮肤。
【分析】直接考查了对其他感觉器官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题为主。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故答案为:皮肤;鼻;舌;耳;眼。
2、人的 ▲ 和 ▲ 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 ▲ ,作出分析,产生各种相应的 ▲ 。
【答案】感觉器官;感受器;大脑;感觉
【解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分析】掌握神经系统通过反射调节人体的各项活动。
【详解】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和分布在皮肤等处的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各种相应的感觉。使人能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故答案为:感觉器官、感受器。
3、 ▲ 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 ▲ 觉、 ▲ 觉和 ▲ 觉等。
【答案】皮肤;触;痛;冷热
【解析】感受器是具有感觉神经末梢(即传入神经末梢)的特殊装置,它能接受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并将不同形式的刺激转化为一定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
【分析】【详解】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如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能感知冷觉、热觉、痛觉、触觉、压觉。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形成的。故答案为:皮肤;触;痛;冷热。
4、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例如,触摸一般用 ▲ ,因为这个部位的 ▲ 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 ▲ 比较敏感。
【答案】不同;指尖;触觉神经末梢;热
【解析】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分析】理解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答案为:不同;指尖;触觉神经末梢;热。
5、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 ▲ →嗅觉神经末梢→ ▲ 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答案】嗅觉感受器(鼻腔);大脑皮层
【解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体内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分析】关于感觉器官的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详解】人体内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是刺激物刺激了嗅觉细胞使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嗅觉传出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从而产生嗅觉。因此形成嗅觉的过程:气味→嗅觉感受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大脑皮层的嗅觉神经(形成嗅觉)。故答案为:嗅觉感受器(鼻腔);大脑皮层。
6、嗅觉特点
(1)适应性: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嗅觉对该气味的敏感性就会减弱,即大脑 ▲ 的缘故。
(2)差异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人的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 ▲ 。
(4)选择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 ▲ 。
【答案】(1)嗅觉中枢适应;(3)减弱;(4)不同。
【解析】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分析】关键理解嗅觉的特点。
【详解】嗅觉的特点:(1)嗅觉的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是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体,嗅觉对该气味的敏感性就会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嗅觉中枢调节的。(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狗比人高1200倍。(3)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婴儿的嗅觉灵敏度比成人高。(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猫、老鼠、鱼、狗。故答案为:(1)嗅觉中枢适应;(3)减弱;(4)不同。
7、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 ▲ ,它里面有许多 ▲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 ▲ 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答案】味蕾;味觉;液态
【解析】【分析】【详解】略
8、形成味觉的过程
食物→ ▲ →味蕾上的 ▲ →大脑 ▲ 神经中枢(形成味觉)。
【答案】口腔;味觉细胞;味觉
【解析】人的味觉器官是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的。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的味觉器官是舌。
【详解】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感觉。形成味觉的过程是:食物→口腔→味蕾上的味觉细胞→味觉细胞→大脑味觉中枢,形成味觉。故答案为:口腔;味觉细胞;味觉。
9、味觉主要可以分为 ▲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答案】酸、甜、苦、咸等
【解析】其他感觉器官1、嗅觉: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2、味觉: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舌尖对甜、咸敏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3、触觉: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4、温度觉: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热了”这就是温度觉。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其他感觉器官。
【详解】据分析可见: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舌尖对甜、咸敏感,对苦、酸也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故答案为:酸、甜、苦、咸等。
10、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 产生的。凡是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只不过不一定都能被听到。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答案】(1)振动;(2)声源
【解析】【分析】【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凡是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只不过不一定都能被听到。(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发声体,固体、流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都可以作用声源。故答案为:(1)振动;(2)声源。
11、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可以在 ▲ 中传播,但不能在 ▲ 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 。
(2)声速: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是 ▲ 的。一般在 ▲ 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 ▲ 中传播最慢。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 ▲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 。
【答案】(1)气体、液体和固体;真空;介质;(2)不同;固体;气体;越快;340m
【解析】【分析】【详解】略
12、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 。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 ▲ 等。
【答案】声波;海底的深度
【解析】【分析】【详解】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底的深度等。故答案为:声波;海底的深度。
13、耳的结构
(1)外耳①耳廓;功能是收集 ▲ ;②外开道,功能是传导声波。
(2)中耳①鼓膜:功能是在声波作用下产生 ▲ ;②听小骨:功能是把声音 ▲ 后传人耳蜗:③鼓室:功能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 ▲ 。
(3)内耳①半规管和前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②耳蜗:内有液体和 ▲ ,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答案】(1)声波;(2)振动;放大;鼓膜;(3)听觉感受器
【解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如图: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耳朵结构及其作用。
【详解】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有传导声波的作用;(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鼓室的主要功能是熬成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故答案为:(1)声波;(2)振动;放大;鼓膜;(3)听觉感受器。
形成听觉的过程
▲ →鼓膜→ ▲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 ▲ (形成听觉)。
【答案】声波;听小骨;听觉中枢
【解析】耳的结构如下图:
【分析】听觉的形成结合耳的结构图记忆效果好。
【详解】耳的结构图如下:
观察示意图,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答案为:声波;听小骨;听中枢。
15、咽鼓管连通鼓室和 ▲ ,使 ▲ 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答案】咽部;鼓膜
【解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图: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详解】中耳与咽相连的结构是咽鼓管,当吞咽食物和咀嚼食物时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所以它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故答案为:咽部;鼓膜。
16、耳不仅有听觉的功能,还有保持身体 ▲ 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 ▲ 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答案】平衡;头部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耳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答案为:平衡;头部。
17、声音的三要素: ▲ 、 ▲ 和 ▲ 。
(1)声音的音调高低由 ▲ 决定。
(2)响度与声源的 ▲ 和跟人距离声源的 ▲ 有关。
(3)音色是声音的音质,跟发声体的 ▲ 、 ▲ 有关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1)发生物体振动的快慢;(2)振动幅度;远近;(3)材料;结构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 ▲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 ,音调就越 ▲ 。
【答案】频率;大;高
【解析】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说明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分析】本题考查了频率的基本概念,理解频率的含义,是判断音调高低的基础,是声学的一道基础题。
【详解】发声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则表明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答案为:频率;大;高。
19、光源:我们把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 ▲ ,如 ▲ 、 ▲ 、 ▲ 等。
【答案】光源;太阳;正在燃烧的蜡烛;电灯
【解析】【分析】【详解】略
20、光的传播
路径: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 ▲ 传播的。
光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 ▲ 。
实例: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注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 ▲ 无关。
【答案】直线;方向;小孔形状
【解析】【分析】【详解】路径: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线: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注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孔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直线;方向;小孔形状。
21、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为 ▲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光年:光年是指 ▲ 。因为它不是一个时间单位,1光年约等于 ▲ km。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答案】3×108m/s;;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9.46×1012
【解析】【分析】【详解】略
22、光的色散
单色光:不能 ▲ 的光叫做单色光。
复色光:由 ▲ 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在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呈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 ▲ 的顺序排列的。
【答案】再分解;单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解析】【分析】【详解】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光的色散现象形成了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故答案为:再分解;单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2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 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该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 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 ▲ 所有色光,黑色物体 ▲ 所有色光。
【答案】透过;反射;反射;吸收
【解析】【分析】【详解】略
24、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在色散实验中位于 ▲ 外侧,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肉眼看不见。
红外线的特点:红外线具有 ▲ 效应,热作用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红外线的利用:红外线遥控器、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探测器等。
(2)紫外线:在色散实验中位于 ▲ 外侧,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肉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特点: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强,且具有荧光效应。
紫外线的利用:消毒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鉴别纸币的真伪。
【答案】(1)红光;热;(2)紫光
【解析】【分析】【详解】略
25、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 。
【答案】反射
【解析】根据反射定义分析作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反射。故答案为:反射。
26、光的反射定律(如图所示)
(1)在反射现象中, ▲ 、 ▲ 、 ▲ 在同一平面内。
(2) ▲ 和 ▲ 分居 ▲ 的两侧。
(3) ▲ 等于 ▲ (∠β=∠α )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3)反射角;入射角
【解析】【分析】【详解】略
2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通常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的反射现象属于 ▲ 反射。
(2)通常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的反射现象属于 ▲ 反射。
(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它们都遵循 ▲ 定律。
【答案】(1)镜面;(2)漫;(3)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详解】(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的反射现象叫镜面反射;(2)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的反射现象叫漫反射;(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答案为:(1)镜面;(2)漫;(3)光的反射。
28、平面镜成像
(1)原理:遵循光的 ▲ 定律。
(2)特点:
像的性质: ▲ 、等大的 ▲ 像。
像的位置: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
(3)平面镜的作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 ▲ 。
【答案】(1)反射;(2)正立;虚;垂直;相等;(3)传播方向
【解析】【分析】【详解】略
29、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 ▲ 作用,举例: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就是凸面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 ▲ 作用,举例:太阳灶就是利用凹面镜制成的。
【答案】(1)发散;(2)会聚
【解析】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通常用来制作汽车观后镜等;凹面镜属于球面镜的一种,是采用球的内表面做反射面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凸面镜和凹面镜的题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
【详解】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成正立、缩小的虚象,利用凸面镜可以达到扩大视野的目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制成的。故答案为:(1)发散;(2)会聚。
30、光从一种介质 ▲ 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 ▲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答案】斜射;偏折
【解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当光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发生反射,同时要有一部分光线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里发生折射,只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是光在两种介质里传播时发生的,注意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详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故答案为:斜射;偏折。
31、光的折射规律(如图所示)
(1)光折射时, ▲ 、 ▲ 、 ▲ 在 ▲ 内。
(2) ▲ 和 ▲ 分居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答案】(1)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同一平面;(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3)小于;(4)大于
【解析】【分析】【详解】光的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4)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答案为:(1)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同一平面;(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3)小于;(4)大于。
32、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 形状 作用 生活中的应用
凸透镜 中间 ▲ ,边缘 ▲ 。 对光线有 ▲ 作用 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 ▲ ,边缘 ▲ 。 对光线有 ▲ 作用 近视眼镜
【答案】厚;薄;会聚;薄;厚;发散
【解析】【分析】【详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制作老花镜和放大镜等;凹透镜的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可对光线起到发散的作用,因此凹透镜可以用来制作近视镜;故答案为:厚;薄;会聚;薄;厚;发散。
33、透镜的结构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 ▲ ,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一个凹透镜也有2个焦点。
(4)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 。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答案】(3)焦点;(4) 焦距
【解析】【分析】【详解】(3)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一个凸透镜有2个焦点;一个凹透镜也有2个焦点;(4)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故答案为:(3)焦点;(4) 焦距。
34、虚像与实像: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 ▲ 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 ▲ 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做 ▲ ,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做 ▲ 。
【答案】实;虚;物距;像距
【解析】【分析】【详解】略
35、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 ▲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 。
【答案】凸透镜和光屏;同一高度
【解析】【分析】【详解】略
36、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υ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等大或放大 虚像或实像
>2f — — — — —
f<u<2f — — — — \
u=2f — — — — \
u=f 不成像 \
u<f — — — \ —
【答案】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υ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等大或放大 虚像或实像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υ<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υ>2f 投影仪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υ=2f \
u=f 不成像 \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 放大镜
【解析】【分析】【详解】略
37、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 ▲ 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像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清晰、 ▲ 、 ▲ 的 ▲ 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 ▲ 透镜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时,能在幕布上形成一个清晰、 ▲ 、 ▲ 的 ▲ 像的原理制成的。
【答案】凸;凹;倒立、缩小;实;凸;凸;倒立、放大;实
【解析】【分析】【详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凹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能在影像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是利用将景物放在离凸透镜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时,能在幕布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答案为:凸;凹;倒立、缩小;实;凸;凸;倒立、放大;实。
38、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在 ▲ 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 ▲ ,形成视觉。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 ▲ 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 ▲ 。若像成在这个位置,我们是看不到的。
【答案】视网膜;大脑;感光细胞;盲点
【解析】【分析】【详解】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盲点。若像成在这个位置,我们是看不到的。故答案为:视网膜;大脑;感光细胞;盲点
39、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 ▲ ,使物像模糊不清(戴 ▲ 矫正)。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 ▲ (戴 ▲ 矫正)。
【答案】视网膜前方;凹透镜;视网膜后方;凸透镜
【解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可以简化记忆为,“近前、远后、膜上正”。
【详解】如果不正确用眼,导致晶状体曲度过大,不能恢复,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是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答案为:视网膜前方;凹透镜;视网膜后方;凸透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