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核心素养评估
一、选择题
1、科科在暑假出游时晕车了,其原因是( )
A、睡眠不足
B、嗅觉疲劳
C、手臂和腿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内耳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款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当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依据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响度不同区分他们的声音
C、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当入射光线方向由①变到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4、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在演奏前,她调节弦的松紧,在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两个行为的目的分别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和音色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调
5、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关于四个角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a1>γ1 B、a2>γ2 C、a1=a2 D、γ2>γ2
6、如图(俯视图)所示,S为房间内的一盏灯,MN为房间的玻璃门,可绕M转动,当玻璃门逆时针打开时(从MN位置转到MN 位置),灯S的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
A、像距变大,像变小 B、像距变小,像变小
C、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不变 D、像距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7、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8、如图所示,烛焰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烛焰位于甲点时,它的像在乙点;当烛焰位于乙点时,它的像在丙点。则凸透镜位于( )
A、丙的左侧 B、乙丙之间 C、甲乙之间 D、甲的右侧
9、据媒体报道,某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三束单色激光照射特制的“扩散器”,使三束激光均匀混合,从而得到需要的色光,而且光色可调。该技术有望制造出更好的照明设备。对此技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复色光
B、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单色光
C、要得到白光,三束激光的颜色应分别是红、绿、蓝
D、改变三束入射激光的强度比例,可以得到任何颜色的光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马路上的嘈杂声
B、飞机的轰鸣声
C、歌唱比赛时,响亮的歌声
D、学习时,楼上传来的阵阵钢琴训练声
11、某同学配戴眼镜凝视课本上的文字,将眼睛慢慢移近,直至看不清楚为止,摘下眼镜后又能看清课本上的文字。该同学可能有的视力缺陷及其成因是( )
A、有近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B、有近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C、有远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D、有远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12、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13、教室黑板用久后有一部分变得光滑而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如图所示。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刻度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所示;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5cm
C、图甲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15、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平面镜面。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a、Pb、Pd、Pc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17、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比较快。
18、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小,说明 ,本实验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1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例中:①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②听其声而知其人;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⑤有人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中游动的鱼;⑥宇航员在飞船外面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均填序号)。
20、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现象,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如图乙所示一束光沿 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
21、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甲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乙、图丙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 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 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丁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22、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所示方式检查,他应距平面镜 m,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像(选填“实”或“虚”)。
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一较大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小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响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会发生变化。请写出三条这个现象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1) ;
(2) ;
(3) 。
24、某同学研究光的折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入射角 折射角
1 15.1° 10°
2 30.9° 20°
3 48.6° 30°
4 74.6° 40°
(1)分析实验数据得知,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跟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是 。
(2)请你推测这位同学做实验时,入射光线是从 (选填“玻璃射向空气”或“空气射向玻璃”)。
三、作图题
25、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26、生活中的光现象大多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分析,光路图就是一种模型,请对下列现象用光路图作出解释。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光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能照亮游泳池的水面,请在图中画出能经镜面射到游泳池水面范围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
27、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 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 些(选填“光滑”或“粗糙”),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 的大小。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绕O点转动的水平圆台上(柱M与柱N均固定在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 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在水平方向上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在座位上观察到 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8、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只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小芳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5)实验中,发现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与蜡烛A的像无法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6)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填字母)。
A、蜡烛A成像仍在蜡烛B处
B、蜡烛A成像在蜡烛B处右侧
C、蜡烛A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线段AB为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关系,则凸透镜焦距为 cm。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甲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了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了(选填“变大”或“变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核心素养评估
一、选择题
1、科科在暑假出游时晕车了,其原因是(▲)
A、睡眠不足
B、嗅觉疲劳
C、手臂和腿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内耳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答案】D
【解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可以把声波的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故选:D。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款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当幼教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B、依据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响度不同区分他们的声音
C、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答案】A
【解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特征的理解;可解答此题。
【详解】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故A正确;B、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故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A。
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当入射光线方向由①变到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答案】D
【解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但折射角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是因,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果,两者都随着入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出现了反射角和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详解】当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由①到②,入射角变大,所以反射角也会变大;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光线由①到②,入射角变大,则折射角也会逐渐增大,但总是小于入射角;故D正确。故选:D。
4、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在演奏前,她调节弦的松紧,在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两个行为的目的分别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和音色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调
【答案】D
【解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详解】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度、材料、粗细以及松紧程度都有关系;旋转两固定柄,使弦松紧有度,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选:D。
5、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关于四个角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a1>γ1 B、a2>γ2 C、a1=a2 D、γ2>γ2
【答案】A
【解析】这束光通过玻璃砖要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光从玻璃砖斜射到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两条法线是平行的,所以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A、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α1>γ1,故A正确;B、光线从玻璃砖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α2<γ2,故B错误;CD、因两条法线是平行的,则由几何知识可知γ1=α2,所以α1>α2,γ1<γ2,故CD错误。故选:A。
6、如图(俯视图)所示,S为房间内的一盏灯,MN为房间的玻璃门,可绕M转动,当玻璃门逆时针打开时(从MN位置转到MN 位置),灯S的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A、像距变大,像变小 B、像距变小,像变小
C、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不变 D、像距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
【详解】当玻璃门逆时针打开时(MN位置转到MN 位置),物距增大,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变大,像和物体始终等大,即像的大小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C
【解析】(1)“摄影”,即利用照相机照相,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3)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4)影子的形成、日月食以及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现象中的几种“影”,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熟练掌握其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详解】A、妈妈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项说法正确;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项说法正确;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项说法错误;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C。
8、如图所示,烛焰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凸透镜位置固定。当烛焰位于甲点时,它的像在乙点;当烛焰位于乙点时,它的像在丙点。则凸透镜位于(▲)
A、丙的左侧 B、乙丙之间 C、甲乙之间 D、甲的右侧
【答案】D
【解析】根据下面两条结论进行判断:(1)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凸透镜在蜡烛和蜡烛像的中间,当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上,会在蜡烛的位置用光屏承接到像。(2)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物距小于像距,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
【分析】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蜡烛和光屏调换位置,光屏上照常能得到清晰的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物距总小于像距。这两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详解】A、当凸透镜在丙点左侧时,当物体放在甲点,像在乙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物距大于像距。当物体放在乙点,像在丙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物距大于像距。不符合题意。B、当凸透镜在乙丙之间时,当物体放在甲点,像在乙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虚像,物距大于像距。不符合题意。C、当凸透镜在甲乙之间时,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成实像,如果物体在甲点,像在乙点,根据光路是可逆的,物体在乙点,像一定在甲点。不符合题意。D、当凸透镜在甲的右侧时,当物体在甲点时,物距小于焦距,像在乙点。当物体在乙点时,物距小于像距,像在丙点,两次成的虚像,物距都小于像距,并且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符合题意。故选D。
9、据媒体报道,某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三束单色激光照射特制的“扩散器”,使三束激光均匀混合,从而得到需要的色光,而且光色可调。该技术有望制造出更好的照明设备。对此技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复色光
B、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白光是单色光
C、要得到白光,三束激光的颜色应分别是红、绿、蓝
D、改变三束入射激光的强度比例,可以得到任何颜色的光
【答案】B
【解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分析】当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后面的光屏上依次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即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
【详解】ABC、白光是复色光,用红、绿、蓝三束激光均匀混合,能到需要的色光,故AC正确,B错误;D、改变红、绿、蓝三束入射激光的强度比例,可以得到任何颜色的光,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A、马路上的嘈杂声
B、飞机的轰鸣声
C、歌唱比赛时,响亮的歌声
D、学习时,楼上传来的阵阵钢琴训练声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马路上的嘈杂,对人造成明显的干扰,属于噪声;B、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发出的声音属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且响度大,对周围干扰明显,属于噪声;C、歌唱比赛时,响亮的歌声是必须要演唱的声音,不属于噪声;D、楼上传来的阵阵钢琴训练声,对学习造成了干扰,属于噪声。故选;C。
11、某同学配戴眼镜凝视课本上的文字,将眼睛慢慢移近,直至看不清楚为止,摘下眼镜后又能看清课本上的文字。该同学可能有的视力缺陷及其成因是(▲)
A、有近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B、有近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C、有远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D、有远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症状、成因分析判断。
【详解】将眼睛慢慢靠近课本时,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所成的像会移到视网膜的后面,因此会看不清。摘掉眼睛后,又能看清课本上的字了,说明此时像向前移动到视网膜上了,即光线比戴着眼镜时更加会聚。据此可知,戴上眼镜后会使光线发散,应该为凹透镜,也就是近视眼,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故选A。
12、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和成像特点。
【详解】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A错误。B、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的,是具有保护、运输、储存、运动、传导等功能的器官,B错误。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由小变大。C错误。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D正确。故选:D。
13、教室黑板用久后有一部分变得光滑而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如图所示。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1)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需要通过黑板发生漫反射,或者减弱镜面反射。
【分析】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还要注意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详解】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根据图象可知,当光线射入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会向①的方向射出,所以①出看到的是明亮的光线,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②③④看不到光滑处发生镜面反射时的光线,故①符合题意。故选:A。
14、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刻度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所示;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5cm
C、图甲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①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也可以成像。②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υ<2f。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υ=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υ>2f。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题通过例举一些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总结结论,考查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详解】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A正确,不合题意;B、甲由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5cm,B符合题意;C、在甲图中小丁同学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正确,不合题意;D、由乙图可以知道,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该虚像经平面镜又可以成与虚像等大的虚像,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
15、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平面镜面。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a、Pb、Pd、Pc
【答案】A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即可做出选择。
【分析】此题考查了通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分别画出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的光路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如图甲),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如图乙),当光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上(如图丙、丁),四幅图画在一个图上,如图综合:
故选A。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答案】凸透;靠近;没有反射光
【解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υ>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②2f>υ>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υ>2f,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2)当光线很暗时,凸透镜无法成像。
【分析】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和晚间的行车安全知识。
【详解】(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同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甲、乙,比较可知汽车的像变大了,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2)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几乎没有反射光,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故答案为:凸透;靠近;没有反射光。
17、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 传播而被鱼听到。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 ▲ 中传播速度比较快。
【答案】空气;水;水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其介质为气体、固体、液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分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详解】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声音先通过空气传播、然后再通过水传播,声音被鱼听到,从而将鱼吓跑;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所以,在这两种介质中,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故答案为:空气;水;水。
18、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小,说明 ▲ ,本实验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选填“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详解】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科学推理法。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1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例中:①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②听其声而知其人;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⑤有人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中游动的鱼;⑥宇航员在飞船外面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 (均填序号)。
【答案】③;⑤⑥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分析】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详解】①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一些;②听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③用手按住正在发生的琴弦,琴声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笛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⑤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液体能够传声;⑥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它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③;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⑤⑥。故答案为:③;⑤⑥。
20、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 现象,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 。如图乙所示一束光沿 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 。
【答案】色散;三棱镜;30°
【解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2)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已知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是一道中档题。
【详解】(1)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则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三棱镜;(2)图乙中,已知入射角为6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BON=60°;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BOC=90°,所以折射角∠CON =180°-∠BON-∠BOC=180°-60°-90°=30°。故答案为:色散;三棱镜;30°。
21、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甲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乙、图丙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 (选填“顶角A”或“底面 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 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丁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 作用的原因。
(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 。
【答案】(1)底面BC;(2)会聚;(3)光的色散或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解析】【分析】【详解】(1)由图甲、乙、丙分析可知,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2)凸透镜可以看成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面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时,光线会向底面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3)三棱镜还可以探究光的色散,研究白光是由哪些光组成的;三棱镜还可以探究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故答案为:(1)底面BC;(2)会聚;(3)光的色散或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2、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某同学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所示方式检查,他应距平面镜 ▲ m,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 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2.2;虚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详解】由图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8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距离也为2.8m,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检查者应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5m-2.8m=2.2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他在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虚像。故答案为:2.2;虚。
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一较大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小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响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会发生变化。请写出三条这个现象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1) ▲ ;
(2) ▲ ;
(3) ▲ 。
【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能传递能量;(3)光的反射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2)声波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而且能够传递能量。(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分析】此题将声学知识和光学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尤其是通过实验,其中还渗透了转换法,给此题带来了一部分难度,这是近几年中考比较流行的题目。
【详解】(1)光斑位置变化,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用橡皮锤敲响音叉A,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将能量传递给音叉B,所以看到B音叉也振动;(3)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说明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变化,即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能传递能量;(3)光的反射。
24、某同学研究光的折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入射角 折射角
1 15.1° 10°
2 30.9° 20°
3 48.6° 30°
4 74.6° 40°
(1)分析实验数据得知,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跟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是 ▲ 。
(2)请你推测这位同学做实验时,入射光线是从 ▲ (选填“玻璃射向空气”或“空气射向玻璃”)。
【答案】(1)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空气射向玻璃
【解析】(1)分析表中入射角和反射角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得出折射角跟入射角的关系。(2)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及光的折射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会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得出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结论。
【详解】(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入射角由15.1°增加到74.6°,折射角由10°增加到40°,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因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入射光线可能从空气射向玻璃。故答案为:(1)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空气射向玻璃。
三、作图题
25、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本题所要求的光路图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此时光线的方向是不变的,垂直射入是折射的一个特例。②光在水中射到平面镜上被反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被镜面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此时水中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空气中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即折射角和入射角都是0°。
【详解】①先画出光线垂直射入水中的光线,此时光线方向不变。②接着画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先画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最后画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先画法线,然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6、生活中的光现象大多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分析,光路图就是一种模型,请对下列现象用光路图作出解释。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光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能照亮游泳池的水面,请在图中画出能经镜面射到游泳池水面范围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首先延长墙上的平面镜,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S的像S 点,利用像点和平面镜的边缘做出反射光线,然后再确定入射光线。
【分析】(1)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确定像点位置。有像点和入射点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有发光点和入射点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2)如果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确定光路是错误的。
【详解】延长墙上的平面镜,如图中绿线;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点S ,由S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至S 点,S、S 点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中黑线;连接S 和平面镜上端并延长至水面确定反射光线,连接发光点S和平面镜上端确定入射光线,如图中红色线;连接S 和平面镜下端并延长至水面确定反射光线,连接发光点S和平面镜下端确定入射光线,如图中蓝色线。则图中A、B间的区域即为能照亮游泳池水面范围。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
27、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 ▲ 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 ▲ 些(选填“光滑”或“粗糙”),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 ▲ 的大小。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绕O点转动的水平圆台上(柱M与柱N均固定在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 ▲ 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在水平方向上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在座位上观察到 ▲ 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1)垂直;(2)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3)相等;(4)法线;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
【解析】(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让硬纸板垂直放置,这样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纸上。(2)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可得出结论;在纸板上标出刻度,可以测量角的大小;(3)实验只做一次结论具有偶然性,若需进一步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需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表中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可以通过硬纸板显示光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本实验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详解】(1)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硬纸板B竖直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2)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较粗糙,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读表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红色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时,可以根据光的传播路径来判断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垂直;(2)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3)相等;(4)法线;入射绿光、入射红光和反射绿光看起来重合。
28、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
(2)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只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蜡烛B,小芳应在蜡烛 ▲ (选填“A”或“B”)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像的大小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选填“实像”或“虚像”)。
(5)实验中,发现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与蜡烛A的像无法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
(6)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 (填字母)。
A、蜡烛A成像仍在蜡烛B处
B、蜡烛A成像在蜡烛B处右侧
C、蜡烛A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不变;(4)虚像;(5)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6)A
【解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干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现象。(3)(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5)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6)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接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査同学的。
【详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A这一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4)取走蜡烛B,在其所在的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A的像,说明蜡烛A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5)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6)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A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选A。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不变;(4)虚像;(5)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6)A。
2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中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线段AB为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关系,则凸透镜焦距为 ▲ cm。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甲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 了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镜面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屏 ▲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 了(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放大;投影仪;(2)10;(3)①变暗; ②向左;变小
【解析】(1)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3)①用焦距相同、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发光体发出的光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少;②如果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小的凸透镜,比起原来就相当于将物距变大了,那么像距就要减小。
【分析】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成像中的一些问题,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做出合理的推理,都比较容易解答。
【详解】(1)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2)凸透镜成实像时, =υ=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的=5m-1,则u=υ=0.2m=20cm=2f,故f=10cm。(3)①用另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成像大小不会变化,但经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比原来暗;②如果将凸透镜A换成镜面直径相同、但焦距稍小的凸透镜,比起原来就相当于将物距变大了,那么像距就要減小,像变小;光屏要靠近凸透镜,即向左移动。故答案为:(1)放大;投影仪;(2)10;(3)①变暗; ②向左;变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