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松鼠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松鼠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5: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平实”与“生动”间走个来回
——《松鼠》说课稿
学什么:寻找字里行间的温情
文本概述
《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也称为科普小品文,还有人称为文学性说明文。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更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一个“摹本”。
本单元是关于科学常识方面的说明性文章。同是说明文,《松鼠》的风格和《鲸》完全不一样。它的描写没有常规说明文的那些方法:一个自然段一个特点,很清晰。它很随意,写作顺序似乎比较混乱,松鼠的生活习性,包括它的活动、吃食、觅食,它的喜怒哀乐,都是打乱了写的。你没有办法在某一个自然段中很清晰地说:这是写它的外形,这是写它的某一种生活习性。你很难去给它硬生生地区分开来。但它的语言表达非常优美,很生动,带着作者很深、很浓的一种情感。其语言极富拟人化,文中的松鼠极富趣味性,让学生阅读起来就像与人在交朋友。读着读着,你们自然而然会感受到布封对松鼠的那种温情在字里行间流露着。
为什么把《鲸》安排为精读课文,而《松鼠》就是略读课文?目的就是让你了解了一种基本说明文的写法之后,再把视野打开些,掌握的说明文的文体再多一些。同时,有助于让孩子体会说明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还隐藏着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我想精确地知道某种动物的习性,我就去看科普性的说明文,如《百科全书》,会去阅读《鲸》这种说明风格的文章;如果我想轻松地了解一类动物的特性,我就去选择《昆虫记》《西顿动物记》等,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读过之后,可能不会让人对动物的特性留下很有条理性的印象,但读起来很有趣味,也更容易加深对动物的情感。阅读目的不一样,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来读,这也是学完这一单元之后,对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起到的指导作用吧。它是要让小朋友知道,你要说明一样东西,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很朴实、很客观、很准确、很严谨的语言去说明它,你也可以充满感情地去描述它,可以在介绍的过程中把你的情绪带进去感染大家。
文本价值定位
 文艺性说明文有三个“性”。第一个就是所有说明文都具有的“知识性”,它一定是要介绍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等知识的;第二个是“文学性”,比一般说明文,它更有文采;第三个“性”,就是“情感性”。像《鲸》这样的表述,就像有一个导游员在给我们介绍,那是一种旁观。“我”始终是在外的,“我”并不是它,我是彼,而它是此。那么《松鼠》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此非此,彼非彼,甚至作者让我们感觉到,他就是那只松鼠,他想那样自如地跳跃,他想过那样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此,我觉得,正如学习提示中所说的:“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再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要了解文章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体会感受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情感,就成了本文的价值所在。
谁在学:如何感悟蕴含的温情
对于这样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学生该学些什么呢?
学情分析
首先,虽然五年级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但是要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真正体会本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难度。
其次:《鲸》是客观描述,其优点是准确科学,而《松鼠》是主观描写,优点是优美感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没有好坏之分。”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不能简单的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基于以上学情以及文本价值的思考,我讲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目标设定
1.通过速度、浏览、梳理、归类等方法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2.通过文本比对,了解《松鼠》和《鲸》的异同,并借助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迁移写法,尝试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鲸”进行说明改写。
怎么学:搭建“平实”到“生动”的桥梁
目标一旦设定,课的重点和思路也就有了雏形。可以充分发挥《鲸》这篇文章的帮带作用,采用将两篇课文一比到底的策略。在比较中发现内容和结构的差异,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比较中改写文本,揣摩表达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既有问题的提示又有学法的指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仪。于是,我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的问题,自由梳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板块一:反馈预习,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步:自主反馈,罗列信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尽情充分展示学习的情况,教师不过早限定答案或给予否定。
第二步:引导归类,提炼梳理。因为本文没有常规说明文表达的清晰,学生呈现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引导学生从中去观察、去发现,或删、获补,或整合归类,或提炼梳理。通过“哪些是可以归为一类的”提问,提示学生将“生活习性”概括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梳理了文章结构。
第三步:教师小结,明晰脉络。明确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以及课文的结构。
板块二:文本比对,感悟独特表达
第一步:引入对比,发现内容结构异同。
请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发现其共同点:都是描写了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胎生等;不同点是:《鲸》为并列式结构,《松鼠》为总分结构。
第二步:批注交流,关注语言表达的特色。
抓住总起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展开教学,深入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其“讨人喜欢”。
在反馈交流品析中重点聚焦到一个具有特色的语言点: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2.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3.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组句子都采用了先否定再肯定的表达方式,去掉前面半部分,意思很清楚,那为什么布封要先否定一下,再肯定呢?引导能选择其中一句读一读,在对比感悟中发现这种微妙的变化。同时,感受拟人的方法带来的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风格特征。 ?
第三步:二次对比,发现文体表达的异同。
再次比较《鲸》与《松鼠》的外形、胎生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引导发现《鲸》是客观描述,其优点是准确科学,而《松鼠》是主观描写,优点是优美感人,并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情感。
板块三:迁移运用,体会表达差异
尝试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鲸》进行改写,并对比读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和感受。
那么,哪种表达形式更好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领悟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同的情感需求就有不同的选择。例如《百科全书》就适合平实的语言表达,而如果要吸引读者,激发他人的兴趣可以用艺术性的表达。
为什么这么学:为学生铺设自主学习的路径
一、体现略读的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学生通过前一课《鲸》的学习,已经熟知了常用的方法,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章可循”。《松鼠》作为略读课文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是学法迁移、运用,教师的教学应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在充足的时空里自读自悟、自主交流、优化答案、完善表达,语言从简洁到准确,思维从单一到多向,认识从浅显到深入,真实地经历了学习提升的过程。
二、尝试互文对比的说明文阅读策略
同是说明文,《松鼠》的风格和《鲸》完全不一样。本课的教学将“比较”这一阅读策略一用到底。《松鼠》一课的学习犹如导航仪,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脚手架,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之中,对自己阅读到的材料信息不断进行处理、提取和加工,习得学习的方法。在师生共同品评中赏析语言特色,提升言语表达的质量,促进思维认识的深入。通过比较,发现异同点。在比较中发现内容和结构的差异,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在比较中改写文本,揣摩表达的语言风格。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不断发现,逐渐建构的过程。其次,更在对比中明了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不能简单的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