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绘本名义 叩“规律”之门》,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以及对应数字的变化规律,它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滲透“探索规律”的内容,数数过程中的规律;计算中的规律;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在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图形(二)”“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等单元中,也渗透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并设置了“找规律”单元进行教学。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它的知识结构如下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将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造成影响。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会给予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的逐步发展空间。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规律”这个词语很难解释,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很多感性认识,特别在本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中因为要选择分类的标准,学生对于发现规律的角度,如颜色、形状等也有所积累,但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较短又活泼好动,这就需要一个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摸清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从已知走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体现了我“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学会观察、比较,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说一说、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多角度发现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引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根据学情分析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说学法教法
我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并辅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实践、发现,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悟出找规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依托学生喜欢的数学绘本为主线,在感知规律、深化规律、内化规律、创造规律中进行教学,在故事线中埋藏着知识线,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标。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这本数学绘本,【贴书名】,告诉小朋友们,这本故事书的主人公是一位非常机智、敏锐的侦探——大鼻子侦探,他在游览国家博物馆时,发现展出的王冠竟然是假的,到底真正的王冠去哪了?大鼻子侦探又能不能找回真王冠呢?就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小侦探,跟着钱老师一起来破案吧!
教学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一)情境引入 感知规律,我紧紧围绕着大鼻子侦探的发现,以“为什么王冠是假的?”作为核心问题展开,初步感受规律,着力于“什么是规律”的规律含义的理解【贴“规律”】。学生在比较观察中直观清晰的发现蓝宝石和红宝石是相间排列的,我请学生上来摆一摆,把这一行的宝石摆出来【贴宝石】。一颗蓝宝石一颗红宝石。一颗蓝宝石和一颗红宝石是一组【贴“一组”】,蓝宝石和红宝石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模式【贴“重复”】。在证明王冠是假的同时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这样的“一组”蓝宝石石和红宝石的重复排列。
(二)引导探索 深化规律
在初步感知规律之后,通过破解怪盗黑猩猩留下的线索,解决第二个核心问题——“你找到了什么规律?”【贴图形】。学生仔细观察,在纸上圈一圈或画一画【画虚线】后发现,规律的模式从2个一组跨越到4个一组。有形状的规律,也有边数的规律或者说小棒的根数的规律,边数的规律也就是对应的数字的规律【写数字】,丰富了对规律外延的把握。
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贴“数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虽然图形和数字的形式不同,但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进而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并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学中我会适时的追问“把什么作为一组?”“一组中的第一个数或图形是什么?”“如果再摆一组是什么?”“如果一直这样摆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体会,形成深刻印象,进而把握规律。
(三)拓展思维 内化规律
为了结合教学目标,此处我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和改编,把6345设置成储物柜号码,从储物柜中怪盗黑猩猩留下的信里知道了下一个线索,而喷水池雕像里留下的这首歌谣,“逐渐变大”、“五颜六色”,提示了寻找王冠的正确路线。最后,真正的宝石王冠就在箱子里,但是还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对于选择哪一张卡片放入?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小组上台分享“如何找规律?”就能知道学生是按什么来找规律的,按照蓝红蓝红的颜色来看【贴“颜色”】;梅花 方块 爱心、梅花 方块 爱心的形状来看【贴“形状”】;还是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的方向来看【贴“方向”】,具体的方法揭示了学生找规律的角度,由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会及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即使学生没有顺利的找到正确的卡片,我也会在学生方法上进行引导帮助他完成任务。
(四)巩固运用 创造规律
当学生通过阅读数学绘本找到蕴含的规律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规律来创造新密码,帮助馆长叔叔把王冠的保护加固。有效地沟通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上必定会出现不在颜色、数量、形状、方向等课堂上出现过的范畴的角度的规律,实现学生对规律知识的数学意义的建构。
以上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观本节课,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我感觉非数学的元素较多:画面、人物、对话……,且场景与物件也随之不断转换。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情节的强刺激与认知的弱刺激相比,显然故事占了上风,学生很难实现恰当的注意力分配。
另外培养阅读能力应该是绘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怎样留出时间,引导学生静静阅读,自主搜集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也应该是我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