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7 16: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
导入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冶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整体·感知
题解: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见每每不合。这篇文章既要照顾到友情又要摆明事实,因而作者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但在变法原则上寸步不让,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据理力驳而不失委婉,于平和中显出夺人的气势。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揣摩下列加点词汇在课文语句中的意思或用法
故略上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古:写信回复;今:向上级汇报(材料、情况等)
古:指书信往来;今:指多次重复。
古:指......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敌:文中指对立一方。众寡:多少,句中偏指众多。
膏泽
:作动词,意为"给.......以恩泽"。。
前一"事":动词,办事、干事;后一事:名词,事情。
课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一段译文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同游共处、交往相好时间已经很久了,可是讨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我们)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即使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被(你)谅解,所以想简略地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无礼。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第二段译文
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是)侵犯职权、滋生事端、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来修订它,(而后)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不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振兴有利的事业,铲除弊端,不算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算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不算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才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 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庾不因为人们怎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 (我对您)情意诚挚仰慕到了极点。
第三、四段译文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出现)
积累文言知识
1、不复一一自辨
2、不宜卤莽
3、故略上报
4、于反覆不宜卤莽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7、故略上报
8、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辨”同“辩”,分辩
“卤”同“鲁”,鲁莽
古:回信/今:向上级报告
(古:指书信往返/今:重复再三;翻来覆去。)
声势盛大或凶猛
动词,顾念,忧虑
动词,体恤,怜悯
副词,简略,简单
交往
私下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宁信度,无自信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
大王来何操
3、辟邪说,难壬人
4、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名词,计划
动词,考虑
名词 制度
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
动词 谱写

动词,从事
拿,持
缘故
批驳
排斥
本来
方法 主张
适宜
课文探究
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
“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课文探究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反驳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第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课文探究
3、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是:新发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文探究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课文探究
5、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中心思想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等指责,进行了简洁有力的驳斥,表达了对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的不满,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其文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了作者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答谢之礼。

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写作特点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