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葡萄沟》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4.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认识“沟、产”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产、份”等10个字,积累“五光十色”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边读边想象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 积累词语,并且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说句子。 学到什么程度: 能按笔顺规则正确书写汉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卡顿,有感情地朗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的特点。 3.积累是指能在自己的写话中运用所学的词语如,如“五光十色”,说一说句子是指用“五光十色”造句。 怎么学: 课文语境识字、形近字区分、图文结合、词语运用等方法认识生字,观察汉字结构,按照笔顺准确书写。认识“沟、产”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产、份”等10个字。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准确不添字、不少字。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想象课文所描绘的葡萄沟画面,想象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含义,尝试积累下来并运用。选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说说句子。
教材 分析 地位:《葡萄沟》选自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本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展示了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内容:《葡萄沟》图文并茂,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那里的老乡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重点:认读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在朗读中体会葡萄沟产出的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的特点,体会老乡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感受作者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学情 分析 已知: 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能在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字的笔画顺序,对生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有一定了解。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葡萄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二年级学生感性认识较强,可以挖掘情感因素,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初步具有必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困难和障碍: 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缺乏对葡萄沟的直观感受,比较难产生对新疆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对课文中“好客”“五光十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不透彻,每个同学对生字、多音字的掌握情况不一样。 突破措施: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识字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正确认读汉字并组词。通过观看葡萄沟的ppt新疆吐鲁番风光图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朗读和图片中感受,自己总结出葡萄沟不仅葡萄好,而且老乡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
教学 目标 1、通过课文语境、图文结合、词语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式会认17个生字:沟、产、份等,借助视频演示、示范书写等方式会写10个字:产、份、坡、枝、起等。掌握多音字“好”“干”“分”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读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说一说葡萄沟好在哪里。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课文语境、图文结合、词语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式指读会认17个生字:沟、产等,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正确认读。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字:产、份等。借助字典及教师的指导读准多音字“好”“干”“分”的读音。 难点:通过ppt演示、看图片、朗读、品尝葡萄、观看新疆舞蹈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说一说葡萄沟好在哪里;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读,说一说《葡萄沟》夏天和秋天的景色美丽,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课文语境、图文结合、词语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式指读会认17个生字:沟、产、份等,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正确认读。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字:产、份、坡、枝等。借助字典及教师的指导读准多音字“好”“干”“分”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说一说葡萄沟人民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脱离文本的语境中独立认读生字17个,掌握多音字“好”“干”“分”的读音,根据语境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难点:通过ppt演示、看图片、朗读、品尝葡萄、观看新疆舞蹈视频等方式进入情景,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说一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引入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在我国的西北方有这么一个地方,读(新疆),学习“疆”,新疆有个(吐鲁番市),开火车读,吐鲁番有个好地方叫葡萄沟,示句子“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读。那里被称作水果之乡,小朋友想不想去那里游览一番? 2、现在,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游览这个美丽的地方—葡萄沟(板书:葡萄沟,范写生字“沟”) 激发学生认识新疆葡萄沟的兴趣
环 节 二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师配乐范读。生交流感受:你觉得葡萄沟怎么样? 指名学生说出感受,教师归纳:是个美丽的好地方。 播放《葡萄沟》的课文朗读,要求:认真听录音 读课文,过生字关 2.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宝宝。将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读一读,读得好的夸奖他,读得不好的帮助他。 4.课件出示生字宝宝:葡萄沟、新疆吐鲁番、蜂蜜、梯田、维吾尔族、足够、碉堡等,多形式认读(小老师范读其他学生跟读、排火车读、站立抢读)争取课内将生字记住。 5、我们学过许多识字方法,这些生字,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记住他们呢? 齐读课文,读课文可以通过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进行,动脑思考老师的问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环 节 三 三、研读课文,美读赏析。 1、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美丽的好地方?请小朋友拿起书再去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一边读可以一边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词语,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读着,读着,你发现了吗,葡萄沟为什么称为一个好地方?(师有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梳理) (1)那里出产水果:示句子“五月有杏子、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练读这句话,读出水果的多及葡萄最受人们的欢迎。教学生字,比较生字,形近字组词。生拿笔,两个生字各练写一个,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葡萄长的好,结的多,重点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过渡:人们最喜爱吃葡萄,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观葡萄园吧! A、默读,找出一共几句话? B、最喜欢哪句话就练读哪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理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第一步:板画茂密,理解茂密的枝叶像凉棚。 第二步: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凉棚?只有一个吗?体会多 第三步:钻进去的感觉如何?(凉爽,凉快,舒服) 巧妙地设喻,形象地展示出葡萄生长得茂盛,相机指导朗读。 理解“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自己练读整句话,说说读出了什么?(葡萄的品种多,葡萄成熟的美,抓重点词“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指导读,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积累语句,有时间请完成课后我“我会填”中的练习。) 第一步:看图片,加深感悟。(动手制作五光十色的葡萄,粘贴在茂密的枝叶下面。) 第二步: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体会葡萄的晶莹剔透。 第三步:比较一大串和一大串一大串,体会葡萄结的多。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理解维吾尔族老乡的好客,可以通过表演读加深体会。抓重点词“准会,吃个够”指导好朗读。生字教学融进句子里简单带过。 读词卡:维吾尔族,什么是维吾尔?还在哪里见过“维”这个生字?(学生合作表演,教师在学生合作表演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好这句话。)对这么好的新疆老乡,请你用一句话来称赞他们?(板书:热情好客) 这么好的葡萄种在(引读第一句话),图片展示“梯田”。 师生合作读课文第二小节。 小结:葡萄沟的葡萄色鲜味甜,维吾儿老乡热情好客,盛产这么多的葡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孩子们填空后,读出葡萄沟盛产水果和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
环 节 四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枝叶( )的葡萄 ( )的凉棚 ( )的老乡 ( )的葡萄干 ( )的沙果 2.形近字区分 蜜( ) 坡( ) 摘( ) 密( ) 波( ) 滴( ) 学习生字1、发现规律 3、指导书写 学生观察字形和占格,能独立写出正确的汉字
作业 设计 实践活动:小调查:我的家乡 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介绍自己家乡情况的资料(风景、特产、人物、生产、建设成就等),准备展示交流。
板书 设计 葡萄 五光十色 葡萄沟 老乡 热情好客 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干 色鲜味甜
教学 反思 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让识字成为了一种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讲解葡萄沟的样子时问的问题有些琐碎重复,提问问题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缺乏自主感悟
第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积累重点词语“五光十色”等,并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读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说一说葡萄沟好在哪里。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联系原文,教师讲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五光十色”的意思,并造句;通过ppt演示、看图片、朗读、品尝葡萄、观看新疆舞蹈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说一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哪里。 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学生说一说《葡萄沟》夏天和秋天的景色美丽,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细读课文,感受葡萄沟美,感受语言美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新疆吐鲁番,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在金秋九月,我们踏上了开往葡萄沟的旅游列车,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一阵新疆音乐的响起,使我们仿佛闻到了葡萄的芬芳。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好在哪里? (按照学生回答,幻灯片相机出现二三自然段。) 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能从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环 节 二 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说,读出第二自然段。出示: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提示:谁和她有同样感受?也来读一读。 2、体会葡萄的样子,理解词语:枝叶茂密、凉棚、五光十色、热情好客。 快来看,葡萄沟到了,葡萄长在什么地方?(山坡上)登上山坡葡萄长成什么样子?出示: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3.课文是从枝叶和成熟的葡萄两个方面来写了葡萄。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 品读“一个个”“四面展开”“凉棚” 指导想象“四面展开”时怎样的。(前边后边左边右边,只要它能伸到的地方,它都会毫无顾忌地长过去) 4.多美呀,在山坡的梯田上,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构成了葡萄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谁还想再读。 5.秋天到了,茂密的枝叶下,葡萄成熟了。 出示: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6.葡萄是什么样子的? 品读“五光十色”(板书:五光十色) 7.是怎么理解五光十色的、五颜六色? 教师指导,理解“色”“光” 绿的叶,五光十色的葡萄,相互映衬,不禁让我们陶醉在这葡萄的海洋里。这么美的句子,你们不想再读读吗? 8.请运用“五光十色”说一个句子。 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环 节 三 三、过渡:同学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连老师都忍不住想去摘下几个尝一尝。你们猜一猜:老乡们会让我们吃吗? 出示: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1、 这么多葡萄,都怎样处理呢?(学习葡萄干的制作) 2. 葡萄干是在哪制成的?这里的葡萄干又有什么特点呢? 3、有什么疑问? 4.在这样造型奇特的晾房里,制成了我们最爱吃的葡萄干。谁能说一说这里制作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板书:葡萄干 色鲜味甜) 让学生观察、品尝葡萄干,形象、生动地感受到葡萄沟的葡萄干的色鲜味甜粒大的特点。
环 节 四 今天大家到了葡萄沟,得到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去的好地方向你的朋友、家人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葡萄沟,了解我们美丽的祖国。 能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介绍,结合生活经验讲述家乡的特产
作业 设计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向家人介绍葡萄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家乡,说一说家乡的特产。
板书 设计 葡萄沟 盛产水果 葡萄沟 葡萄:枝叶茂密、五光十色 人:热情好客 葡萄干:色鲜味甜
教学 反思 在今后处理词语上,力求把会认的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会认和会写的字。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添姿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