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8—2023年中考、一诊、二诊试题及答案整理(10课外文言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成都市2018—2023年中考、一诊、二诊试题及答案整理(10课外文言文)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7 17: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题
【2023年成都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种草花说
[清]查慎行
窳轩①之南有小庭,拓窗而面之。主人无事,日蹒跚乎其间。即又恶乎草之滋蔓也,谋辟而莳蓺②焉。或曰:“松、桂、杉、梧,可资以荫也,是宜木。”主人曰:“吾年老,弗能待。”或曰:“梅、杏、橘、橙,可行而列也,是宜果。”主人曰:“吾地狭,弗能容。”有道焉,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乃命畦丁锄荒秽,就邻圃乞草花。山僧野老,助其好事,往往旁求远致焉。主人乐之,犹农夫之获嘉种也。
盖一年而盆列,二年而卉族繁。迄今三年,纷敷盈庭。两叶以上,悉能辨类而举其名矣。当春之分,夏之半,雨润土膏,乘时以观化,吾之生机与之俱动也。已而含芬菲,饱风露,吾之呼吸与之相通也。直者遂之,弱者扶之。蚤③芳者吾披之,晚秀者吾俟之。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吾之精神,无一不与之相入也。朝斯夕斯,阅春秋也;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也。
客徒知嘉树之荫吾身,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徒知甘果之可吾口,而不知繁卉之饫吾目也。彼南阳之梓漆④,平泉⑤之花木,非吾力之所逮⑥,岂吾情之所适哉!
(选自《敬业堂文集》,有删节)
【注】①窳(yǔ)轩:查慎行晚年居室之名。②莳蓺(shì yì):种植。③蚤:通“早”。④梓漆:梓树和漆树,均为优质木材。⑤平泉:指平泉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⑥逮:达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拓窗而面之 面:面向
B.谋辟而莳蓺焉 谋:谋划
C.蚤芳者吾披之 芳:美好的
D.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 悦:使……愉快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3分)
(2)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3分)
5.松、桂是“嘉树”,梅、杏等有“甘果”,作者为何不选种它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参考答案】C。芳:开花。名词用作动词。
4.【参考答案】
(1)除去繁杂的植物,种上芳香的植物,也是隐士迷恋的(事情)。
(2)茎干枯萎,种子变得坚实,(我)就严格地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情况来采集收藏,等到第二年(再种)。
5.【参考答案】①这些树木生长期长或所需土地广,不符合作者年老、庭院狭小的实际;②这些树木遮阴、果实可口的实用价值,不符合作者的精神追求,他在意与草花相伴、优游平实的生活。
【解析】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奄,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此文作于查慎行晚年辞官家居期间。
文章以莳蓺花草为发端,抒发了一种摆脱官场桎梏之后与自然界为亲的闲情逸致,其重草花凡种而轻“南阳之梓漆,平泉之花木”的态度,正是他贱贵显而重平凡的思想写照,亦可视作他之所以待放乞归,以求终老林下的一个注脚。全文心平气和,娓娓而谈,笔致细腻而又摇曳生姿,于轻徐平淡中见其成熟老到的艺术魅力。
【参考译文】
窳轩的南面有个小院子,推开窗户(我)就能面向它。院子主人(我)闲来无事,每天在院子里散步。就又不喜杂草蔓延生长,(就)谋划开辟院子,在此进行栽种。有人说:“松树、桂树、杉树、梧桐树(一类的树),是可以用来遮荫的,这是适合种植的树木。”院子主人说:“我年纪大,等不到(这些树长大成材)。”有人说:“梅子树、杏树、橘树、橙树(一类的树),能够成行成列,这是适合种植的果树。”院子主人说:“我的庭院狭小,不能容纳。”常言道,除去繁杂的植物,种上芳香的植物,也是隐士迷恋的(事情)。于是(我)让园丁开垦这荒芜之地,到邻近的园地讨来草花。山里的僧人和一些老人,帮我做成这事,到处通过各种途径弄来草花。院子主人很高兴,就像农民得到了好的种子一样。
一年后,庭院中(栽种草花)的盆子排列开来,两年后各色花卉繁多。到如今三年了,繁茂的枝叶挤满庭院,长出两片叶子以上的花草,我全能分清其种类,并能叫出名字。在春分,半夏,雨水充足、土壤肥沃的时候,(我就)趁着时机观察花草的生长变化,我的生命活力仿佛和它们一同运动。不久(这些花草)蕴藏芳香之气,饱经风露,我的一呼一吸(仿佛)与它们相互连通。长势好的让它们自在生长,长势弱的小心扶助。花开得早的,我细心把它们与别的花分开;花开得迟的,我(耐心)等待。茎干枯萎,种子变得坚实,(我)就严格地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情况来采集收藏,等到第二年(再种)。我的精神,全都与这些草花相融。早早晚晚,感受春秋季节交替;快乐自在,姑且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余年吧。
朋友们只知道好的树木(能)给我遮荫,却不知道小小的草花能让我灵魂欣悦;只知道甘甜的果子能让我的嘴巴感到惬意,却不知道繁花能让我的眼睛得到滋养。那南阳的梓树、漆树,平泉庄的花木,不是(凭借)我的能力能种成拥有的,难道那些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吗?
【2022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刘海峰先生传
[清]姚鼐
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知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
当康熙末,方侍郎苞①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②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yī)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板,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方侍郎苞:方苞。其官至礼部右侍郎。②韩欧:韩愈、欧阳修。③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④教谕:县学教官。⑤海宁:地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模仿
B.方侍郎苞名大重于京师矣 名:名望,名声
C.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 视:同“示”,给……看
D.徒夺为文力 夺:改变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3分)
(2)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3分)
5.作者给刘海峰作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写方苞?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参考答案】D。夺:使失去、削除。
4.【参考答案】(1)(刘海峰)于是游历天下的好山水,写歌诗,自己表现自己的心意。
(2)我想要略为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
【解析】(1)注意关键词的释义,如“因”译为“于是”;“历”译为“游历”;“佳”译为“好的”;“为”译为“写”;“发”译为“表现”。省略的主语“刘海峰”可补出。
(2)注意关键词的释义,如“欲”译为“想要”;“次”译为“编次、编写”(可联系《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译为“编次”);“就”译为“完成”;“乃”译为“于是”。主语为“鼐”,因是作者自呼其名,所以翻译为“我”。
5.【参考答案】①写名重京师的方苞对他极力称赞,来衬托刘海峰文学才华之高,交代他闻名天下的原因,又与他科举不顺形成反差,突出他人生失意;②写方苞专治文章不作诗歌,以突出刘海峰诗文兼善的难得,引出对他杰出才华的赞美。
【解析】文中“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方苞将刘海峰比作当世的韩愈、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衬托刘海峰才华高;“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等可见刘海峰科举不顺,人生失意;从“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以方苞做衬托,突出刘海峰诗文兼善,表达对其才华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刘海峰先生,名叫大櫆,宇才甫,海峰是他给自己起的号。刘海峰生性喜欢学习,读古人的文章,就明白它的意思,并且善于模仿古人的文章。二十多岁时,到了京城。
正当康熙末年,侍郎方苞在京城的名声很大。见到了刘海峰,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对人说:“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的同乡刘大櫆,是当今时代的韩愈和欧阳修啊!”从这以后,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刘海峰。可是,从康熙到乾隆几十年间,刘海峰在顺天府应乡试两次名列副榜,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举人。乾隆元年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十五年又被举荐参加经学考试,都没有被录用。朝廷中了解他的官员、提督学政等人都来邀请他到幕府中看文章。刘海峰也趁机游玩天下美丽的山水,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年过六十岁后,才得到黟县教谕的官职。又在几年后辞官了,回家住在枞阳,不再出来做官。八十三岁时去世。
先生年少时,和我的伯父姜坞先生的关系最深厚。我在乾隆四十年从京城回到桐城,在枞阳多次见过他。先生身材高大,胡须很多,能把拳头放进嘴里,喜欢喝酒,幽默风趣,待人温和善良,尽心尽情。曾对我说:“我与你家有两代的交谊啊!”
天下要说善写文章的人,一定首推侍郎方苞。方侍郎年少时,曾经把自写的诗歌拿来给海宁人查慎行侍郎看,查侍郎说:“你的诗歌写得不好,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不如专心于写文章。”方苞听从了他的话,终身未曾写过诗。到刘海峰,却是诗歌文章一起极尽他的才气,能够总括古人的不同样式,熔铸而形成自己的体式,雄壮豪放深远含蓄情感奔放,难道不是他的才气超出了古今的文人吗!他的文章和诗歌都有刊印的,我想略微删削编次它们,合成集子,没有完成,于是编写了他的传。
【2021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淘渠记
【宋】席益
唐白敏中尹①成都,始疏环街大渠。其余小渠,本起无所考,枝分根连,同赴大渠。岁久,遂懈而壅。
大观丁亥冬,益之先人镇蜀,城中积水满道。戊子春,始讲沟洫之政,居人欣然具畚锸待其行。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只论开浚,积泥通逵②,可若何?”先人闻之,不为衰止。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至秋雨连日,民不告病,士夫交口称叹,多向之议而谤者也。
后三十年,益忝世官③,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中渠湮,无所钟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入城中。两水合,汹涌成涛濑,居人趋高阜地。又春夏之交大疫,居人多死,众谓污秽熏蒸之咎。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④便利,无异辞。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旧有汙地,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是岁,疫疠不作,夏秋雨过,道无涂潦,邦人滋喜。
通达沟渎,毋有障塞,此长民之所当务也。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一缕不通,举体皆病。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删节)
【注】①尹:治理。②通逵:通畅的道路。③世官:家族内世代担任同样的官职。④畴昔:往日。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始疏环街大渠 疏:疏导
B.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 谤:批评
C.居人趋高阜地 趋:离开
D.行人不戒 戒:谨慎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3分)
(2)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3分)
5.同为“淘渠”,相较文中前两位官员,席益的突出之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4分)
3.【答案】C【解析】趋:奔赴;奔向
4.(1)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拿来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
(2)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
5.【答案】①善于继承经验。他遵循先人戊子之令,在城内淘沟挖渠。②富有开拓精神。他修补城外河堤,凿通池渠,用水之利避水之害。③注重体察民情。他关注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生命伤害。④具备远见卓识。他绘制沟渠线路图,留给后任官员。(任选两点作答)
【参考译文】
唐朝白敏中治理成都,开始疏导环绕街的大的沟渠。其它小的沟渠,本源没有办法考证,支流丫分开但主流相连,一起流向大的沟渠。年代久了,于是懈怠(管理)因而河流堵塞。
大观(大观:宋徽宗年号)丁亥年(丁亥:天干地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107年,即大观元年)冬天,我先父(先人:指席益曾任成都知府的父亲席旦,作者写本文时,已故去)镇守蜀地,成都的街道上积满了污水。戊子年(戊子:天干地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108年,戊子鼠年)的春天,开始重视(疏通)田间水道的要务,居民们高兴地准备好簸箕和锸等着疏浚河道的事情。乡里没有远见的浅陋之人批评说:“只管开挖疏通沟渠,积下的淤泥堵塞通畅的道路,可怎么办呢?”父亲听到这些议论,并不为这些议论而停止挖沟的事情。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拿来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到了秋雨连日时,百姓再不抱怨道路泥泞不堪了。一起称赞的士大夫,大多是先前议论说闲话的人。
三十年后,我担任跟父亲同样的官职,在春末到任。夏天下暴雨,城中的沟渠被淹没,没有地方蓄洪和放水。城外大堤早已失修,夜里江水在西门泛滥,灌入城中。城里和城外的两股水汇合,水流汹涌形成波涛与急流,居民都跑到高高的土山上(避洪水)。再者,春夏之交时发生大的瘟疫,居民大多病死了,众人认为是肮脏的东西熏染和蒸发所导致的。来年的春初,我遵循戊子年的政令(在城内淘沟挖渠),国人知道往日(城里挖渠)的便利,没有其他的言论。同时补修了大西门的外堤,引来江水入城,还修建三斗门来节制水流。以前有水池,积水一天天又深又多,行人不谨慎,误踏水池,每年都有淹死的人。开挖这个水池,引导水池盈满的水,让它汇入大的沟渠,修筑短墙来保护池岸,于是这样的灾祸就消除了。这一年,瘟疫不再发生,夏秋雨季来了,道路没有泥泞积水,国人更加欣喜。
疏通沟渠、水道,(让其)没有阻塞不通的障碍物,这是官吏的当务之事。城镇有了沟渠,就如同人有了动脉和静脉,(如果有)一丝不通畅,全身都会生病。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我刊印(这里指用雕版刻印)沟渠线路图来留给后任官员,如果有有志于符合民意的官员,果真让人相信的,对于这图纸,将有所考证。
【2020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B.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赞
D.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3分)
(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3分)
5.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4分)
3.D(并,并列,并称)(2分)
4.(6分)(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其,代词,指墙;树,名词动用,种植;象,仿照;旧,旧貌。)(3分)
(2)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文章,名词动用,做文章;祠,名词动用,祭祀;指,手指。)(3分)
5.(4分)(1)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
(2)示例:杜甫孝友忠信的品节。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心怀天下。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字里行间蕴含这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为后世传诵。
(【详解】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三段“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概括为“诗歌的卓越成就”;“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概括为“孝友忠信的品节”。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摘取相关主题句子进行回答。示例:杜甫诗歌的成就卓越。他的诗在艺术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例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参考译文】
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为人。今日重修草堂,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举寄来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凭借它往来于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四周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间隔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的春天开始,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 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记录生平事迹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哎,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 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益处呢!
【2019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万里桥记
【宋】刘光祖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①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 ”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
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聘:访。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酾:疏导。⑤末:非根本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孔明没又千载 没:去世   
B.其说虽殊 殊:奇特   
C.孰不怀古以图今 图:谋划   
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 遗:舍弃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3分)
(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3分)  
5.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B(殊:不同)
  4.(1)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世代流传没有尽头。
  (2)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人,很多啊。
  5.①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曾在此送别吴、蜀的使臣,“万里”出自他之口。
   ②万里桥的修缮与诸葛亮有关。赵公因仰慕诸葛亮的道德、功绩而修缮此桥,作者借此记表达对赵公的期许。
【参考译文】
自从秦代设置太守,李冰开通二渠道,为蜀地带来万世的利益。现在万里桥的水,大概就是秦渠。这之后诸葛孔明治理蜀地,凭公信仁义安抚来让所有的人都信服,(治理得)法制清明,礼乐之道差不多都得到恢复。古今都相传,孔明在这里送别吴国使者张温,说:“这里的水流淌到扬州有万里之遥。”后万里桥因此而得名。有人则说,费祎访问东吴,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道路,是从这里开始。”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完整,不是怎么的雄奇壮丽,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世代流传没有尽头。这个说法虽然不同,有点特别,但给桥命名的含义则是一样的。
现在的天下,兼有吴蜀两个地方。朝廷任命将帅,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座桥,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想着仿照他那样去做事?侍御赵公镇守蜀地,才到,拜谒孔明祠堂,就命人修缮它。每次都说:“诸葛亮,是三代遗留的才俊。用法律(治理)可是人们不怨恨,执政也不被主君猜疑,不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他的遗迹存在的还有很多,万里桥就是他沟通吴国的故事。前任军帅沈公曾经修缮并扩大它,还是很简陋,不闻名,况且容易毁坏,时间长了就不能支撑。(赵公)就命疏导河水,为五道,梁板全部用木头更换并且加盖了屋顶。风烟浩渺,岸上树木茂盛并且山川秀美。赵公与客人经常登临此处,大概没有不到处走动和四面观看的。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像赵公感怀的,风景应该是次要的,非根本的。
赵公命光祖为之做记,记录下它的大体情况而舍弃它的细枝末节。如果说桥的名声美,赵公又给它以美化,那是不了解赵公的人。了解赵公的,没有超过光祖的了。
【2018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④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⑤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扬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扬雄传》,有删改)
【注释】①耆:通“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③湛:通“沉”,使沉没。④符命:古代指天赐吉祥给人君的凭证,即祥瑞之物。⑤耆老:年寿高。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2分)
A.清静亡为 亡:通“无”,没有
B.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奇:对……到惊奇
C.而雄三世不徙官 徙:迁移
D.而论不诡于圣人 论:观点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3分)
(2)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3分)
5.扬雄作为大儒,备受推崇。《陋室铭》和本文都推崇他的什么品德?本文中扬雄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4分)
3.【参考答案】C。徙:调动。
【解析与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徙:调动(官职)。2012年成都中考试题B卷《包拯传》出现过“徙知端州”的句子。
4.【参考答案】
(1)(扬雄)的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一石两石的储粮,他安之若素。
(2)等到王莽篡位的时候,很多谈论的人用符命赞美(他的)功德而获得封爵,(但)扬雄还是未被封侯。
【解析与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要求做到重要实词落实,文意贯通。能力层级为B级。
(1)该题需落实“乏”“之”“储”“晏如”等词,“晏如”在教材《五柳先生传》中出现过,体现出命题人回归教材的指导思想。省略的主语修饰语“扬雄”可补出。
(2)该题落实“及”“甚”“复”“侯”等词,多数为文言文常见词语,“侯”名词活用为动词“封侯”,“功德”的修饰语“其”可以补出。
5.【参考答案】①两篇文章部推崇扬雄的安贫乐道。《陋室铭》中扬雄虽生活贫困但安贫乐道;本文中扬雄对穷困生活安然自如,不愿为名利而攀附权贵。②本文还推崇扬雄的博学多思、文才斐然。他博览群书,思虑深远;创作诸多辞赋,文才及作品受到高度评价。(或:本文还推崇扬雄顺势而为、乐天安命的思想。他认为应顺时势好坏而采用不同做法,机遇好坏是命,不必逆命而行。)
【解析与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感悟人物形象,分析综合人物性格,能力层级为B、C级。
前后两问都要联系文中情节进行分析,注意该问题“受人推崇”,而不是直接分析其所有的人物形象特点。详见参考答案。
中考试卷材料的选取,其指导思想是:尽量选取与本市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真正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的学科特点,扬雄是成都人,符合该指导思想。题干中联系了八年级教材上册的《陋室铭》,既检测了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提示了答题思路。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很爱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扬雄)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两石余粮的储备,(却)安然自若。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地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司马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扬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江呢!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岷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当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地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对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来把他任命为门下属吏,推荐扬雄等待皇帝的诏书。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给事黄门,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年,又和董贤同朝为官。成帝、哀帝、平帝年间,王莽、董贤都做了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被提拔的,但扬雄历三位皇帝当政不升官。等到王莽篡位,用祥瑞之物赞美其功德而获得封爵的谈说者很多,扬雄(因未赞其德)仍不被封候,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这样淡泊名利。
当时,刘歆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雄的书文意最深,观点却又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能超过诸子了。”
【2017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江沱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楗①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以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②,不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潢漾④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释】①堋:分水堤。楗: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dài):堵水的土堤。④陂(bēi)、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江沱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3分)
(2)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3分)
5.本文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A(别,分开)(2分)
4.(1)(共3分)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全府的一道美景啊。(“观”“一”“置”各0.5分,“春朝秋夕”互文翻译、“置酒其上”倒装句、判断句式各0.5分)
(2)(共3分)这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兹”“视”“盖”“发”各0.5分,句意1分)
5.(4分)不相似。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意在规劝朋友滕子京,希望他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吕大防的《合江亭记》,描写了在合江亭上所见的美丽景象,借合江亭主要官员请其记事之机,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判断1分,《岳阳楼记》写作意图1分,本文写作意图及结合文章分析各1分)
【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的土地,蜀郡因此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江以前沿着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高骈刚开始开凿新渠时,从成都府北面经过,但仍然在原来的沟渠汇合。原来的沟渠,是合江旧亭(的地址)。是唐代人设宴饯别的地方,名人题的诗都在那里。荒废了好长时间没有修治,我命人修葺它,作为船只停留、官员办事的地方。向下观赏水面,波澜壮阔,水面开阔,可以看到几里远的地方。东山苍翠的树木,烟雾缭绕的树林和竹子排列、耸立在(合江亭)前面。水流声高低起伏,海鸥、鸟儿飞来飞去。商船和渔船错落有致地游逛。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是塘边堵水的土堤用来储水,所以积水的池塘水波荡漾的美景比别的地方少。如果能够完全了解储水的好处,那么蒲草、鱼类、菱角、芡实丰富多产,并不会少了芋头的帮助。古人大多用一些事作为遮掩,使(百姓)得到土地的好处,又可以得到观赏游玩的快乐,难道不好吗 这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2016年成都中考】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3分)
5.作者以竹喻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3.【参考答案】B。求,这里应该是寻找、寻求的意思。
4.【参考答案】(1)译文: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解析:关键词“履”的词类活用;“隅”结合字形分析其意思,加上其前面的“亭之东南”的方位。此外,注意主语省略与“于+地点名词”的状语后置。
(2)译文: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解析:关键词“异”这句话的翻译,注意“贤”和“用贤者”的翻译。此句可以结合“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中的“竹”“人”关系来理解。
5.【参考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揭示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 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有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荫,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 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任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二诊题
2022年
【成华区二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①,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②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④,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zuǎn)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⑤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二子轼为殿中丞直史馆,辙为大名府推官。其年,以明允之丧归葬于蜀地,既请欧阳公为其铭,又请余为辞以哀之。余辞不得已,乃为其文。
(节选自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
【注】①茂才异等:考试制科之一。 ②侈:多。③擢:选拔。④海隅障徼(jiǎo):指偏僻荒远之地。⑤贤良方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 穷:贫穷
B.或叹不可及 或:有的人
C.皆闻而哀之 哀:为……感到悲痛
D.余辞不得已 辞:推辞
3.【答案】A.穷: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乃始复为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分) (苏洵)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来读书,过了五六年,才开始又写文章。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为文”翻译正确,1分。共3分。
(2)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分) 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他的文章,对文章感到很惊异,就把(文章)呈给了皇上。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异之”翻译正确,1分。共3分。
5.苏氏父子的文章在宋时社会影响很大,请在上文中找影响很大的原因及表现的内容,分别概括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 ①原因:苏氏父子的文章好,如苏洵文章长于论辩,笔力雄健,内容宏博;三人文章深得欧阳修等的肯定,苏轼和苏辙的文章在科考中被选入高等。②表现:人们读他们的文章都会震惊,或慨叹或学习;其文盛传于世,其书普及于社会,三人因文闻名全国。
评分标准:每方面各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明允姓苏,名洵,是眉州眉山人。当初考进士,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考取。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来读书,过了五六年,才开始再次写作文章。(他的文章)大概少的有百来字,多的有上千字。文章分析事理,引用事物作比喻,意义丰厚的能尽量写得简略,含义深远的能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大道理能体现在小事物上,含蓄的能使之变得明白显著。他的文章写得雄壮俊伟,好像决堤而下的长江黄河之水;他写的文章放出的灿烂光芒,就像指引我们沿着星辰登天一样。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心中想到就把它写下来,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他对于古往今来治乱兴废、应该赞扬或批评的事件,心里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中。
嘉佑初年,他开始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看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不久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又看到苏洵两个儿子的文章,把它们评为高等。从此,父子三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并且读过文章的人都感到很惊奇,有的人感叹比不上,有的人羡慕并且向他们学习。从京城到边疆,学士大夫人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家收藏有他们的文章。
不久,苏明允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他没有去。不久,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苏轼、苏辙又在贤良方正科策论中进入等级。于是父子三人更加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他们的名声在全国也更大。 治平三年四月戊申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从天子大臣到民间百姓,听了都为他感到伤心。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任职殿中丞直史馆,苏辙担任大名府推官。这一年,(苏轼、苏辙)因苏洵去世,回到蜀地将其安葬,请欧阳修写其父墓志铭后,又让我写文章来哀悼他。我推辞不得,就写了这篇文章。
【锦江区二诊】
过百龄传
秦松龄
百龄名文年,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进击退守之法。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时叶阁学台山先生,善弈,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①负,何屡胜?”百龄怫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
不几年,学成。京师公卿闻其名,以书邀,遂至京师。国手林符卿,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角技。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凡三战,林君三北。百龄遂名噪京师。
适居停主②某锦衣③,以事系狱。或谓百龄曰:“君为锦衣客,须谨避,不然,祸将及。”百龄毅然曰:“锦衣遇我厚,今有难而去之,不义。且吾与之交,未尝干以私,祸必不及。”时同客锦衣者悉被系,百龄竟免。
噫,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
【注释】①阳:通“佯”,假装。②居停主:出租房屋的人。③锦衣:锦衣卫官员。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求可与敌者 敌:匹敌
B.以此罪童子耶 罪:怪罪
C.林君三北 北:败北
D.祸必不及 及:赶上
3.【答案】D.及:涉及、牵涉。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分,每句3分)(1)(过百龄)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没有不认为过百龄奇异的(人)了(或“所有人都认为过百龄奇异无比”)。(落实“奇”1分,落实“弈”“辄”“由是”各0.5分,补充主语0.5分;句意不通顺、不完整,扣0.5分<若前面得分点已扣,此处不再重复扣分>)
(2)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龄坚决推辞不敢(接受),林君更加骄傲,进一步强迫百龄,于是两人摆下棋局。(落实“谢”1分,落实“固”“益”“强”“遂”各0.5分;句意不通顺、不完整,扣0.5分<若前面得分点已扣,此处不再重复扣分>)
5.文末作者感叹,“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此话有何言外之意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①言外之意:过百龄的品行更在棋艺之上。(赞美过百龄品德高贵。)(1分)理由:②与显贵对弈,不装输谄媚,为人方正;(1分)③面对国手挑衅以邀宠,推辞不敢,谦逊高洁;(1分)④善待自己的房东获罪,不为避祸而远离,坦荡仗义。(或:与锦衣卫房东的交往,不及私利,坦荡无畏)(1分)
【参考译文】
过百龄,名文年,从小聪明,喜欢读书。十一岁时,(他)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进击、退守的规律。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大家)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当时有位叫叶台山的阁学(叶向高,学进卿,号台山,明朝大臣、政治家,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擅长下围棋,经过锡山,寻找能够与自己对弈的人。乡亲们把过百龄找来回复命令。(见到)来的人竟然是小孩子,叶台山惊讶不已,等到和过百龄对弈,叶台山总是输。乡亲们悄悄对百龄说:“叶公是个大官。你应该假装输棋,为什么多次战胜他呢?”百龄生气地说:“下棋本来是微小的技能,但是歪曲正道来讨好人,我以之为羞耻。况且,叶公是品德高尚的人,怎么会因此怪罪童子呢?”
没隔几年,过百龄完成了学业。京城的公卿们知道了过百龄的大名,写信请他去,过百龄于是到了京城。著名棋手林符卿,看到过百龄年纪小,心中轻视他。一天,公卿们聚在一块喝酒,林符卿对过百龄说:“我和你一起游学京师,未曾较量一下棋艺。今天我愿意竭尽所长(较量一下),让公卿们也高兴高兴。”过百龄坚持推辞,很是谦虚,林符卿更得意了,进一步强迫过百龄,(过百龄)就和他下棋。总共下了三局,林符卿全输了。过百龄的名声于是震动了京城。
恰好(过百龄)出租房屋的房主人是锦衣卫的官员,因事被捕入狱。有人告诉百龄:“你是被捕者的房客,必须谨慎回避,否则,灾祸就要来了。”过百龄坚决地说:“房主人待我很好,如今他有灾祸,我却离开,是不合道义的。况且我与他交际往来,不曾拿私事求过他,灾祸一定不会牵涉(我)。”当时一起租住的人都被捕了,过百龄最终幸免。
像过百龄这样的人,难道仅仅称作下棋的人吗?
【武侯区二诊】
修香山寺记
[唐]白居易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
迨今八年,是偿初心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以绫帛玉带之物,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予。予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兹寺。因请僧清闲主张之,命谨干将士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楼一所,连廊六间,大小屋共七间,支坏补阙,越三月而就。于是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士君子豁然如释。
清闲上人与予及微之,皆夙旧也,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应归微之。”予应曰:“呜呼!乘此行愿,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功德,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此地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
(选自《全唐文》,有删节)
【参考译文】
洛阳城四周的山水名胜,以龙门为首。龙门十寺观赏游玩的胜地以香山寺为首。香山寺损坏已经很久了,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我也为此感到可惜,每次到这座寺庙,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
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是满足当初的心意的时候了。像是有因缘际会,终于成功完成了它。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在生死之间结为朋友。去年秋天,微之在临终之前,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不久后,元家的老人把绫罗布帛,玉带等物品,作为答谢我写文章的礼物,来送给我。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作文的事不可推辞,礼物不可接受。我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于是请僧清闲主持这件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掌管治理。从寺前亭台一座,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再到石楼一座,连廊六间,大小房屋共七间。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过了三个月而完成。于是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边塞的气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山水,石楼的风景,和往来经过的人,一时间都变得更好。士大夫君子一下子得以释怀。
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都是早年的旧交,得知了情谊和意愿,感慨往事,念及将来,欣慰地感叹道:“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我回答说:“唉!凭借这份修行誓愿,怎知在下一个轮回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 凭着这番功业德行,怎么知道来世不能又和微之一起在这个地方游览呢 ”说到这里,流下了眼泪。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偿初心之秋也 秋:时候
B.文不当辞 辞:言辞
C.支坏补阙 阙:同“缺”,空缺
D.皆夙旧也 旧:旧友,故交
3.(2分)B(辞:推辞)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兹寺。(3分)
4.(6分)(1)(3分)(我)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施”翻译正确,1分。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此功德,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此地乎?(3分)
(2)(3分)凭着这番功业德行,怎么知道来世不能又和微之一起在这个地方游览呢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他”翻译正确,1分。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为修香山寺而写的文章,为何反复提及元微之?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4分)①香山寺的修缮成功与元微之有关。元微之的家人感谢白居易的财物,被用作修缮之资。②作者借此记表达对元微之的怀念之情。因为作者与元微之是生死之交。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观点正确,1分;分析正确,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羊区二诊】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也。父戒,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厨亭侯。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
建和初,四府①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时,帝欲广开鸿池,典谏曰:“鸿池泛溉,已且百顷,犹复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己,遵孝文之爱人也。”帝纳其言而止。
父卒,袭封。出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公事去官,征拜城门校尉,转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大鸿胪。时,恩泽诸侯以无劳受封,群臣不说而莫敢谏,典独奏曰:“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士,以存旧典。”帝不从。顷之,转太仆,迁太常。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咨问之;据经正对,无所曲折。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之贫者。后以谏争违旨,免官就国。
会帝崩,时禁籓国诸侯奔吊,典慨然曰:“身从衣褐②之中,致位上列。且乌鸟反哺报德,况于士邪!”遂解印绶符策付县,而驰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并执处其罪,而公卿百寮嘉典之义,表请以租自赎,诏书许之。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会病卒,使者吊祠。窦太后复遣使兼赠印绶,谥曰献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四府: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②衣褐:指贫贱者。
【参考译文】
赵典,字仲经,蜀郡成都人。父亲赵戒,担任太尉,桓帝登基,赵戒拥立皇帝有功被封为厨亭侯。赵典年轻时为人淳厚沉静节俭,广泛研习经书,学生从远方来拜他为师。
建和初年,官府四个部门上表举荐,征入任议郎,在皇宫内给皇帝讲学,二次升迁任侍中。当时,皇帝打算进一步开拓鸿池,赵典进谏说:“鸿池的面积,已接近一百顷,还要加宽加深它,这不是崇尚唐尧虞舜的克制自己,遵循孝文的爱护百姓的做法。”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打消了开拓鸿池的想法。
父亲去世后,赵典继承了他的封号。出任弘农太守,改任右扶风。因公事被免除官职,征入任城门校尉,改任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又改任大鸿胪。当时恩泽诸侯无功受封,群臣心中不满却没有人敢进谏,只有赵典独自进言:“没有功劳却得到封赏,那么劳苦功高的人就得不到劝勉,群臣上下都蒙受耻辱,混乱现象干扰了法度。再说高祖曾有誓约,不是功臣不得封侯。应该削除恩泽诸侯的封地和爵号,保持原先的制度。”皇帝没有同意。不久,改任太仆,升任太常。朝廷中每次遇到灾异现象疑难问题,都询问赵典的意见;赵典依据经典直言相告,决不曲意顺从。每次得到赏赐,总是分给儒生中的贫困者。后来因为谏诤违逆皇上旨意,罢官回到封国。
遇上皇帝去世,当时禁令藩国诸侯不能进京吊唁,赵典感慨地说:“我从平民百姓之中,靠皇上提拔才做了高官。并且鸟雀都知道反哺报恩,何况我这个士大夫呢?”于是解下印绶符策交给县府,赶赴京师。州郡和大鸿胪共同审理他的罪,公卿百官嘉许赵典的义气,上表请求让赵典用田赋赎罪,皇上下诏允许。二次升任长乐少府、卫尉。公卿们又上表荐举赵典学问深厚知识渊博,应该聘为国师。恰逢赵典因病去世,派使者吊唁。窦太后又派使者加赠印绶,封给他献侯的谥号。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事去官 去:前往
B.群臣不说而莫敢谏 说:同“悦”,愉悦
C.会帝崩 会:适逢
D.诏书许之 许:允许
3.(2分)A(去:免除)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朝廷每有灾异疑议,辄咨问之;据经正对,无所曲折。(3分)
4.(6分)(1)朝廷中每次遇到灾异现象疑难问题,总是询问赵典的意见;(赵典)依据经典直言回答,决不曲意顺从。(共3分。大意正确1分,“咨问”“对”翻译正确各0.5分,省略句式补充主语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3分)
(2)公卿们又上表(称说)赵典学问深厚、见闻广博,应该(被)聘为国师。(共3分。大意正确1分,“表”“宜”翻译正确各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谥号是后人给予逝者的评价性文字,郑樵在《通志·谥略》中把“献”列为美谥。赵典能得到“献”这个美谥,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4分)
5.(4分)①他淳厚沉静、博学多才:广泛研习经书,学生从远方来拜他为师。②他刚直英勇:敢于进谏阻止皇帝开拓鸿池和赏封无功诸侯。
③他忠君爱国:不顾禁令赶赴京师吊唁死去的皇帝。
④他仁爱善良:得到赏赐,总是分给儒生中的贫困者。
(答到以上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各项中,形象概括准确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新区二诊】
导 水 记
[宋]吴师孟
蜀郡太守李冰凿离堆,分江以灌川,穿二江于成都,蜀民用富饶。
至燕公高骈乾符中,筑罗城,于九里堤分江水二道,环城而东,虽余一脉如带,潜流于西北隅城下之铁窗。然岁久,故道渐迷渐绝矣,气象枯燥,而草木亦少滋泽。
五门之南江与锦江,名最著,而渠稍广,然汙潴①填阏②,居民夹街之小渠亦瘀滞矣。间有猝焚之灾,以无水故,艰于扑灭。向虽以瓮贮水为备,然器小而善坏,非救猝焚之具,故水不足用。
今王公宝文,目睹水事,憪然③疚怀,欲寻故道以导水。博访父老,言往时水自西北隅入城,累砖为渠,废址尚在,若迹其原,可得故道。遂委成都令李偲行视,果得西门城之铁窗下故渠。循渠而上仅十里,至曹波堰,接上游溉余之弃水,导之自西门循大流而东,注于众小渠。又于西南隅至窑务前闸,导南流之水自南铁窗入城。此二渠股引而东,派别为四大沟,脉散于居民夹街之渠,而辐凑④于米市桥之渎,又汇于东门,入江。众渠皆顺流而驶,有疾涌之势,而无荧惑之患,又颇得以漱浣湔濯焉。
凡为澄槽⑤二,木闸三,绝街之渠二,水井百有余所。而民自为者,不可遽数焉。
经始于仲春,迄成于季秋,不妨民田,不劳民力,而兴除无穷之利害,古之所谓有功德与民者,宜无间然。谨书其事,以备来者之询考云。
(节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汙潴wūzhū:积水的洼地。②填阏yān:淤泥沉积。③憪xiàn然:不安的样子。④辐凑:汇集。⑤澄槽:相当于现在水厂的“沉淀池”。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环城而东 东:向东(流)
B.若迹其原 迹:行踪,踪迹
C.凡为澄槽二 凡:总共,共
D.迄成于季秋 迄:同“讫”,完结,终了
3.(2分)B迹:追踪、搜寻。(名词作动词)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间有猝焚之灾,以无水故,艰于扑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有时突然发生火灾,因为没水的缘故,扑灭非常困难(或艰难)。(3分)
【评分标准】落实“间”“猝”“以”,每个关键词0.5分;三个分句每句大意正确各计0.5分(第三个分句是倒装句),翻译不准确酌情扣分。
(2)众渠皆顺流而驶,有疾涌之势,而无荧惑之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各渠的水都顺流而下,形成又快又急的水势,不再有发生火灾的隐患(或:忧虑、忧患)了。(3分)
【评分标准】落实“疾涌”“荧惑”“患”,每个关键词0.5分;三个分句每句大意正确各计0.5分,翻译不准确酌情扣分。
5.此文评“王宝文疏导城内河渠”乃功德之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其评价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①他合理利用了原有的水利设施(故道)(1分);②修缮中,没有扰乱百姓生活,没有给百姓增添过多负担(或:既没有毁坏百姓田地,也没有耗费大量民力)(1分);③工程修缮完备,设施齐全(凡为……)(1分);④建成后消除了火灾隐患,且可供给百姓的生活用水(1分)。
【评分标准】按布分点给分,共4分。
【参考译文】
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离堆,分二江灌溉田园,又引二江之水贯通于成都之中,蜀国百姓因此而富饶。
后燕国公高骈,在乾符年间,修筑罗城,在糜枣筑堰(九里堤)挡水,把江水分开为两道,环绕城市向东流去,虽后来剩下一条像丝带一样的支流,从城墙的西北角下面的铁窗流进成都。然而时间久远,河道渐渐分辨不清最终消失了,因此,气候变得很干燥,草木也少了很多滋养和润泽。
流经另外五个城门的南江和锦江,这两条江的名号最为显著,水道也略微宽阔些,但有很多积水的洼地填满了淤泥,平民们居住的街道两边的小水渠也随之干枯淤堵了。有时突然发生火灾,因为没水的缘故,扑灭非常困难。以前虽然也用陶罐储存了一些水准备着,但是容器太小且易损坏,并非应对和挽救突发火灾的器具,所以城市的水资源是不够用的。
如今王宝文大人,亲眼目睹了成都水利问题,非常忧虑和不安,他广泛地咨询老人,寻访到一位资深人士,说起过去的时候江水从成都的西北角流入成都,人们堆积砖头形成水道,废弃的地基仍然存在,如果搜寻它的源头,就可以找到原来的河道。于是选派成都令李偲前往巡行视察,果然发现了城西门的铁窗的石制水渠原来的地基。沿着水道逆流而上仅十里,到了曹波堰,承接上游灌溉之后剩余的水,江水从西门沿着大路往东注入众多小的水渠。又引西南方向的水流到窑务前闸,再从南门的铁窗流进成都。于是两条江流都被疏导向东流去,分道而形成四条大河,又分散流入居民们所住的街道两边的水渠中,再在米市桥下的河中汇聚,流入东门,汇入江水。各条水流都快速顺流而下,形成又快又急的水势,便不再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且能满足老百姓的用水所需。
总共修建了两个澄漕,三座木闸,穿越街道的水渠两条;还有一百多口水井,是老百姓自己打的,就无法很快查点清楚了。
从春季开始筹划,到秋季竣工。没有损害老百姓的农田,不使百姓劳苦,并且能够兴办除去无穷的祸害,古文所说的对老百姓有功绩和恩德的人,来评价他应该没有什么好非议的了。(我)恭敬地记录下这件事情,以备后人去询考。
【金牛区二诊】
筹边楼记
陆游
淳熙三年八月既望,成都子城之西南。新作筹边楼。四川制置使、知府事范公①,举酒属其客陆游曰:“君为我记”。
按史及地志,唐李卫公②节度剑南实始作筹边楼。后废,无能识其处者。今此楼望犍为(qián wéi)僰(bó)道、黔中诸郡,山川方域皆略可知,卫公故址其诚在是乎?比楼成,公复按卫公之旧图,处处新志之。边城地势险要及异同者,皆考信不疑。虽然,公于边境,岂真待图而后知哉?
方公在朝,以洽闻强记擅名,一时天子有所顾问,近臣皆推公对,莫敢先者。其使北而归也,尽能道其国城邑、制度云云。且朔方古今,战守离合,得失是非,一皆究见本末,口讲手画,委曲周悉,如言其国内事,虽彼耄老大人,知之不如是备也。而况区区西南彝距成都或不过数百里,一登是楼尽在目中矣。则所谓图者,直按故事为记而已。
范公慨然曰:“君之言过矣!予何敢望卫公?然窃有幸焉。卫公守蜀,丞相牛奇章每排沮之,维州之战既成而败。今予会清明宽大之朝,论事荐吏,奏朝入而夕报可使。使卫公在蜀,适得此时,其功烈壮伟,岂止取一维州而已哉?”游曰:“请并书范公言,以诏后世,可乎?”公曰:“唯唯”。
(选文有删改)
【注】①范公:即范成大。南宋淳熙二年,调至成都任职。②李卫公:即唐代李德裕。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处处新志之 志:作标志
B.天子有所顾问 顾问:询问
C.考信不疑 信:相信
D.请并书公言 并:一齐
3.C (信:确实)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山川方域皆略可知,卫公故址其诚在是乎?(3分)
4.(6分)(1)【参考答案】高山河流的位置区域都大约可以知晓,李卫公修筑的筹边楼的旧址确实在这里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所谓图者,直按故事为记而已。(3分)
(2)【参考答案】那么所说的地形图,只是考察以往的旧事,做下记录罢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为记录范成大修筑筹边楼而作,为何要多次提到李卫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4分)【参考答案】①衬托范成大杰出的才干与成就。范成大按李卫公的边地地形图惯例,重新绘制了西南边防图,将西南边防要地和西南夷出入的道路全部予以标注,更好地抵御入侵,镇守边关。②表现范成大的谦虚。范成大面对赞美,谦虚地称“卫公若在政治清明的朝代,又哪里只是攻取一个维州而已呢?”③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为国之栋梁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的心声。唐朝李德裕被排挤,功业创立受影响,而范成大时期,朝政清明宽大,政事顺利,为其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①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年四十,乃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有荐云者,召入。云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③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日:“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②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
“勿易!因而补之,以旌直臣。”
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⑤年七十余,终于家。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文章有删改)
【注】①五鹿充宗:复姓五鹿,名充宗。西汉时大臣、学者。②龙逢、比干:夏桀和商纣时的忠臣。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少时通轻侠 通:结交
B.充宗乘贵辩口 乘:凭借
C.御史将云下 将:带领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 仕:做官
3.C(将:拉,拖)(2分)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补之,以旌直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这个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如他的话说的对,就不能杀他;他的话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他。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固”翻译准确1分。共3分。
(2)等到后来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了!依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大臣。”
评分标准:大意正确2分,“旌”翻译准确1分。共3分。
5.同为劝谏君王,本文第③段中朱云的劝谏方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本文第②段中朱云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朱云是直言上谏,邹忌是委婉劝谏。朱云直言帝师是奸臣,请求皇帝诛杀,皇帝震怒,仍攀栏以死上谏。邹忌以自身被蒙蔽之事设喻,推己及人,讽谏齐王除蔽纳谏。②推崇朱云的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朱云学识渊博,能传师业,在辩论时,驳倒五鹿充宗。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帮助侠客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
四十岁时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侍奉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授《周易》和《论语》。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借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从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去世,安昌侯张禹以皇帝老师的身份而得到破格提拔,很被尊重。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召见他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宠幸俸禄,就会言行僻邪,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臣希望皇上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名奸臣的头来警戒其他官员。”皇上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指责长上,进而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的栏杆不走,结果栏杆被他拉断了。朱云喊道:“臣能到地下和关龙逄、比干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样?”这时候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如他的话说的对,就不能杀他;他的话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他。臣敢用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逐渐消解,终于免了朱云的死罪。等到后来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了!依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大臣。”
朱云从此以后不再做官,经常住在鄠县的乡下,教育各位学生,传授学业。薛宣做丞相时,朱云前往拜见。薛宣尽备宾主之礼相待,于是留朱云住宿,从容对朱云说“您在乡下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你小子难道想让我做丞相你的小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埋葬在平陵城的东门外。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日喻①
苏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②眇(miǎo):瞎子。③籥(yuè):笛类乐器。④苏子:苏轼自称。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⑥没(mò)人:能潜入深水的人。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或莫之见而意之 意:推测。
C.日与水居也 日:每天。
D.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壮:强健。
3.(2分)D(壮:壮年)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分)(1)(3分)抽象的“道”很难被认识,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大意正确2分,“甚”翻译正确,1分。共3分。)
(2)(3分)(北方的勇士)按照他们(南方会游泳的人)说的方法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大意正确2分,落实“试之(于)河”倒装句、省略句式1分。共3分。)
5.苏轼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然后引用子夏的话表明“学以致其道”。今天的求学者应当怎样学习呢?请结合选段中“盲人识日”和“北人学没”这两个故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盲人向别人打听,随便相信别人,没能真正认识“日”,启发我们学习上如果不通过亲身实践,只是靠向别人打听,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或者启发我们在学习上,只靠一鳞半爪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2分)南方的没人因天天同水在一起变得水性好;北方的勇士,只靠打听到的经验是学不会游泳的。启发我们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要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不断实践。(2分)(每点2分,启发1分,分析1分。前一点侧重学习靠自己;后一点侧
重学习需要反复实践。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盲人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盲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籥,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籥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到把乐器籥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所见来解释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推测它,这都是求“道”的过错。
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权贵,迁起居郎。靖康元年,金兵渡河,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①之师。”太宰白时中忿然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行营使,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棁。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棁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当以计取之。”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金使来,宰相语之曰:“用兵乃夺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
(选自《宋史 李纲传》,有删改)
【注】①勤王:君王有难之际,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傥使治兵 傥:同“倘”,如果
B.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 陈:陈述
C.遂命辍行 辍:停止
D.金人贪婪无厌 厌:厌倦
3.【答案】D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命纲为行营使,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1)让他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李纲没过几天便完成了。(皇上)任合李纲担任行营使。
(2)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用神臂弓射击金人,使金兵退却。
5.文中的李纲和诗歌鉴赏中他笔下的“病牛”有何相同之处?本文中他还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案】相同之处:不为人理解的境遇,体现在他的抗金主张得不到支持,最后被罢黜;心系众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在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抗金报国;还具有的特点:为人刚直不畏权贵、直言进谏;智勇双全——不仅亲身督战,而且巧用计谋,力克金兵。
【参考译文】
李纲,字伯纪,是邵武人。政和二年李纲考中进士,官职做到监察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调任为起居郎。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宰执大臣议请皇上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和他们一起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 ”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于是皇上任命李纲担任尚书右丞。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不久,皇上又决定到南方去,李纲入宫见皇上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出行呢 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 ”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皇上任命李纲担任行营使,让他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李纲不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于是便撤兵了。金人要求朝廷派遣大臣到金兵营中议和,李纲请求前去。皇上派遣李梲 [zhuō]去。金人需要成千上万的金币,李梲接受金人的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李纲上奏说:“金人贪婪不知满足,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应该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