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
鼎盛与危机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1.了解康乾盛世,知道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海南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重点: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危机。
难点:认识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
论财力, “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一、盛世之治──君主专制加强
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雍正帝)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清通鉴》卷86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中华书局,第1页。
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将其革职。后又有人揭发他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徐骏被判斩立决。
措施1:实行奏折制度
措施2:设立军机处
措施3:制造文字狱
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主专制?
(1)推行奏折制度
清·红漆皮奏折匣
奏折匣通常由皇帝赐发,匣中原有钥匙分别在宫中与具折官员手中,以保机密。
官员和皇帝单线联系
票拟
奏本
单独呈送密封奏折
皇帝
官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通过内外诸臣的密奏,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⑵作用:
材料一 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
材料二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 ——佐伯富(日)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分一下奏折制度有什么作用?
a.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b.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共批阅奏折将近5万件,每天最多会写下一万多字的批语,有时批语比奏折本身的字数还要多。这样的勤勉为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便于联络臣子感情,使其更加效忠朝廷。
雍正给兵部尚书石文焯批折:
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雍正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批折: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
2.君主专制的发展
(2)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内阁之制,……以圣祖仁皇帝之天亶聪明,犹有鳌拜、明珠、索额图之小作威福。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张瑞荫
材料三 军机处……的长处,简单说来,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
【史料研读】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说明设立军机处的原因,以及其具有哪些特点?
原因 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特点:简、速、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2)设立军机处
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外部
◎军机处内部
北京故宫平面图(局部)◎
秦西汉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发展一省两院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二府三司制元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时期 案名 事由 结局
康熙时 庄廷龙《明史辑略》案 攻击清统治者,使用南明年号 株连70-120人
戴名世《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使用南明年号 株连300多人
雍正时 徐俊案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斩首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 戮尸枭首抄家
乾隆时 胡中藻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株连族人、师友
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开棺枭首
王锡侯案 弥补《康熙字典》不足写《字贯》被认为大逆 满门抄斩
含义: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影响
严重摧残文化
强化君主专制
⑶制造文字狱
1.经略边疆
(1)治理台湾
1662
1683
1684
郑成功
收复台湾
郑氏后裔降清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康熙台湾府志
二、疆域的奠定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
郑成功,原名郑森,“成功”是南明皇帝赐名。其父郑芝龙为海盗出身,后接受明朝招抚。清军南下时郑芝龙被招降,郑成功与父分道扬镳,坚持抗清。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
——施琅《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2)反击沙俄
17世纪中叶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康熙前期
通过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谈判
1689年
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
——康熙
(3)管辖西北
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共治西藏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⑤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顺治会见达赖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乾隆帝设金瓶挚签制
地域起因解决措施管理方案台湾黑龙江流域蒙古和新疆西藏西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割据台湾1683年,郑氏战败清军占领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管理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维吾尔大小和卓叛乱征服漠南漠北蒙古,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维吾尔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并实施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辖区管理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影响大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实施金瓶掣签制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西南各地实施行省制度清朝疆域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2.疆域奠定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问题探究: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对这些地区也有了超越以往的有效统治,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所以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疆域内部的凝聚依然存在,外部边缘逐渐清晰,疆域性质也由王朝传统疆域向近代主权国家疆域转化
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具备自我认定和法理认定,同时已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也为现在中国处理过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提供了不容争辩的史实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资源危机
社会危机
“乾隆时期官场风气恶化最严重的表现,是官僚队伍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乾隆晚年最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即是一个超级贪官,查抄其家产,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5年国库收入……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政治危机
1793年,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英国礼单
天体远行仪、地球仪、望远镜;
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
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
2.外部危机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回礼
第一次赏英吉利国王物品,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479件。
2.外部危机: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广州十三行(清)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结果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D
1.雍正帝刷新了古代历朝多项纪录,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五千多天,仅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三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 )
A.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是勤政爱民的表现
A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3.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D.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4.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D
A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5.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 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 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 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6.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 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 历代政府合宜 民族政策 D. 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A
B
高中历史